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5月语文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①外面飘起细碎的雪花,路上的行人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步履匆匆。

②我和朋友从一家小吃店里出来,在经过公交车站牌的时候,发现人行道上俯卧着一个双腿严重扭曲、衣衫褴褛的乞丐。他的身下铺着一条破烂不堪的毛毯,肌肉萎缩的右腿绾着裤腿,暴露在寒气中,像是一件用来博取别人同情的道具。

③在我们走开的时候,朋友叹息一声说:“那个乞丐很可怜,我在这条路上已经遇到他多次。更可怜的是,他只不过是别人用来赚钱的工具。我们施舍给他的钱,可能他一分也得不到。”是啊,我想,他这样一个残疾人,凭个人的力气,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到这里来的。

④我忽然想起夏天的时候,在长途汽车站附近遇到的一件窝心事。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女子朝我走过来。她告诉我,她在打工时被老板骗了,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她想买一张回老家的车票,还差4元钱。当时,我几乎没有犹豫,便从包里掏出一张5元的纸币。半个月之后,我却在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门口又遇见她。

⑤此刻,我和朋友走出不远,忽然听到后面传来一阵急促的喊声:“两位师傅,请等一下。”

⑥我们诧异地停下步子,转身往后面看,一件更加令我们惊讶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刚才俯卧在地的乞丐,居然朝我们追赶过来。这时候,我才发现,那个乞丐的身体其实是附在一块木板上的,在木板的两侧各安装了两个轴承。这样,他用戴着手套的双手撑地,往后一推,身体就朝前“行走”一步。

⑦我们见他吃力的样子,便朝他迎过去。

⑧他嗫嚅地问道:“两位师傅,能否帮俺一个忙?”

⑨我疑惑地问道:“我们能帮你什么呢?”

⑩乞丐褪下满是污渍的手套,费了好大劲,才从破旧的棉衣里面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纸条和一个塑料袋,里面盛着一些零币。

⑪他指了指旁边的那家邮政储蓄银行,说:“麻烦二位师傅帮俺往家汇点钱,好吗?”

⑫我笑着问:“难道你不怕我们将钱骗走?”

⑬乞丐裂开嘴笑了,说:“俺守在这儿多半天了,认准你俩是好人,决不会骗俺的。”

⑭随后,他把那个盛满散币的塑料袋递给我们说:“这是152块钱,你们帮俺汇150块,另外两块是手续费。”

⑮朋友在旁边问:“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不回家?”

⑯乞丐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伤感地说:“俺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俺的父亲死得早,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也都是先天性的残废,比俺还要厉害。俺要是待在家里,俺妈就没有一点指望。后来,俺就让几位老乡把俺带出来,这样,俺就可以为家里减少一点负担。”

⑰听到这儿,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我没有再犹豫,跟朋友一起朝那家银行走去。我在填写汇款单的时候,朋友拿出50元钱对我说:“咱给他凑个整数吧,也算是给他母亲的一点心意。”

⑱当我们把那些零币递给汇兑员时,她用诧异的眼神打量着我俩。我跟她解释之后,她才把眼光从我们身上移开,埋头核对桌上的那一堆零币。

⑲我们从银行里出来,将汇款的凭据给那个乞丐。离开的时候,我提醒他说:“你以后再往家里汇钱的时候,应该找一个熟识的人,否则很容易吃亏。”

⑳乞丐感激地笑了,说:“俺相信天下还是像你们这样的好人多。”

㉑回家的路上,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着那个乞丐的身影。

㉒请不要因为曾经受过欺骗,便放弃了助人的美德。我们应该相信,总有一份关爱会融化一片雪花。

(1)、第①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请阅读文章⑤—⑳段,完成下面表格,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段落

⑤—⑦

⑧—⑭

⑮—⑱

⑲—⑳

故事情节

乞丐叫住我们

乞丐请我们帮忙汇款

A

将汇款凭据给乞丐并提醒他

“我”的感情变化

惊讶

B

C

关心

(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嗫嚅地问道:“两位师傅,能否帮俺一个忙?”

(5)、请你为这篇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并结合文本内容说说自己拟的标题好在哪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以下小题。

角落里的阳光

威廉·斯托

    ①1980年7月1日,我驱车前往我的超市召开员工会议。结束时已是下午两点,我惊讶地发现是个黑黑的男孩正用一块灰色抹布帮我擦车。汗水浸透了他灰白的牛仔裤,他穿一双破旧的布鞋,看得出是贫民窟的孩子。

    ②我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啊”了一声转过来,一张黝黑成熟的脸,惊恐不已地看着我。我笑着向他伸出手说:“嗨,你好!我叫汤姆·特尔斯。”他迟疑了一会儿慢慢地伸出手:“您好,汤姆先生!我叫比尔·莱特。”我从口袋里抽出一百美元给他,可他慌忙摇头,轻轻地说:“我在广场上等您四个小时,不是为了这个。”我越发诧异了。因为小家伙告诉我他喜欢我的“保时捷”。“您能把我送到家吗?就三英里不到的路程。”这个狡猾的比尔,他是想在同伴和家人面前炫耀吧?

    ③十五分钟后,我把车停在了一栋破旧的楼房前。他跳下车,一边跑一边对我说:“请您务必等五分钟!”不一会儿比尔就出来了,他的神态和步伐就像这辆豪华的轿车一样骄傲。我看到,他的背上背了一个小女孩,女孩的手臂和腿都可怕地萎缩了。比尔把小女孩放在车座上后告诉我:“其实她是我的姐姐,今年十七岁,是小儿麻痹症。”然后我听见比尔对他姐姐说:“记得上次我跟你提起的那种车吗?瞧,就是这种。弟弟有钱了一定买给你。”比尔双手叉腰,眼睛闪闪发光。原来他为我擦车,在太阳下等我四个小时又要我送他回家的目的,就是让他姐姐亲眼见识一下他将来要送给她的礼物的样子。我被他那种相信能够给予别人而且因能付出而满足的样子深深地感染了!

    ④后来我又去了比尔的家,他的家比我想象的更为糟糕。比尔的母亲做清洁工。姐弟和母亲相依为命。比尔除了照顾姐姐外,每天还要去老人院做五小时的护理工作,他刚刚十六岁。

    ⑤离开时我再次把一百美元放在比尔残疾的姐姐手上,可比尔还是硬塞给了我:“我们自己行。”我给超市的人事经理打电话,告诉他明天将有个很棒的小伙子到理货部报到。这次比尔没有拒绝,我比他自己更清楚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况且它会给他带来比原来工作高三倍的报酬。

    ⑥等我三个月后再去超市时,差不多每个员工都向我提起比尔。理货部说他能吃苦耐劳,活儿也干得漂亮;服装部则称赞比尔理的货比任何人都整齐而有条理;甚至连化妆部都说比尔永远有一张自信乐观的脸庞。

    ⑦比尔说,他一看见我的车就觉得离梦想近了一步。这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员工:即使他在最阴暗的角落走路,人们也会发现他身上温暖、灿烂的灿烂。

    ⑧他会成功的,是的,我深信。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不知故乡

    ①我不知道我的故乡该在哪里。

    ②襁褓中,故乡可能就是慈爱的目光,远离了母亲我想我肯定会哇哇大哭,不然,做母亲的有事离开何以要偷偷地走?有了记忆,故乡是________的家,高高的门槛把世界分作故乡与异地,好不容易跨了大门还要回首望一望家是否依旧。稍大故乡变作熟悉的村子,十里外的小镇是不敢去的,害怕忘了回家的路。

    ③我从来都不去想大西北的________,事实上却让我身临其境。于是,让我舍得为故乡流泪,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每每回家一趟,总会花些辰光走走旧地。

    ④而今,回来了,离家五百里,都在江南,给人感觉似乎就在村口。故乡不再是少时的内涵,它是爷爷山间的息地与父母的花发和病躯。

    ⑤故乡是酒,时久而味弥醇。

    ⑥我不知我的故乡该有谁。

    ⑦我知道乡下那时的干部很多,书记、会计、大队长、小队长……记得马成曾是大队长,脖子上挂只哨子,整天命令大伙今天这么这么,明天如何如何。现在他已没这份权力了,不过养了三四百只鸭子,照旧吆喝鸭子们从东到西,由南去北,每天拿百来斤谷子骗它们下蛋,据说收成也蛮好。

    ⑧二龙一家是村里的象征。他办一家建材厂和一家印刷包装厂,效益一直冒尖,镇子上好多人都想进他的厂。董事长、总经理是他的头衔,西装革履,戴副变色眼镜,手握大哥大,挺像回事的。这回叫我在城里帮他找辆车子,说“桑塔纳”差了些。要进口的,钱不在乎,要的是气派。

    ⑨故乡是春,朝气袭人。

    ⑩我找不着我故乡和我故乡的人,不管时空。

    ⑪ 我的故乡是低矮的民房与________的村路,穿着补丁衣裳的________的村姑村夫和到处瞎奔随地拉屎的猪羊。自来水与煤气灶,皮夹克和表弟胯下的“马”,大婶指问的“星”,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

    ⑫ 可是,我有故乡。我曾经在那里生养,浓浓的乡音是不灭的印记,不然,有聊无聊时,怎会有意无意地念着它,护着它。

    ⑬ 故乡,一篇上乘的散文,形散神宛然。

阅读文章,并完成下列小题。

你遗失了感动吗

何爱兰

    感动曾是万金油,适用范围宽广,心理效果显著。以感动为核心,能搜索到一系列“善良”“真诚”美好的形容词。但是随着感动本身被质疑被滥用,人心变得日益“坚硬”。在节奏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把感动遗失在了风里?

    上课时,跟学生们谈起“感动”这个话题。我问:“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让人感动过吗?”

    他们就像回答明天有没有劳动课一样爽快,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那么,被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零零星星地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心情沉重起来。看着孩子无邪的笑脸,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也不曾让你们感动吗?”

    “天天读书,周末补课,晚上自习,哪有时间被感动啊。”有嘴快的孩子回答。还有的孩子在沉默。是这个世界变得冷漠,还是他们的年纪太稚嫩?或许是,我们一向都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以致他们渐渐丧失掉感动的能力我们都不心惊?而成人的世界,又有多少人,已经不会感动?

    我的心,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面对值得感动的事件毫不动情,又是多么遗憾。

    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人力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走回巷口。半天,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上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那次,我第一次懂得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20岁时,我曾经待业,想读书,又没钱交电大的学费。一位好友来看我,不厌其烦地劝我振作,陪我一个下午。临走时,她将一张50元(那时可不是小钱)搁到桌子上,看见我的惊愕,她微笑着说:“不要拒绝我,去买书吧,快乐地生活。”

    感动就这样悄悄延伸。

    刚参加工作,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紧张慌乱,嗓子也莫名其妙地哑了。后面听课的是全校优秀教师,却一直微笑着,给我鼓励的目光。下了课她走到我身旁,真诚地说:“比我当年强多了!”

    即使一面之交,感动也会如期而至。

    不久前,又在“感动中国”的晚会看到徐本禹,一位放弃读研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他说:“有一次我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2008年,如果我能到北京去看一看,住一住北京的平房,我就是最幸福的人……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很多次面对着孩子们我都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然而,我知道他的眼泪为何而流。这绝非脆弱,而是大爱。正是这大爱,才让他有勇气,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即使素不相识,我跟许多人一样,被徐本禹深深感动。

如果没有感动,我们的心灵将盛放些什么?我们的幸福如何延伸?肖复兴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张pH试纸。”感动,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检测。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

    生活里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被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小题。

你对世界的信念很重要

①最近几年,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描述了人和人在认知上最根本的差别,叫做“原始世界信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跟世界互动的方式和你的一些生活决策,并强烈影响着你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原始世界信念就是人最根本的三观。

②这个学说的带头人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杰里米·克里夫顿。他总结出人们头脑中原始世界信念的三个维度:第一,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第二,世界是精彩的,还是无趣的第三,世界是活的,在跟你互动,还是只不过是在机械的运转,并没有目的。

③请注意,心理学家研究这些,可不是为了证明哪个信念对,哪个信念错——这些都叫“原始”世界信念,原始是本能、不是错误的意思。心理学家是想知道这些信念对人的影响是什么。研究发现,原始世界信念跟人的行为取向、心理健康程度,包括性格养成都有很大的关系。

④如果你相信世界是安全的,你会更合群,对他人有更高的信任,你在精神上很放松,不容易抑郁。如果你相信世界很危险,你就会谨小慎微,不愿意跟人交往。

⑤如果你相信世界很精彩,你的好奇心会很强,觉得世界到处都有宝藏,应该积极去探索,还会常怀感恩之心,觉得自己很幸运,你会有很强的幸福感,

⑥如果你觉得世界对你有所期待,乃至于在用各种方式启发你,你的生活会有更强烈的目的感,你的使命感、责任感就会比一般人更强。反过来说,如果你觉得世界是冷冰冰的,世界根本不需要你,你可能不会那么主动的对外沟通,不打算去做什么特别的事。

⑦如果你把世界看作一个危险的战场,你每天出门都是去战斗,你对陌生人可能带有敌意。反过来说,如果你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游乐场,每天上班都是去创造,去跟朋友们交往,你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所不同。

⑧人的这些原始世界信念是怎么来的?是不是由人的经历决定的呢?克里夫顿研究发现,人的原始世界信念与一个人有过多少危险经历、有多少财富和特权没有多少关系,更多的是被灌输的结果尤其是来自家长的灌输。如果父母整天对孩子灌输世界是危险的,不要跟陌生人交往、连同学都不要轻易相信、脑子里时刻要多根弦、千万别受骗……这肯定是出于保护孩子的好意——但这个信念会让孩子更安全吗?不一定。

⑨克利夫顿发现,那些从小认为世界很危险的人,长大以后成功的可能性较低,健康状况更差,得抑郁症的比例也更高。他们更容易对生活不满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他们对别人的容忍度更低,容易因为一点小分歧就跟别人势不两立,他们更偏执。他们总在规避风险,得到的却是更多的痛苦。这些人的父母希望他们安全,可是灌输危险信念的实际效果,是让他们缺乏安全感。

⑩看来原始世界信念真是“思想钢印”呀,不过有些人可以摆脱这个包袱。克里夫顿本来也认为世界本质上是无趣的,做了这一系列研究之后,他主动改变自己,希望自己能相信世界是精彩和美好的。他的办法是要求自己每天写下五个新发现的美好事物。一开始他感到很困难,后来越练眼光越好,随处都能注意到好东西,这使得他的幸福感直线上升。安全感最终只能自己给自己,当你拥有足够能力,当你能够体验,迎接,应对不安全感的时候,安全感才会真正的到来。

⑪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幸福感,最好改变一下自己的信念。也许你的信念对世界并不重要,但对你自己很重要。

阅读

父亲的肖像

    ①我记忆中最寒冷的冬日,是一九八六年的腊月,年仅四十九岁的父亲突发疾病,与亲人永别在年关。

    ②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父亲盛年离世,留给我们的印象儒雅潇洒,从无老态。父亲的墓地在故乡的山下,离他工作了一生的山镇学校很近。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③其中一位回忆说,他十岁随家人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一九六六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是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④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因贫穷不能继续求学,自愿报名去了大兴安岭参加开发建设,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而他建学校的时候,我才两岁,正是流着涎水傻呆呆啃手指的年龄,记忆还没发芽呢。

    ⑤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一九七零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如罩一般凶猛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⑥这个事情虽然感人,但老实说,我对此毫无记忆。一看年份,时年六周岁的我,已被母亲从永安送到漠河乡的姥姥家,所以父亲带领学生扫墓的事情,我自然不知。

    ⑦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举行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沈姐的语文课堂。记得曾听姐姐讲过一件有趣的事,她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回家,发现不是饭点,我家灶台前却蹲着三个陌生的小家伙,一人捧个饭碗,吃得热火朝天的。饭碗里是大米饭,灶台上是一盘炒鸡蛋,是我们家平素都不舍得吃的。这三个孩子是新来我们山镇的,因为家里生活拮据,孩子们穿得破烂,肚子也没油水。姐姐说父亲这是趁母亲出去干活,我和弟弟在暑假中跑出去疯玩,在家偷着做给他们的。

    ⑧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在永安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后,分配回母校,成为他麾下的一员,那时土教室早被红砖瓦房的教室取代了。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成绩好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⑨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也还在,可是父亲已经不在三十二年了。

(选自《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