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容易

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襄阳卷)历史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科技人才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举一反三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的精神积淀,关注文化、建设文化是人类走向成熟、社会走向理性的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由一群北大教授领导的新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这场运动是由力图用新的批判与探索的现代历史方法论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

材料四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人类历史的进程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兴衰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方技术惊旧梦】

材料一   

                                   图一     手工纺织图                                     图二     湖北织布局

(1)与图一相比,图二开始采用怎样的生产方式?图二中湖北织布局创办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近代企业的创办客观上有何进步作用?

【西方制度促觉醒】

材料二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指出他的强国主张及具体措施。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梦想”是什么?为此他进行了哪些探索?(举两例即可)。

【开天辟地展新篇】

材料四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中央电视台《信念永恒》朗诵词

(4)材料四中“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是如何“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的?

(5)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