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2020年我国人均阅读量达到7.99本,其中纸质书4.67本、电子书3.32本,较2019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

(摘自“百度搜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原因。
(2)、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
(3)、结合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国家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荣誉的帽子》,完成问题。

荣誉的帽子

明飞龙

    ①读过一则这样的外国故事。

    ②在一次残疾人运动大会上,有三个特别的人来报名参加游泳比赛:一位失去了双腿,一位失去了双臂、一位双腿双臂都失去了。接待他们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问他们怎样游泳,一位说用双手游泳,一位说用双腿游泳,当问到那既没有双臂又没有双腿的人时,他笑着回答:“我用耳朵游泳”。

    ③按照规定,他们分别进行了试泳,成绩都不错。特别是那位既没有双臂又没有双腿的选手,因为长时间的锻炼,他那两只耳朵像两片船桨,强健而灵活。因此他那失去四肢的躯体犹如一条破浪而行的鲨鱼 , 速度远远超过前两人。人们都私下里传说,一项伟大的纪录将会在他身上诞生。

    ④人们渴望的比赛终于到来了,整个运动场都挤满了人,因为人们都想目睹那位失去四肢的选手的风采。当失去四肢的那位选手出现的时候,整个会场一片山呼海啸。发令枪响后,运动员如一条条鱼钻入水中,向前推进。人们看到的只是浪花四射,谁先准后无法看清。结果出来了,失去双臂的人获得冠军.失去双腿的人获得亚军,但人们渴望的英雄——一失去四肢的人,却没有出现。

    ⑤后来,人们发现他已被淹死在游泳池里,头上戴着一顶漂亮的游泳帽,遮住了他那神奇的耳朵。原来,按照游泳场的规定,比赛前,在参赛的选手中有一人能戴上一顶象征着荣誉的游泳帽,他就是根据观众的意向选出来的人们公认的最有可能成为英雄的人。

    ⑥然而,英雄却被一顶象征荣誉的游泳帽杀死了。

    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身处困境时进行不折不挠的奋斗是比较容易的。没有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去奋斗;没有手的时候,可以用腿去奋斗;没有手没有腿的时候,还可以咬紧牙关用耳朵去奋斗,或许也就能反败为胜。但我们历经坎坷,走出困境,踏上平坦大道时,却没有获得意料之中的成功,有时反而走向了失败和灭亡。“凶手”是谁?“凶手”就是头上戴着的帽子——那些海市蜃楼般的荣誉。因为这顶荣誉的帽子,我们就像那失去四肢的泳者被掩住了耳朵那样,失去了原有的清醒,忘掉了自己在困境中产生出来的本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爷爷的铁盒

罗晓雨

①拉开爷爷房间那尘封已久的旧抽屉,一堆铁丝铜线,破收音机零件闯入了大家的视线。它们正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就如同此时大家的头绪般凌乱。忽然,在这紧堆凌乱不堪的零件下露出一只精致的铁皮盒子,铁锈从盒子的一角正慢慢往上攀爬。这一刻,大家对铁盒子充满期待和想象。

②盒子里会不会是古钱?爷爷有收藏的小爱好。他曾在醉酒后,将几枚银圆、铜钱拿出来向我们炫耀。隔着两米的距离,短短地给我们瞧了两眼,羡煞我们这些小朋友。他摆弄着亮堂堂的银圆,对着吹一口气,再拿到耳朵旁听银圆发出的声音。然后,红着脸笑嘻嘻地说“哎唷,我要收起来了”,便连忙将他的宝贝收了起来。自始至终,我也没有机会触摸那些神圣的珍藏。

③盒子里该不会还是收音机零件吧?爷爷一度对收音机十分痴迷。静谧的午后,他常常摆弄着破旧的收音机,拆了装,装了又拆。从电视机大小的收音机到能搁置到手中把玩的收音机,他都有。他是收音机发展历程的最好的见证者。“咿~呀~”上了年纪的爷爷还是难逃尘世的俗气。收音机时常传出悠长的京剧、川剧调子。小时候,很难理解为什么老人都爱听剧。在这种长调中,我仿佛觉得时间停滞不前了,和爷爷住在一起日子总是如此漫长。

④盒子里会不会是爷爷的信件?常年缄默少语的爷爷总爱独来独往。天才蒙蒙亮,他便穿好一身笔挺的中山装,配一顶英伦皮革帽或毛呢贝雷帽。蹬上那陪伴他多年的老式二八自行车往小镇而去。甚至在炎热的盛夏,他依旧不改着装,至多是换一顶草编凉帽而已。在这个村子里的老人中,他算是鹤立鸡群了。毕竟八十来岁的他还时常保持着笔挺的身姿,依旧十分注重自己的着装。想来年轻时,他定是一位翩翩公子。他的故事不少,在通信不发达的往昔,信件是传情达意最好的桥梁。这么推断下爷爷铁盒子里的故事应该非常精彩。

⑤盒子难道是黄金?我的猜想越来越大胆。虽然爷爷未曾把他的珍藏与我好好瞧瞧,也未曾给我送过任何一件礼物。但是,在爷爷上了年纪后,他坚持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给三个孙儿每人每月五百元的生活补贴。时光匆匆,这样一坚持就是多年。大家都说老人总会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点什么。此时,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一盒子的黄金。

⑥“打开看看吧。”有人提议道。幺爸轻轻地揭开盒子来,大家的想象都被打破了。五彩缤纷的小卡片出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小卡片上写着“四川省粮票,1972年伍市斤”“德阳市粮票壹千克”“四川省布票1973年”——原来是被时代淘汰的历史遗物。这些票虽然年代久远,但它们看上去几乎是崭新的。此刻,它们正一层一层整齐地躺在盒子里。然而,现在它们终究是没有任何用处了。幺爸将爷爷的粮票和布票分给了三个孙儿。我们没有见过当年的票据,对这些票如何具有货币功能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对爷爷为何留下如此多没用的票据感到略微不解。

⑦回到爷爷的孩提时代。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爷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有三个孩子,他是老二。他们常常过着揭不开锅的日子。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这个家庭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家里的老二送与他人抚养。他们也曾思考过送哪个孩子出去最合适。老大已经有劳动能力,不久便能回馈家庭。老幺太小,还需要父母精心照料。只有八九岁的老二最合适。当时,才八九岁的爷爷十分顺从,不带任何怨言便从一个家庭走入了另一个家庭。

⑧一日清晨,天蒙蒙亮时,他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了最后的家。这次离家,他大概十三四岁。他自尊心极强,从一个村子走向另一个村子,一个镇走到另一个镇,绝不张口恳求一口饭吃。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饿了多久,就这么漫无目的地一直往前走。最终,他误打误撞闯入了天池煤矿。为了在煤矿立足,他羸瘦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早下工,最晚收工,他丝毫不畏惧黑灯瞎火的工作环境。他的百倍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终于能吃上一口饱饭了。后来,他成了一位优秀的煤炭工人,用自己的能力养活了整个家庭。

⑨这便是爷爷的少年。历经饿肚子的痛苦滋味后,他勒紧裤腰带,将自己填肚子的粮食抠出来,囤起来留给了儿孙!

⑩原来,爷爷留下的是比黄金更为贵重的宝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