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初联考试卷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享雪上飞

李闪闪

①睁开惺忪的双眼,伸伸懒懒的腰肢,在舒服的被窝里挣扎着爬了起来,拉开窗帘,瞬间,一道白光刺得我睁不开眼睛,啊!好大的一场雪,整个城市银装素裘。好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氛围了,一种莫名的冲动,约朋友到棋盘山滑雪去。

冬日的清晨,阳光明媚,大家瞪大双眼,向车窗外望去,白茫茫的一片让人感到清新自然而兴奋,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车厢。棋盘山滑雪场位于沈阳市浑南区满堂满族乡棋盘山风景区内,那里风光秀丽、群山环抱、松柏遍坡。到了,眼前披着银装的山峦在黛色的山体映衬下更像一条腾云驾雾的白龙,呼啸着盘旋于沈阳的上空。朋友们欢快地冲出车厢奔向滑雪场,此刻我们仿佛正置身于藏北的雪峰之下,虽然少了些巍峨,但多了几分情趣。风轻日爽,我对着令人心醉的雪景深深地吸了口气,顿时一股“原动力”涌入体内,对着朋友欢快地高喊:“滑雪啦!”

③我们来得早,滑雪的人还不多,感觉不错,心里有点雀跃。租雪具,穿上带来的羽绒服,武装自己,本来就不瘦的我立刻成了一个“圆圆的球”,行动好不方便,哈哈,管它呢!至少摔了不会太疼。这还是我第一次滑雪, 有几分兴奋,还有几分胆怯,我拖着重重的雪鞋潇洒地扛起雪具,迈着机器人的猫步,东倒西歪地一步一步走向索道。“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勇士荆轲的斗志深深地激励着我,摆出一副大义凛然、安之若素的样子。我坐上了索道,慢慢地爬升,到了道项,我早已按捺不住“想飞”的心情,好像田径运动员等待发令枪的指令样,“嗖”的冲了下去,谁成想,初级“菜鸟”的我顾了脚下,顾不了看方向,顾了方向,脚下又乱颤。我开始心跳加速,脚下仿佛没了知觉,我真的飞起来了吗?依稀看到了云端,看到了了远方的山顶我又仿佛在空中来了个大回旋,风驰电犁般。只听“扑通”一声,梦破灭了,我重重地持摔在了雪道上,手杖摔出了手心,耳边传来朋友们“哈哈”的笑声,初次滑雪表演就这样的落幕了。

④看看旁边的朋友,虽说也是初次滑,但看着他们那飘逸的身姿,自如的就像在跳芭蕾,使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地打击”。我拾起了雪杖,磕了磕鞋底,踏上雪板。还好,旁边的导滑教练展示了下“英雄救美”的故事情节。我也正式拜教练为师请教滑雪技艺,在导滑教练的指导下,心里塌实了许多。看着他标准的滑雪姿势后,迈着“东北老太太”一样的雪步,双手柱着雪杖轻松自如地就像林海雪原中穿梭在树林中的解放军战士。我似乎入道了,慢慢地往下滑,重心前倾,膝盖加紧,控制雪板,我滑下来了!刚开始速度还可以,体会着2秒以后,速度加快,哈哈,摔到了滑道的中部,还有一半到底,我站了起来,教练顷刻间到了我的身边,经过了了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后,我终于惊醒,看着剩下的滑道,看似平缓了些,再比比上面,心想,,这回我可以冲下去了,摔了第二胶后,哪嘿,不怕了,大不了就是摔,放好滑雪板,磕磕鞋下的雪,我一直觉得这个动作很滑稽,拾起左脚,右手拿雪杖磕磕,再右脚……哈哈,再看看上面没人下来,下面没有路障,再次冲了下去,小腿向雪鞋的前方压,加速,稳住, 重心下压,再稳住,减速……哈哈,停下来了,我竟然停下来了,一个回身,正看到教练向我露出了的微笑,我举起了雪杖,大声喊叫着:“嘿,我成功了!”当时感觉自己像滑雪健儿拿了金牌一样荣耀。

⑤再来一次,看着身边的朋友们,艰难地爬起来,屁颠儿屁颠儿地跑上去,看着大家都是和大地不停地来着亲密接触,姿势千奇百怪,雪场的音乐配合着,甚是好玩。我和几个朋友又爬到了道顶,猛然间感到了一丝寒意, 原来寒风也来凑着热闹,刮了起来,我整了整滑雪服,带好防风镜,开始又一个刺激的下滑,我终于顺利地滑到了山下,这时汗水已经浸透了全身。

⑥接下来我又挑战了另一个新高度,从上慢慢滑下来了,轻轻地体验飞一般的感觉,耳边的风柔声细语,暖暖的阳光照在雪场上仿佛-片银色的海洋,动感的音乐回荡在周围,周围一切静谧而祥和。我彻底拜倒在棋盘山雪场的“石榴裙下”了 , 原来滑雪也不是那么难啊!突然觉得人生于世:跌倒了,再爬起,爬起来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人是如此的渺小,大自然是如此的和谐与美好,这里简直是荡涤灵魂、心灵皈依的绝佳胜地。

(本文选自《旅游纵览》,原文有删改)

(1)、棋盘山滑雪是“我”第一次体验滑雪,请概括我的滑雪经历。

初滑失败----教练训斥--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4)、文章以“初享雪上飞”为题,有什么好处?
(5)、分析选文第⑥段有什么作用?
(6)、本文语言极富个性魅力,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征并举例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森林医生——啄木鸟
      一个医生嘴巴尖,天天出诊到林间;
      敲敲听听多仔细,要动手术把头点。
      上面这个谜语猜一种动物,谜底是啄木鸟。可是起初我不但猜不中,而且人家揭了谜底后,我还不懂为什么把啄木鸟誉为“森林医生”。后来我随一支森林科学考察队去林区调查研究,通过一位生物学家对啄木鸟的介绍,和我自己对它的观察,我才真正认识到,“森林医生”这个称号,啄木鸟是当之无愧的。
      啄木鸟每天都起得很早,起身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树木“检查身体”。它用嘴将一棵棵树从根到梢笃笃地轻轻敲打一通,听听有没有空声。经验告诉它,敲打时如发出空声,树干里面一定有虫,就立刻“动手术”。它的嘴长而直,末端尖锐,不但能啄破树皮和腐败的树干,而且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它的舌骨很发达,色围着头骨,舌骨起着特殊的弹簧作用,能使细长的舌条伸缩自如;舌面富含黏液,能把树中昆虫的幼虫和虫卵粘住;舌端生有向后倒长的小钩,能钩取树中较大的昆虫。它的鼻孔上覆盖着保护性的刚毛,可以防止碎木屑飞入鼻孔。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操作路线也很科学 , 工作时总是围绕着树干螺旋式地向上攀登,这样既可避免重复劳动,又不会有所遗漏。啄木鸟就凭着这套完备的“医疗器材”和独特的“医术”,专门捕食危害树木的昆虫,保护树木健康地成长。
      由于长期过着树栖生活,啄木鸟的翼变得既短又钝,不适于快飞和远翔,只能在林间通道或林中旷地作短距离滑翔,但是它的足趾却特别强劲有力,趾的排列也不像一般鸟类那样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而变成二趾向前,二趾向后,而且具有锐利的钩爪,因此即使攀缘在笔直的树干上也不会滑落下来。此外,它的尾羽强韧坚直,羽轴特别粗硬,有弹性,可以当做支柱顶住身体,与两条岔开的腿形成一个“三足鼎立”之势,增加了悬立时的稳固性。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她挂了花!”
         ②“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③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⑤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
        ⑥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⑦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⑧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仙人掌和咚咚人

尤今

    ①贫穷,像是烈阳下的影子,无比清晰都地而又无比鲜明地盘踞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②那时,父亲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文化人,在怡保办一份曲高和寡的报纸《迅报》,我们一家子就住在一所简陋的木屋里,名副其实的家徒四壁。然而,这一无所有的屋子,却同时又是无所不有的;日子看似苍白,整间屋子偏又闪着黄金般的璀璨亮光。

    ③为日子镀上金光的,是爱。

    ④鱼翅和龙虾是我们生活的绝缘体,可是,我们却有着比这更丰盛的东西,那就是书。

    ⑤书籍,一叠叠、一摞摞,堆得满天满地;即连空气,都漂浮着一个一个的方块字。

    ⑥父亲看书时,手中总握着笔,作眉批,眼和手俱忙,红色的蝇头小字,像标致的小蚂蚁,施施然地在书页间爬行。母亲看书时,全神贯注,那种极致安静的样子,有无可名状的美丽。在万籁俱静的当儿,书页轻轻掀动的声音,便是让人心魂俱醉的音乐。

    ⑦父母看书,也谈书:细声细气地谈、细水长流地谈。两人的语调,是如此的轻,是如许的柔,仿佛担心声调重了会使文字受到惊吓,一只只从书页中飞走。

    ⑧同样热爱文字而又彼此相爱,父亲和母亲,虽穷而不苦。

    ⑨成长后,当我回想这一段岁月时,印象最深的,不是饥饿,而是父母亲把目光镶嵌在字里行间时眉眼那份恬然的笑意。他们常常让我联想起沙漠中的仙人掌,生活里极端的贫瘠就像是无所不摧的龙卷风,可是,坚定的信念和美丽的理想却造致了他们无所畏惧的大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龙卷风再强,也击不倒他们。

    ⑩木屋子外面,有一条河,一条邋里邋遢的河、一条会呜咽的河。每当下雨,那河便哭,哭出大量黑色的泪;那泪,顺着低洼的地势,肆无忌惮地流进了屋子里,整所木屋也因此而氤氲着一种腐臭不堪的气息。就在母亲忙忙碌碌地以竹枝扫帚一下一下地将好似永远也扫不完的污黑河水扫出去时,不识愁滋味的伊文姐姐便欢天喜地的带着四岁的我和三岁的国平弟弟到河边去玩。河已停止哭泣,但是,水位涨得很高。姐姐把事先折好的纸船分发给我和弟弟,郑重其事地对我们说道:“你们许愿,让纸船把你们的愿望送出去。”我傻傻地问:“送去哪里”姐姐沉吟了一下,然后,极有威严地说:“别多问了,问多会不灵的。”她的脸色庄严得像座庙,我当然不敢再多问了。五岁的孩子,到底许了什么愿望,现在已不复记忆了,然而,把盛着愿望的纸船放到河里去的那份雀跃,我却是记得的。

    ⑪不下雨时,姐姐便领我和弟弟在长而窄的泥径里寻找一个‘’子虚乌有”的“咚咚人”。她一脸神秘地说:“咚咚人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找到他,什么愿望都可以实现!”我们齐声惊叫:“哇,这么神奇!”我心想,姐姐口里这“咚咚人”,不正像阿拉丁神灯里那个“要什么就给什么”的巨人吗?我和弟弟心驰神往,像两只失蜜的蜂一样,在又长又窄又弯的泥路上,倾尽全力,寻寻觅觅,然而,就算把整条泥路翻了过来,“咚咚人”依然踪迹全无。奇怪的是,一次一次的找,一次一次的失望,却依然乐此不疲地找。成长后,问姐姐:“你当时怎么会无中生有地弄出个咚咚人来把我们骗得团团转呀?”姐姐讳莫如深地微笑着说:“哪有骗你们!只要你们相信有,便有。”听懂了姐姐话里蕴藏的“玄机”,我豁然微笑。

    ⑫在那捉襟见肘的贫困岁月里,我们没有任何的玩具,可是,姐姐却在我们的心田里种下了一颗“希望的树”,我们很努力地浇水施肥,虽然那棵树始终长不出果子,但是,姐姐却教会了我们,有盼望便有快乐,有憧憬便有幸福。

——选自作者博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8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哧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没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轻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儿回。住远一点儿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啊。”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啊。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儿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啦啦地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儿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儿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烧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