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锁定)福建省福州市市教育研究院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册适应性练习
历史总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材料二: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材料三:材料四:当人们回首20世纪时会发现,整个人类都处在大变局之中,各种社会思想的演变、竞争影响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请回答:(1)材料一中李鸿章反省的是什么事?这件事失败的根源是什么?(2)材料二中出现的危机后来怎么解决的?试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说明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3)据材料三和四回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中共出现了什么严重失误?后来所进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指什么?(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探索成功与否取决哪些因素?
下列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印刷的爱国题材的火花(即火柴盒上的贴画)对其反映的史实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材料一: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使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请回答:
阅读下面材料: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前,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对话。伊藤对李鸿章揶揄道: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因日本想侵略朝鲜来华与李鸿章谈判,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说: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伊藤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材料一:1861年4月12日凌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顿市的宁静被铺天盖地的炮声打破,由此美国进入到了一场持续长达4年的战争之中。
材料二:1861年3月3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一项有关农民的改革法令。对此,他本人极为满意。亚历山大二世也被称为“解放者”。
材料三:1861年9月5日,两江总督曾国藩设立了安庆内军机械所,它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新式近代军事工业。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