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1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一模试卷

观清朝兴衰,启后世智慧。

[盛世挑战]

材料一:乾隆的军事功绩是非常显著的,他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自清初起一直 困扰清廷的厄鲁特部(独立)问题。1759年,整个东突厥斯坦被平定,随后军事占领,在伊犁设置了“总管伊犁等处将军” ……1768年,这个被称作“西域”的地区更名为“新疆”。——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晚清回应]

材料二:清廷的努力是随遇而安的,犹如用新布补旧衣,旧瓶装新酒一般。他们付出的零零碎碎的努力,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突破。显而易见,在陈旧的儒家基础上,无法成功地嫁接近代资本主义与政治革新。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指出材料中乾隆军事举措的作用。
(2)、用史实说明清政府“无法成功地嫁接近代资本主义与政治革新”。
(3)、对于清朝兴衰命运,有史学家得出“对时代挑战能否做出恰当回应是生存的关键”的结论。请你另举一例加以说明。
举一反三
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某校八年级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活动内容

项目名称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

项目简述

本项目引导我们在活动中探究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几大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深入思考中国近代化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驱动性问题

中国如何进入近代化?

过程性探究

【任务一】:中国进入近代历史是必然还是偶然?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情况表

工业项目

生产能力

煤炭产量

占世界产量的2/3

蒸汽机产生的能量

占欧洲一半以上

生铁产量

已超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

材料二: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也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是“偶然事件中的必然事件”。

——民国学者蒋廷黻

材料三: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任务二】:中国近代化的特征是“被动反应”还是“主动奋斗”?

材料四:武昌首义打响的这一枪,引发的不是一场无限革命,而是一场有限革命。……辛亥革命是有限的,它没有触动整个社会的结构,没有把社会翻一个底朝天,它是相对有节制的。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就结束呢?…这个目标是有限的…

——摘编自傅国涌《谈出来的民国:回望1911年辛亥革命》

材料五……英法联军……同治年间开始了自强运动……同治二年,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摘编自蒋延黻《中反复论述变法救国的必要性。

材料六…甲午战争…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第一篇文章是《变法通议》它以史实为依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

——摘编自陈秋萌《论国近代史》近代报刊<时务报>在维新变法中的历史角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