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课上,老师拿来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以下简称A溶液)和一种初中常见的含 Ba2+的溶液(以下简称 B溶液),带领同学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1)小四同学看到药品后,提出疑问:此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已经变质,他的理由是{#blank#}1{#/blank#}(写化学方程式)。
(实验1)老师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B溶液,观察到{#blank#}2{#/blank#},说明此NaOH溶液已经变质。
(表达交流)小十同学看到老师的实验后,认为可向实验1的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溶液, 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可确定A溶液中含有 NaOH,此瓶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小七同学不同意他的观点,理由是{#blank#}3{#/blank#}
(提出问题2)将实验1所得的固液混合物过滤,所得滤液C中含有哪些离子?
(猜想假设)滤液C中一定含Na+ , 可能含 OH-、Cl-、NO3-
(实验探究)小雨同学取少量滤液C,进行如下实验:
上述实验(Ⅱ)中需滴加{#blank#}4{#/blank#}.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确定溶液C中含有的离子是{#blank#}5{#/blank#},并由此确定了此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程度和B溶液的成分。
(总结规律)通过探究我们可以认识到:检验溶液中两种及两种以上阴离子是否同时存在时,{#blank#}6{#/blank#}的离子要先验证,若存在要将其除去,再验证或结合已知信息 判断其他离子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