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广西桂林市中考历史试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是中国建设“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措施,中国并非要建设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秩序,而是要和周边国家一起发展,是要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提到“一带一路”,大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000多年前的那条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绵长贸易之路、神秘文化之路、通畅交流之路。

材料二:16世纪初,欧洲的奴隶贩子用运奴船将廉价商品和枪支弹药从西欧港口出发运到西非海岸;在西非,用货物换取黑人作为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在美洲,卖掉黑奴后,把得来的金银和生产原料运回欧洲。

——改编自岳麓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请回答:

(1)、读材料一,指出“2000多年前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是哪一条商路?通过这条“绵长贸易之路”传入我国的农作物有哪些?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体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哪一外交原则的精神?

(2)、材料二中“美洲”的发现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材料二叙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结合所学,评价材料二中所叙述的历史事件。

(3)、以史为鉴,当今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应该从上述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建立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材料三:2007年7月31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教科文组织已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远铭记,永远呵护。丝绸之路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是整个亚太地区第一个作为“文化线路”申报的世界遗产,对今后亚太地区在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报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请回答:
①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史实说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辛?
②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有什么重大作用
③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请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
⑤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有什么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海上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自然史》中把中国叫做“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他还说中国出产的钢很硬,质地很好。17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更是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刺绣,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国定做,运回国内珍藏起来。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五: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2015年11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