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高中历史(plcj bq)

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才有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当它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了”。这种现象导致(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3年,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医疗保险法》,矿工、农工、仆役、船员、教师、手工业者,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保险费的三分之二由个人承担,三分之一由雇主支付。保险包括免费医疗、病中休养等。1885年有467万人参加疾病保险,1895年上升到800万人。1884年颁布《事故保险法》,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包括医疗护理、现金抚恤等。1889年通过《养老保险和残疾保险法》,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规定年满70岁即可享受老年赡养费……用暴力控制社会是必要的,但只能维持一时;社会福利制度用非暴力手段促进了社会控制。俾斯麦说:“只有现存国家去实现社会主义要求合理的东西,才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和残疾保险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福利国家在德国的开始。俾斯麦之所以要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不是因为普遍的贫困和社会改革者的呼吁打动了他,而主要出于政治考虑,尤其是对工人阶级运动的愈发忧虑。俾斯麦的根本目标是希望在社会政策的帮助下,摧毁社会民主党和工会。最终,他甚至成功地让雇主相信,通过对所有工人做出让步是可以摧毁社会民主党的。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之前反对民族分裂、渴望祖国统一、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性意识,开始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5年宪法确定了共和国的制度,虽然这是一个“连自己名称几乎都不敢宣布的不光彩的共和国”。但它终于站了起来。共和政体的确立,当然是因为当时保皇派力量分裂,共和派加强了自己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因为绝大多数工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已经憎恶了君主制度,而这正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一个贡献。在此以后,法国虽仍相继出现了两次君主复辟运动(1889年布朗热主义和1894年德雷福斯案件),但都宣告失败。

——游盛华《从1875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

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普鲁士等邦统治阶级、特别是充满专家治国的理性主义官僚文官管理集团采取了以攻为守的“防御性”策略,通过19世纪初期的“上层革命”等一系列改革,逐步完成了社会和国家性质的资产阶级化。资产阶级生不逢时,出世太晚,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要协。统一压倒自由,德意志的统一是在普鲁士容克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取得的。

——丁建弘《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875年法国宪法能够确立共和政体的原因,结合该宪法审议中通过的内容,解释“两次君主复辟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帝国专制色彩形成的历史原因,并结合1871年宪法的内容,指出其专制色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