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有了她们不断地点,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村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⑪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⑫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⑬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⑭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⑮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19年05月18日,有删减)

(1)、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2)、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春风拂面,青苔们在残旧的瓦片上,在厚重的砖头间,在高高的墙头上,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3)、文章第③段引用了清代袁枚的《苔》诗,有什么作用?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950年8月,钱学森预购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

      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移民局不准他离开美国,并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还搜查扣压了他全部科学书籍和笔记本,诬蔑他企图运送机密科学文件回国。

      那时,中美在朝鲜战场正处于交战的敌对状态。美国正盛行法西斯式的麦卡锡主义。

      钱学森的回国决心触怒了美国当局。1950年9月9日,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

      送到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关押了15天。15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30磅。

阅读《老海棠树》,完成下面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 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与山鸟相对

明前茶

①凌晨3点,无需闹钟,小蒋就会准点醒来,他蹑手蹑脚地洗漱,用凉水敷脸,让自己迅速清醒。妻儿都沉沉地睡着,所有的门轴都被他上过油,以免推动时发出吱呀的声音。饶是如此,等他换鞋出门的时候,披衣而起的老母亲还是跟了过来。母亲在他手里塞了个焖烧杯:“昨晚就焖上的小米粥,还放了枣,喝了暖暖胃。”

②骑上电动三轮车,五六分钟,小蒋就进了豆腐皮作坊。开门,戴上白帽子、白口罩。第一步就是打豆浆,电动磨浆机隆隆作响,小蒋不停地从大桶里将泡发的黄豆舀到机器里。

③为啥要起这么早来做豆腐皮?小蒋笑道:“只怪清流人太讲究,饭店的可口菜肴、夜市麻辣鲜香的小吃,都要用最新鲜的豆腐皮。做得晚,要货的老板就该来拍门板了。”

④磨好那么多豆浆要花费近两个小时。5点钟,天空刚刚出现一抹玫瑰红的曙色,小蒋的母亲、妻子与帮工们都到了,小蒋挨个检查他们洗手:“要像外科医生一样认真,手腕、手指侧面……都要洗干净。”

⑤磨好的豆浆一倒进蒸发池,就一刻也离不开人了。6个池子,加热豆浆到滚沸后,改小火,让豆浆的温度降到50℃以下。每7分钟,豆浆表面就会结出一层淡黄色的豆腐皮,薄如蝉翼,轻如绢纱,徒手拢来,就像收拢一条薄薄的丝绸围巾,停几秒,稍微沥干上面滴落的豆浆,将其挂上晾豆腐皮的竿子。手要快,力道却要柔和。手上的劲儿稍微一大,豆腐皮就会断裂破损。守着池子的小蒋这样形容说:“这手艺,张飞来了也能给你磨成诸葛亮的性子。”

⑥很快,一竿又一竿的豆腐皮都晾满了,它们立刻被送进巨大的烘箱,以60℃的温度温柔地烘干。此时,巨大的蒸发池里,豆浆中的蛋白质与脂类物质已经悉数被收走,剩下的是淀粉类的浆底子。蒸发池的温度又微微升高了,小蒋与妻子,还有帮工们 , 都用木耙子不停搅和这浆底子,推、送、拢、摊……均匀散去水分,预防煳底。个把小时后,浆底子像融化的芝士一样细腻黏稠,散发微微的光泽。

⑦停火,奇景出现了,前一批出了烘箱、又在空气中回软的豆腐皮,要在这浆底子中打个滚。竿子上的豆腐皮齐齐滑入蒸发池,浓稠的浆底子像回头浪一样涌来,顷刻间,为一竿子豆腐皮均匀挂上一层雪白的薄浆。

    ⑧挂过浆的豆腐皮稍稍晾干,当晚进入二次烘烤,在80℃的温度下烘上一整夜,才会变成清流豆腐皮最终的模样:老黄色的豆腐皮据说久煮不烂,每一束都像农家打的稻草把子一样,浑朴又厚实。

⑨小蒋本在外打工,三年前父亲突然中风了,半边身子僵硬不灵便,每天连上厕所都要含体重不到90斤的母亲一头大汗地架着他。那会儿,父亲变成了暴躁的“龙卷风”,一不如意,就捶打着床沿嗷嗷叫。眼看着家要散了,豆腐皮作坊也要散了,小蒋回到了家乡。

⑩小蒋是一个心思细腻的男生,知道守着一家小作坊劳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让日子变得鲜活些,小蒋改造了作坊的窗户,将面对远山、水田与果树林的一面设计成一溜儿狭长的窗户,窗户长度超过10米。这窗户,就像打开的山水长卷一样。

⑪春天,盛放的山桃花零星点缀着水田,山岗上有大棵的杜鹃花开放,色彩亮丽的蓝喉太阳鸟欢叫着飞来飞去,在杜鹃花丛中采食花蜜。夏天,远近都是浓绿色,树上有大批的白鹭鸟集结,它们时而盘旋降落,时而全部腾飞起来,就像喧哗的花朵被一股神秘的力量一把抛向天空。秋天,蓝喉蜂虎成群结队地出现了。这种小鸟梳着栗色后背头,身着一袭孔雀蓝绿色的燕尾服。胆子大的蓝喉蜂虎会飞上外窗台,此时,小蒋与妻子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鸟儿画着长长的黑色眼线,好像永远戴着一条毛茸茸的蓝国巾。

⑫在长窗呈现的风景中,还有小蒋爸爸一瘸一拐努力拉着绳子锻炼的身影……

⑬作坊中,每天有很长一段时光被均匀地切分着。7分钟就要捞一张豆腐皮,挂上早,而在这劳作的间隙中,手闲了下来,眼睛可没有闲下来。小蒋说:“上周,我在这窗前看到9种小鸟;这周,又看到7种。让人感叹的是,我爸竟然拍到了超过一半种类的小鸟。最迁,他终于拿得稳手机,也能对焦了,医生都对他的进步表示诧异。”

⑭这间时时浮漾在蒸汽中的乡间作坊,如一艘抗击风浪的船,它团聚了全家的力量,让家人无一例外地加入了搏击风浪的行列,而后,它走过险滩,停泊在鸟语花香的风景中。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小巷有花守流年

陈莉

①回乡下老家看母亲。驱车行进在弯曲的省道上,而后下坡,翩然落入小村的臂弯里。

②小巷蜿蜒,似一条安静的小溪,我们在小溪上从流飘荡。转个弯,一片花丛扑入眼帘。

③儿时的小村,也有这样曲折的小巷,房前屋后也开着五彩的花朵。那时,我家门口的柴垛上,爬满了红的、紫的牵牛花,密密地结成一张网,牢牢地网住人的视线;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虽粗陋简朴,却有鲜丽的花影相守,有爱花种花的人相伴,这样的小村,就是人间好风景。

④最难忘的是流水落花图。村南的半山坡上栖着几户人家,门前绕着一条水渠,水渠旁团团开着一棵美丽的粉红月季。我和几个小伙伴跟着母亲,端着脸盆,从远远的家里走来,蹲在水渠沿上洗衣裳。忽然,一片粉红的花瓣从上游飘来,顺着水势,轻盈地旋转着,灵巧地滑过我们的指尖。又一片滑过,有人眼疾手快,一下子就把一瓣粉红捉在掌心。更多的花瓣顺流而下,我们便纷纷扔下衣服,去奔跑,去追逐,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娇俏的花朵,与微风嬉戏,和乡村相拥……

⑤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却老了;我们星散四方,我们的父母却留在了原地。离开的和留下的,每颗心都守在故乡身旁。

⑥后来,父亲去了,母亲说:“我不去你们家,我要守在这里,我离不开土。”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夕阳西下,母亲站在家门口,向我挥手告别,虽面容沧桑,却眼神坚定。秋风飘起她额前的几根银丝,舞起她身后的一丛花影。这一幕,已经藏在我记忆深处,剪影一样,越来越清晰。

⑧今年春天,母亲在家门口移栽了一棵蜀葵花,说是在田里干活时捡到的,不知是哪里的风携了谁家的种子,萌芽在母亲的田埂上。夏天时,蜀葵开了几串通红的花。

⑨再回家时,那棵蜀葵已经老去,开不出美丽的花了,我略感失望。母亲懂我的心,莞尔一笑,转身回屋,用纸托着两包黑色的花籽出来:扇贝形的,是蜀葵花籽;地雷样的,是紫茉莉花籽。

⑩“这个是从咱家摘的,那个是从别家摘的。满街都是花,不愁明年没花看。”母亲说。

⑪这时我才明白,花开是短暂的,她们像海浪一样,哗啦一声,撞在小村的胸口,然后无声地退去;她们又是恒久的,一代代繁衍生息,不卑于渺小,不惧怕风雨。

⑫如今,每次回老家看母亲,走在静静的小巷里,看到人家门前的重重花影,总感觉旧时光里的花草之魂纷纷穿越而来,唤起心中久违的亲切和感动。

⑬我知道,在每一片花影身后的院墙内,定然有人在忙碌着什么,心里在坚守着什么。他们像这些花儿一样,甘为小巷添一分妩媚,增一缕暗香;与小村共饮一杯烟火,共度一段流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