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泸州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博览会始于18世纪中期后英、法两国国内的商品及艺术品陈列活动,其目的旨在刺激本国工商业的繁荣。具有普世性质的万国博览会则源于1851年的英国,旨在借由博览会传递并动员群众接受之、进而参与建构现代国家工程。在殖民初期,从各主办国到会场内各国专属馆皆竭尽所能争奇斗艳,虽然其表面目的在于塑造国家形象,但其内里则是主权的彰显与争取认同。会场更是各国展示其工业文明与强大生产力的橱窗。

——整理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博览事业发展大事记(1851年一1928年)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中国商人徐荣村参展。

1873年,中国海关组织参展维也纳世博会。

1898年,张之洞在汉口设立商务公所,陈列湖北物产。

1905年,商部颁布《出洋赛会章程》,中国第一部关于博览事业发展的法律性文件。

1906-1909年,成都、天津、上海、武汉等地相继举行多次展览会,揭开了中国民族博览事业的序幕。

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

1928年,《全国举办物产展览会通则》颁布。

——薛坤《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的起步和发展(1851-1937)》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博览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其思考的重心和讨论的焦点由炫耀辉煌业绩转向对“人道”“天道”的思索和探究。更加关注人类自身及其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就共同关注的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的论坛。进入21世纪后,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更凸显了人类的发展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思考。如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整理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近代博览会举办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博览事业的发展趋势。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 世纪中期,英国人口为 280万,到1600年,全国人口则增加到400 万。其中,城市人口的增幅更加显著。1550年以来,全球气候下降显著,小冰期取暖曾消耗了伦敦2/3的能源供给量。沿海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而在生铁量产之前的英国主要利用木料来建造船只,其中皇家海军的军舰对于造船木料用料考究、用量巨大,这无疑也加剧了英国的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

材料二 17世纪,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使用煤炭。到18世纪上半叶,玻璃制造、肥皂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印染、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为同时期法国煤炭产量的30倍,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主要能源。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三 到 1885年,美国洛克菲勒的标准油公司已在美国国内建立了牢固的垄断统治,并把它的 70%的产品远销到国外,它占有了英国煤油销售市场的三分之二。英国商人塞缪尔于 1896年成立了石油公司,为了避免被标准石油公司吞并,与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合并成立了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同时,在英国的殖民地缅甸也发现了石油,苏格兰商人组成了伯马石油公司开采,但是缅甸的石油产量还不到世界总量的 1%。当时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炼制成煤油作为照明的燃料,它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还远没有像后来那样发展起来。

—摘编自江文娟《略论英国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70年,先后发生了两次大的军事改革浪潮。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确立了“练兵”“制器”思想,19世纪70年代确立了“寓强于富”的“求富”思想,19世纪70年代以后确立了建立近代海防边防和近代军事教育思想。这场改革持续30年,清政府投入很大,一度搞得有声有色,但最终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结束。第二次军事改革浪潮,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等人积极推进军事改革,最基本的主张是改革军制、创练新军。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确立了仿照西法编练新式陆军、完善军事教育制度、改变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加强军事统率机构等全面变革军制的思想。新军编练运动,从甲午战争后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之前,声势很大、影响很大,代表了晚清军事改革的最高水平,但最终也没有避免清王朝的灭亡。

——摘编自石武英《晚清军事变革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要求必须打造一支能够扎根基层,并与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新型革命军队。三湾改编开启了锻造新型革命军队的序幕。“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组织能够掌握军队的基层,士兵委员会则在党的领导下参与军队管理,代表士兵利益。发扬了军内民主,使士兵得到了在旧军队不曾有过的体验。毛泽东提出红军要“人人要会打仗;人人要会做宣传群众的工作;人人要会做组织群众的工作”,“做群众工作”显然是红军更为重要的本领。苏区地方武装的建设亦同样遵循了党的领导,坚持革命军队的政治属性。这样,苏区由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群众武装构建了三级武装体系,实现了苏区地方军事化,在军事组织中实现对群众的整合。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军队的政治改造,明确军队的政治属性,使革命军队成为推动苏区社会改造的工具。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