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②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③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熊猫产仔成了大喜事。1982年9月,西班牙国王睡得正香,忽地电话铃声大作。国王知道,如果不是发生紧急大事,部下不会半夜打扰他。一听电话,国王乐不可支,因为首都马德里动物园里报告,那里的中国大熊猫“绍绍”刚刚分娩,生下双胞胎!国王兴高采烈地说:“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刚说完,又连忙补充一句:“一定要好好照料小宝贝!”翌日,来自西班牙的喜讯,传遍了全世界。如今,中国的大熊猫专家们逐渐掌握了大熊猫生殖规律,已经有上百只仔熊猫在繁殖中心诞生。

(1)、这三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请选出你认为正确的一项(    )

A、由表及里的顺序 B、由果到因的顺序 C、由国内到国外的空间顺序 D、由因到果的顺序
(2)、这三段文字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引用、列数字、打比方 B、作比较、列数字、作诠释、拟人 C、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D、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拟人
(3)、简要概括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

(4)、课文中为何要叙述西班牙国王祝贺大熊猫生双胞胎的事情?这与表现大熊猫是国宝这个中心有联系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如何降盐不降味
       ①据统计,中国人每天吃下的盐平均多达10克。要降到普通人低于6克、高血压或者临界高血人群低于4克的“科学推荐量”,许多人可能会觉得“淡得吃不下”。如何在不降低咸味的前提下“降盐”,就成了现代食品领域的一大挑战。
       ②低钠盐是很容易想到的一种思路:用不含钠的“咸味物质”来代替盐。根本上说,咸味是钠离子产生的。在元素周期表中跟钠同一“族”的其他金属,因为原子结构上的相似性,也都有一定的咸味,个头越小,咸味越强。比钠更小的锂或许比钠还“咸”,但它的毒性使得它失去了替代盐的资格。此外与钠最接近的就是钾了。虽然它的咸味不如钠,但对于一般健康人来说,多摄入一些钾无害甚至有益,它也就被广泛用于“低钠盐”中。
       ③不过高浓度的钾会产生苦味,这使得氯化钾的使用受到限制。苦味是一种很复杂的味道。如果能用其他物质来掩盖它,那么就可以用更多的钾来代替钠了。有一个公司开发了一个配方,用酵母提取物等其他调味物质来掩盖钾的苦味,可以把氯化钾的用量增加到接近50%。
       ④低钠盐的问题在于:肾脏、心脏有障碍的人和糖尿病人,钾的代谢可能存在问题,所以过多的钾就可能导致“高血钾”症状。对这些人群来说,以氯化钾为基础的“低钠盐”就存在着风险,没有医生的指导,最好不使用。
       ⑤那么,有没有更“纯粹”的增加咸度方法呢?实际上,在前面所说的那种加酵母提取物的低钠盐里,就用到了“增味效应”。取代了一半的氯化钠之后,按理说咸度会下降,但在其他成分的“增味”作用下,整体的咸味跟普通盐一样。例如味精就是一种增味剂。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也含有钠,所以许多人认为味精的使用会增加钠的摄入量。实际上恰恰相反,味精可以使相同浓度的钠尝起来更咸。要实现相同的“咸度”,可以单独使用盐,也可以用少一些的盐加一些味精。在后一种情况下,味精中的钠加上盐中的钠,还是 要比单纯用盐时的钠要少。
      ⑥另外,在一般的食物中,盐都已经解离成了离子,也就没有区别。不过对于直接食用的固体调料粉,比如中国传统的椒盐粉,或者爆米花、薯片或者饼干等零食上的调料,盐颗粒在舌头上溶解的速度就会影响到咸味的强度。因此有一个公司对普通盐进行加工,把盐的颗粒减小到了纳米尺度,从而大大增加了盐的溶解性能。根据他们的测试,用这些“纳米盐”来实现相同的咸度,盐的用量能够减少25%到50%。
       ⑦从根本上说,“降盐”最直接的途径是逐渐适应清淡的口味。人的口味容易适应缓慢的变化,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思路,可以循序渐进地使自己适应低盐饮食。而这些“降盐不降味”的途径,则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健康和美味的冲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①戏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戏剧艺术。世界历史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者早已死亡,只有中国戏曲至今仍然久演不衰。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西方强调摹仿的艺术理论;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他们认为戏剧就是要创造生活幻觉,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中国古代强调神似的艺术理论则造成了中国戏曲的写意观念。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提炼、加工、夸张、变态和美化,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比如在空间的处理上,中国戏曲不像西方戏剧那样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这是我国戏曲的独特创造。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半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携带玉镯》中孙玉姣赶鸡喂鸡、穿针引线,舞台上既无鸡,又无针线,但却表演得好像煞有其事,惟妙惟肖。《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起初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戏曲表演中有许多程式化动作,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美化,如大将的起驾上马比现实生活要复杂得多,而小旦上马只要脚尖一点即可,又十分简单。至于那色彩斑斓的脸谱当然更是写意的了。

      ⑤此外,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它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物的唱、白、笑、颦,一举手,一投足,都具有鲜明的节奏、高度的技巧和迷人的形式美。比如一对男女一见钟情,目光相遇,“咍”的一声小锣,就赋予这种生活中很微小的动作以鲜明的节奏,显得格外突出。戏曲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设计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把我国古代一切技艺和文学的精华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对此,看惯了中国戏曲的中国人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把它和其他国家的戏剧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它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戏曲必将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它的独特的表现方法必将为世界戏剧所借鉴,为发展戏剧艺术作出自己的贡献。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废墟中的妈妈

王世虎

    没有一点预兆,凌晨两点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无情地蹂躏了这座处于山区的小县城。只是几秒钟的时间,一切却已面目全非,大自然如同一头忽然发了疯的困兽,把大地撕扯得四分五裂。

    “快,前面废墟下又发现了一名幸存者!”

    “是个小女孩,大概四五岁。”冲在前面的队友矫健地匍匐在地,边用手电筒往里面照边说,“她还活着,但左腿被倒塌的石块压住了,动弹不得。”

    外边的人都焦急地竖起了耳朵,里面隐隐传来小女孩悲伤的哭泣声。

    队长仔细地观察起周围的形势,末了,无奈地摇摇头:“四周阻挡的水泥横梁和石块太厚重,人力根本搬不动,必须等待重型救灾机械部队来增援。”

    “可是救灾机械装备要到明天才能运过来,”一个队友说,“我们刚刚接到指挥部通知,下午的余震中道路又发生了局部塌方,现在正在抢修中,机械装备最早也要等到明天早晨。”

    “但我怕孩子支撑不了那么久啊!”匍匐在地的队友担心地说,“她那么小,又被困了那么久,不吃不喝的,情况非常危险。”

    “让我来!”忽然,人群的后面有人喊。人们这才注意到她,她哽咽地说:“她是我女儿,让我来吧。”

    大家都自觉地给她让出了一条路,匍匐在地的队友也退了出来。她缓缓地跪了下去,艰难地往狭小的废墟缝中钻。“孩子,我是妈妈!”

    “妈妈——”听到她的声音,小女孩哭得更凄惨了。

    “孩子,妈妈在这儿,别怕!”她温柔地说,“来,把手伸给我。”

    一支脏兮兮的小手从水泥缝中伸了出来,她一把握住,紧紧地。“孩子,别哭,妈妈在这儿,妈妈就在你身边。妈妈相信你是最坚强的,你再忍耐一下,我们马上就把你救出来。”

    果然,小女孩停止了哭泣,喃喃地说:“妈妈,你不要离开我,我不哭……可我就是怕,我旁边有好多死人……妈妈,你能给我唱歌听吗?”

    “好,妈妈给你唱。”她用力地咬咬嘴唇,抑制住快要溢出的泪水,唱了起来:“小白兔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没回来,谁叫也不开……”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她就一直跪在碎石遍布的废墟上,上半身倾进石板缝中,没有换一个姿势,不停地唱歌。

    天渐渐黑了,还飘起了小雨,她仍然跪在那里,一首接一首地唱歌。慢慢地,里面的孩子也没了恐惧,饶有兴趣地跟着她一起哼了起来。期间,有队友过来叫她吃饭,她摇摇头:“女儿都没吃,我吃不下”;期间,也有队友给她送来雨衣,她挥挥手:“女儿都淋着雨,我怕什么”;期间,还有队友过来想代替她守候,她同样拒绝了:“女儿需要妈妈,我要给她唱歌,这样她才不会害怕,不会睡着。女儿一睡着,就再也不会醒了……”

    寂静的夜空中,一直回荡着她那婉约动听的歌声……

    终于,第二天一早,救灾机械赶到了现场。两个小时后,小女孩成功地获得了营救。看着小女孩微弱的呼吸,医生不可思议地感叹道:“一个孩子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竟坚持了近一百个小时,这真是一个奇迹!真不知道,有什么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她!”此时,距发现小女孩已经过去了十五个小时,而她,因为长时间跪在地上唱歌,劳累过度,在看见小女孩被抬上救护车的那一刹那,昏了过去。

    在场的群众都被她的执着和坚持感动了,钦佩地说:“她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小女孩很幸福,她有一个全世界最伟大最坚强的妈妈。”

    “不,你们错了。”队长回过头,泪眼婆娑地说,“她不是小女孩的妈妈,她的女儿在地震那天就遇难了。到今天为止,这已是她营救出的第八个女儿。”

    顿时,现场一片寂静,许多人的眼睛,都默默湿润了……

 (有删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雨天读杨绛

安徽亳州第三中学   陈真

       ①2016年5月25日,有关杨绛先生辞世的消息传遍网络,杨先生总算不用再忍受思念的折磨,“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②次日,原本夏意浓浓的小城内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我不禁起了疑心:莫非这场雨是上天在为杨绛先生送行吗?

       ③冒着小雨,我跑到图书馆里借了一些杨绛先生的著作,一个人躲在音乐教室里如痴如醉地重读这些文字,以此来缅怀杨绛先生。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读她的书或许是对她最好的纪念了吧。“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不追名逐利,单单钟情于自然与艺术。人各有志,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杨绛先生始终保持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安宁,她在百岁之时曾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多么优雅闲适的生活境界,令多少文人雅士心驰神往。

       ④数十年前,清华园内,一个是清逸温婉、知书达理的杨绛,一个是衣冠简朴、文采飞扬的钱锺书,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钱锺书直言:“我还没有订婚。”杨绛也当即表示:“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72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些都不是事实。”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自从初次见面之后,两人来往更加密切。正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钱、杨两位先生从同一所校园走到同一个屋檐下,成为一对文人伉俪,后来的许多风风雨雨都未将二人分开。如此忠贞不渝的爱情,真是羡煞旁人。

       ⑤在日常生活中,钱、杨两位先生与他们的女儿都不善交友,只爱躲在小楼里,每人一张书桌,埋头苦读,潜心治学。多少个日月,杨先生与爱人在书房里吟诗作对,激扬文字,“为伊消得人憔悴”。爱人和女儿相继离杨绛先生而去之后,又有多少个孤独难熬的日子,她独自一人借着灯光,整理爱人生前的手稿与文集。

       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段被传为佳话的爱情,一生对文学至死不渝的追求,杨先生的至高境界,吾辈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先生做人、做文的品质,值得我们景仰。

       ⑦斯人已去,风骨犹存。

(节选自《作文》2016年第9期)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琴王

游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A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B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紫色葡萄慈父心

    小院里有棵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能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就这样,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这棵小小的葡萄树上——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

    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儿。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得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后来,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咱们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

    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那年,郁闷孤苦的我拿起了笔,开始了文学创作。

    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照得葡萄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便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地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我看着盘子里晶莹剔透的葡萄,泪水不知不觉地就流了出来,父爱无言啊!

    每次吃葡萄,无论我怎样劝说,父亲都不肯吃。他有一个堂皇的理由:怕酸。我拣了最紫的葡萄,送到他嘴边,强迫他吃,他拗不过,只好吃两颗,却立即做出酸得不可忍受的样子,绝不再吃。其实,父亲哪里是怕酸呀?他有高血压,为了控制血压,每天都要喝几口陈醋,而那已经熟透的葡萄,哪里还有一丝酸味?他是舍不得呀!

    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也许早已忘了,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华为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