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 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 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 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 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 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 1855 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 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 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 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 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举一反三
中国的地理、地缘以及文化传统对于中国文明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之克并六国,其原因盖有数端。 地势形便,攻人易而人之攻之也难,一也。 春秋大国,时曰晋、楚、齐、秦,其后起者则吴、越。吴越文明程度大低,未足蹈涉中原,抗衡上国。四国风气,秦、晋本较齐、楚为强,兵亦然,二也。……惟秦地广而腴,且有山林之利。开辟较晚,侈靡之风未甚。观李斯谏逐客,历数侈靡之事,秦无一焉可知。其上又有重农之政。齐民生计之舒,盖莫秦若矣,三也。此皆秦之凭籍,优于六国者也。 以人事论,则能用法家之说,实为其一大端。

——吕思勉《先秦史》

材料二 至唐朝,科举制渐趋规范化,不过,尚有欠缺。 当时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门望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士人考取进士后并不立即授以官职,还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者才可正式入仕;而且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将来用什么方法进入社会主义,现在还不能说得很完整,但总的来说,就是和平转变的道路。中国经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流血革命后,不会再流第二次血。 和平转变,是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要转变得很自然,“水到渠成”。如经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达到阶级消灭,个人愉快。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