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如皋市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孙无忌,字辅机。性通悟,博涉书史。始,高祖兵度河,进谒长春宫,授渭北道行军典签。从秦王征讨有功,累擢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平之。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迁吏部尚书 , 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

突厥颉利可汗已盟而政乱,诸将请遂讨之。无忌曰;“今我务戢兵,待夷狄至,乃可击。使遂弱,且不能来,我又何求?臣谓按甲存信便。”帝曰:“善。”然卒取突厥。

太子承乾废,帝欲立晋王,未决,坐两仪殿,群臣已罢,独留无忌、玄龄、绩言东宫事。帝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异议者斩!”于是遂定。以无忌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自此始。

二十三年,帝疾甚,召入卧内,帝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帝感塞,不得有所言。翌日,与遂良入受诏。有顷,。方在离宫,皇太子悲恸,无忌曰:“大行以宗庙社稷属殿下,宜速即位。”从因秘不发丧,请还宫。

太子即位,是为高宗。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帝后召无忌、遂良及于志宁言后无息,昭仪有子,必欲立之者。无忌已数谏,即曰:“先帝付托遂良,愿陛下访之。”遂良极道不可,帝不听。

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帝惊曰:“将妄人构间,殆不其然。”敬宗具言:“反迹已露,陛下不忍,非社稷之福。”帝终不质问。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俸置于黔州。后数月,无忌投缳卒。自是政归武氏,几至亡国。

上元元年,追复官爵,以孙元翼袭封。文宗开成三年,诏曰:“每览国史至太尉无忌事,未尝不废卷而叹。”

(选自《新唐书·长孙无忌传》)

(注)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 B、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 C、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 D、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高祖,即唐高祖李渊。皇帝死后有谥号和庙号等称号,谥号是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庙号是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本文属于前者。 B、尚书,古代官名,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文中的吏部尚书主要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崩,文中指太宗皇帝的去世。在古代根据死者身份地位不同对于死亡有不同的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追复,相当于恢复,意思是为已经亡故的遭到贬谪或罢黜的大臣恢复官职。文中的意思是说上元元年,恢复了长孙无忌生前原来的官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无忌善于谋事,做事果断。他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一起帮助李世民成为皇太子;在李世民即位后,他全力拥立晋王成为太子。 B、长孙无忌忠心耿耿,深得信任。唐太宗病危时召他到卧室内,伸手摸着他的肩膀,长孙无忌哭泣着,太宗也激动得气息哽咽说不出话。 C、长孙无忌极力进谏,至死不渝。对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始终反对,虽然皇帝示以恩宠,他也不让步。最终被许敬宗构陷,上吊自尽。 D、长孙无忌国史留名,荫庇子孙。上元元年时,朝廷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其孙元翼袭封。文宗曾说他阅览国史,读到无忌事就废卷而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遂弱,且不能来,我又何求?臣谓按甲存信便。

②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

(5)、高宗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 , 生杀予夺皆出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山东转运司副使。期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法者多所全脱。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悦之,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 , 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  

(取材于《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 , 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殉与王恭、郁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与殉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珦梦人以大笔如掾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殉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表彰令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挚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薧,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选自《晋书·王珣传》,有删改)

【注】①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晏子之晋,至中年,睹弊冠、反裘、负刍,患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赎之,因载而与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乎不知已,而申知已,故君子不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于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改席,尊醮而礼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 , 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 , 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粪洒:扫除清洗。②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礼节。③摈:通“傧”,傧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黄梦星卷

(明)王阳明

    潮有处士黄翁保号坦夫者,其子梦星来越,从予学。越去潮数千里,梦星居数月,辄一告归省其父;去二三月辄复来。如是者屡屡。梦星性质温然,善人也,甚孝。然禀气差弱,若不任于劳者。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 , 因谓之曰:“生既闻吾说,可以家居养亲而从事矣。奚必往来跋涉若是乎?”

    梦星跽而言曰:“吾父生长海滨,知慕圣贤之道,而无所从求入。既乃获见吾乡之薛、杨诸子者,得夫子之学,与闻其说而乐之,乃责梦星,曰:‘吾衰矣,吾不希汝业举以干禄。汝但能若数子者,一闻夫子之道焉,吾虽啜粥饮水,死填沟壑,无不足也矣。’梦星是以不远数千里而来从。每归省,求为三月之留以奉菽水,不许;求为逾月之留,亦不许。居未旬日,即已具资粮,戒童仆,促之启行。梦星涕泣以请,则责之曰:“唉!儿女子欲以是为孝我乎?不能黄鹄千里,而思为翼下之雏,徒使吾心益自苦。’故亟游夫子之门者,固梦星之本心;然 不能久留于亲侧,而倏往倏来,吾父之命不敢违也。”

    予曰:“贤哉,处士为父!孝哉,梦星之为子也!勉之哉!卒成乃父之志,斯可矣。”

    今年四月上旬,其家忽使人来讣云,处士没矣。呜呼惜哉!呜呼惜哉!圣贤之学,其久见弃于世也,不啻如土苴。苟有言论及之,则众共非笑诋斥,以为怪物。惟世之号称贤士大夫者,乃始或有以之而相讲究,然至考其立身行己之实,与其平日家庭之间所以训督期望其子孙者,则又未尝不汲汲焉惟功利之为务;而所谓圣贤之学者,则徒以资其谈论、粉饰文具于其外,如是者常十而八九矣。求其诚心一志,实以圣贤之学督教其子,如处士者,可多得乎!而今亡矣,岂不惜哉!岂不惜哉!阻远无由往哭,遥寄一奠以致吾伤悼之怀而叙其遣子来学之故若此以风励夫世之为父兄者亦因以益励梦星使之务底于有成以无乃父之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以邑奔鲁,曰:“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 , 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荏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节选自《刘子》)

材料二: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