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5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历史试卷

阅读材料:

材料一: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7日,阿斯塔纳)

材料二: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每次到访印尼群岛,足迹遍及瓜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留下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许多都传诵至今。

——《习近平首次在印尼国会的演讲》

材料三: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回答下列问题:

(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古代哪个城市?

(2)、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哪里出发?郑和前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3)、根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倡导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有何现实意义?

举一反三

古往今来,人类文明从地域性的交往走向全球性的交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展现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出版《中国》一书,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名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条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人民同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曾使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古国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发展。经这道洲际大道,中国的丝绸制品、瓷器、铁器、蚕丝、茶叶、冶铁术、金银器制作术及其他工艺品,通过波斯、大食等国源源不断地传到西亚及欧洲国家;而西方国家的商品、技术和文化,通过“丝路”又传入东方的中国,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二: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给中国社会留下了重要的经济成果,还留下了可贵的文化成果(如下图)。所有这些,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

材料三:第十八届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简称“渝洽会”) 于2015年5月28日——31日在重庆举行。共有46个国家(地区)的1700多家跨国公司、6600多家企业(机构)来渝参展参会。其中,世界500强236家,央企和大型企业146家,参加客商共计1258位;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中国区副总裁级别以上要客355位;美国、澳大利亚、越南等10多个国家政府官员、驻华领事、参赞来渝参会,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渝洽会官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从而密切了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相互通婚以及统治阶级实行的“和戎”政策等,对民族大交融也起了促进作用。随着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各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社会经济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各族共同走上了封建制的道路。

——摘编自钟诗贺《春秋争霸的影响利与弊》

材料二   2000多年前,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漫长的岁月中、甘肃一直是东西文明交流的重要孔道。陆上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简牍、泥塑、壁画等文物丰富多彩,烽燧驿站、寺塔石窟等遗址如繁星般散落各地。这些文物、遗迹说明古丝绸之路是双向的,中华文明沿着这条路传播到西方的同时,西方文明同样来到中华大地。

——摘编自《丝路日记:探陇原、行丝路——聆听大美甘肃的千年回响》

材料三   禁胡语,是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为了北魏政权稳定以及社会的和谐,孝文帝改革中并没有忽略民族交融的问题。实行汉制,使汉族与鲜卑族更好地在文化、行为习惯方面相互适应,增加了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交融也是非常有利的。

——摘编自王典《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