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

面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人不断探求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背景链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年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背景链接: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速对外扩张,发动了侵华战争。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康有为”领导了哪一场变法?写出该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

(2)、材料一中的“孙中山”领导了哪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场革命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举一例)

(3)、材料二中国共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事变后发表的?依据材料概括国共两党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国共两党英勇抗日的战例。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探求生存之路的过程中领导力量变化的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历史之痛】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追梦之旅】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圆梦之径】

材料三:时下热议“中国梦”,有人不免会联想到“美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当然不是一回事,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从路径选择上讲,美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光明日报》2013年4月23日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1935年

“②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7年

七七事变,标志着③

1945年

抗日战争结束

(1)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①②③所对应的内容。

材料二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全国各界人民纷纷投入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华北部分地区沦陷后,广大产业工人或参加八路军或建立自己的游击队,除此之外,工人积极生产,保证抗战物资需要。八路军、新四军主要兵员来自农民……同时农民还是农副产品的生产者,为维持战时经济,坚持持久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支援抗战,华侨积极捐款献金,除了捐献财物以外,海外华侨还掀起了回国服务、参军参战的热潮。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有哪些力量为抗战作贡献。

材料三   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5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并根据材料概括此次战役的特点。

材料四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