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大石桥市水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2016-2017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

       深夜,我们渴望黎明;孤独,我们渴望陪伴;

举一反三
      阅读《知识的责任》,完成问题。
                                                                                            知识的责任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前提是【甲】。这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乙】。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发表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更有力地推进它,发展它。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它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甚至被剥夺生命,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丙】。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有对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       。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月光汤

    ①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便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凝起了一层透亮的”薄霜”。

    ②月光很亮,亮得连父亲也觉得,待在屋内睡觉未免太过可惜。于是,他便带我去湖边夜钓。

    ③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飘在水面上粒粒可见。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猛地一沉,父亲便迅起杆,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

    ④月光清澈、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鱼饵明晃晃地摇曳在水里,鱼儿纷纷咬钩。就这样,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此时,明月依然高悬在夜空之中,意犹未尽的父亲,并不打算回家。

    ⑤但我有些饿了,父亲索性找来一个废弃的陶罐,就着湖水洗净,然后支在火堆上——他要煮一罐鱼汤。水,从湖里汲取而来,白白净净;鱼,是刚刚钓上来的,也白白净净;月光,自星空流淌而来,更是白白净净。父亲说,喝下这白白净净的汤,心里就会安宁无比,少怨,无烦。

    ⑥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

    ⑦父亲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而是一罐月光汤,只不过是里面游进了几条白白净净的鱼。”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身难忘。

    ⑧为了家人,父亲埋身田间地头:每遇早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车,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月光下,父亲和我一人负责拉动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水。一车车白花花的月光泉便这样,从低处翻进我们的梯田里。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

    ⑨累了,父亲使以堤埂为床,躺在月光里,小睡一会儿。有时,我会抱怨,觉得这活太累,收益小,可父亲却说,百滴水就能救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莫要怨了,月亮不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

    ⑩暑假时,父亲常去集市卖红薯,凌晨两点便要担货出发。夜行山路,我替他打手电筒,给他壮胆。倘有明月当空,父亲便会独自上路,不要我陪。月光,便是他的伴,他的明灯,他的保护神。

    ⑪中考那年,我考得不好,没能被县城里最好的高中录取。一天晚上,父亲和我纳凉说闲话,他说:“          ”父亲的话点拨了我,让我重拾信心。后来,我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⑫一罐月光汤,一车月光泉,一弯月光路,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他才能在岁月的千沟万壑中岿然不动,且从不发一声怨言。在父亲看来,若是觉得人生苦,根源是心里有苦,不管遇到何种困难不顺,只要心能常被月光滋润,不干涸,不开裂,人生便有希望和奔头,心也就不苦了。

(作者徐徐,有改编)

【注】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月光汤》一文脱颖而出。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各题。

借钱

曹春雷

①年幼时在乡下,生活中总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字,那就是“借”。借什么呢?借钱。我八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拉扯我和大我三岁的哥哥,土里刨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即便是掰成两半,也不够花,于是便借。

②那时村人大都不富裕,但都淳朴,只要来人进了家门开了口,多少都会借一点的——人家张回嘴不容易,总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吧。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母亲总会在约定的期限内,准时归还,卖粮食或者是卖鸡鸭。

③有一年秋天,母亲要盖房。老屋实在是太老了, 像一位白发豁牙且拄拐的老人,有房梁随时会朽断,土墙随时会坍塌的危险。买材料的钱可是个大数目。先借钱,母亲跑东家去西家。有人家不等母亲上门, 自个儿就拿着钱来了。互相帮衬、互相扶助,这是那时的村风。

④邻居翠芹婶也来了,但她只是站在门口,一副难为情的样子,说,姐……我没钱借你,真不好意思。翠芹婶家的奎叔在建筑工地上摔坏了腰,一直在家里躺着。她婆婆,

我喊作二奶奶的,也得了病瘫在床上。

⑤钱借够了,材料买齐了,动工。母亲累倒了, 幸好有村人帮忙, 盖房还算顺利。

⑥有一天,夜深了,我在临时搭起的草棚里还没睡,突然听到自家建房的工地上,有唰啦唰啦的声音传来。我和母亲出去,借着月光, 看到有人在我家工地上忙活,是在筛沙。走近了看,是翠芹婶。

⑦母亲说,翠芹,你不去睡觉,咋来筛沙了呢?便去夺她手里的锨。翠芹婶一边往后闪躲,一边说, 姐, 你就让我干一會儿吧。你家这么大的事, 我一点忙帮不上, 心里难受。

⑧母亲终究没劝得了翠芹婶。那晚,姐俩筛沙,唰啦唰啦,一直到很晚。我在草棚里听, 总以为是外面在下雨。

⑨房子建成那天,母亲炒了很多菜,请来帮忙的乡人们吃饭。我去叫翠芹婶来,她不来。母亲亲自去叫,她还是不来。

⑩第二天晚上,母亲炒了几个菜,茄子土豆之类的, 又去翠芹婶家,硬是将她拉了来。 两人对坐,喝酒,一人一茶碗。 酒是自家地瓜干酿的。

母亲有点喝多了, 絮絮叨叨。 旁边的我听得出, 母亲其实就说了一句话: 你借给我的,是比钱还要重要的东两, 那就是姐妹间的一份情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