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下列选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刀对曰  释:放下 B、越国以远  鄙:把……当作边邑 C、点也      与:赞同 D、天下之欲其君者  疾:妒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诈,吾欲谏者,机智勇辩济其忠。请论其效。周衰,游说炽列国,自是世有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 1 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 , 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释】①险诐(bì):不正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题。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人君之道如何?”对曰:  “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 广开耳目,以察万方 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 廓然远见,踔然独立。此人君之操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取材于刘向《说苑》)

(二)

帝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帝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 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 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帝深然之。封德彝【1】非之曰:“三代以还,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 盖欲化而不能, 岂能之而不欲邪? 魏征书生, 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 “五帝、 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 高阳征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 岂非承大乱之后邪? 若谓古人淳朴,渐致浇讹,则至于今日、 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帝卒从征言。

元年、 关中饥。 二年、 天下蝗。 三年, 大水。 帝勤而抚之, 民虽东西就食, 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焉。帝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 又云: ‘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2】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皆袭衣冠,征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葬见之耳。”

臣祖禹曰:太宗可谓能审取舍矣。魏征,仁义之言也,欲顺天下之理而治之。封德彝,刑罚之言也,欲咈天下之性而治之。夫民莫不恶危而欲安,恶劳而欲息,以仁义治之则顺,以刑罚治之则咈矣。故治天下在顺之而已,咈之而能治者,未之闻也。太宗从魏征,而不从德彝,行之四年,遂致太平,仁义之效,如此其速也。故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

(取材于范祖禹《唐鉴》)

注释:【1】封德彝,隋末唐初人,唐太宗继位初任宰相。【2】颉利,东突厥可汗,贞观四年为唐将所擒,押送长安,授右卫大将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