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统编版2020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小升初模拟试卷

课外阅读。

每当在大街小巷里看见一把把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伞,便想起了我那辛劳一世的母亲,心里顿时会涌起一种幸福而又温暖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村里没有小学校,我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遥远漫长的求学之路,最怕遇上倒霉的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我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为我挡挡风雨呀!

有一次放学的路上,我又被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淋了个透,回到家就病倒了,晚上,我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坐在我的床前,爱抚地摸着我的额头,眼圈儿便红红的了。那时候我还小,也不懂事,居然一点没有感受到母亲那时的心境,更不能体谅母亲的难处。我望着母亲,终于开口提出要求:“娘,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    最后一字一顿地说   买   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既兴奋不已又半信半疑。兴奋的是娘终于答应给我买一把雨伞了,有了它,我再也用不着日晒雨淋了;半信半疑的是在那个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能拿出钱给我买一把雨伞,哪怕是一把小小的雨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到做到的。那晚,我小小的心充满着快乐与期盼。

也就在这天的晚上,娘早早地上了织布机。她脚一蹬,手一搬,“哐当、哐当“的织布机噪声一直响到深夜。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难道娘织了一夜的布?我拖着沉重的身子,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冲我笑了笑,伸出那双布满老茧的粗糙的手摸着我因发烧而消瘦的脸蛋说:“孩子,娘没事。”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呜咽着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又笑了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她一脸喜气地跨进家门,一把拉过我,立即打开了手中的印花包袱,和颜悦色对我说:“打开看看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喜地高叫着。我从娘手里抢过伞爱不释手地打量起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我高举着它,不停地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飞速地旋转,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我赶紧收起了娘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才为我买回的黄油布伞……

从此,这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随着时过境迁早已落伍了,但我却似它为珍宝般地爱惜。因为每当我看见它,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母亲,靠着它,就像靠在我母亲的身旁……

后来,我也有了我的妻儿,我也住进了宽敞漂亮的高楼。妻子几次要我扔掉那把已经破旧不堪的黄油布伞,可我总是厉声呵斥道:“谁也不准动我这把雨伞!”这把破旧不堪的黄油布伞,寄托着我对已逝母亲的无限眷念;这把破旧不堪的黄油布伞,浮现出那段艰辛难忘的童年印记;这把破旧不堪的黄油布伞,成为我教育子孙的最好的活教材……

每当在大街小巷里看见那些一把把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伞,我的脑海里就会泛起无数的涟漪……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理解  训斥  辛苦  落后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爱不释手:   时过境迁:

(4)、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5)、阅读全文再填空。

①这个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②“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我高举着它,不停地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飞速地旋转,旋转……”这句话说明,表达了“我“的心情。

③第一自然段与文末段采用了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

(6)、理解句子的含义。

①娘答应要给“我”买伞,“我”为什么既兴奋不已又半信半疑?(用文中原话回答)

②“我”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为什么心里一酸,眼里涌出泪水?请把你的理解简单地写出来。

③“谁也不准动我这把雨伞!”你同意作者的做法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代表我的祖国

    ①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画家。

    ②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留学生在外国________在经济上困难,政治上________常受到一些人的(忽视、蔑视、歧视)。

    ③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坐在一起聚会。一个外国洋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________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________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动、激怒、激起)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地说___先生___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___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___

    ④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⑤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⑥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震动、轰动、惊动)了整个画界。

    ⑧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羊吃草的启示

    我家后面有一片绿草茵茵的坡地,那就是我小时候放羊的地方。

    太阳隐去了通红的大圆脸,偏南风吹来五彩缤纷的晚霞,这是夏天里最怡人的时刻。羊吃草,要数这时候最欢。瞧,它们那副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好像世界上再没有事可使它们分心了,它们把小嘴儿贴在草地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有毒的“土香草”被留下了;嫩芽一根接一根被扯断了送进嘴里。长长的羊嘴巴一歪一歪的,是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几只羊吃过了草,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胃里尚未消化的草根、草茎,这时又被送进口中,进行着第二次、第三次……咀嚼。

    羊吃草 实在有趣 要是每个孩子都能从中吸取教益 那该多好啊 我们的学校 不正是这一片绿草如茵的坡地吗 同学们在校学习是否专心致志,珍惜大好时光?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分得清嫩芽和“土香草”吗?特别是羊吃草那种一丝不苟、不厌其烦、永不倦怠的精神,同学们是否具备呢?新的知识学完了,对于那些不理解或消化不透的“草根”、“草茎”,同学们是否善于经常“翻草”,反复咀嚼,直到完全消化为止?

    我不止一次观察过羊吃草,也不止一次地琢磨上面这些问题。要是我们在学习中像小羊吃草那样,那我们还有什么学不好呢?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重阳随想

中国的年节,大致上说的是三件事:祀神、祭祖、放松吃喝。神仙祖宗不说,我们农业国,几千年如一日,劳作耕耘从土地里“刮金”,加上诸多的社会人文原因,从上到下的人们,可以说都累得可以。平日积攒一点好吃的,舍不得吃,好用的,下地锄禾舍不得用,到节日期间,除了求神祖保佑“越过越好”之外,所有平日郁结在心的欲,统都释放出来。所以,与神祖无涉的节是没有的,与吃喝无关的节也是没有的。欲望,统都释放出来。所以,与神祖无涉的节是没有的,与吃喝无关的节也是没有的。但有一个节似乎这三方面都很淡。三件事也都做,但俎(zǔ)豆香烟不盛,珍馐(xiū)美食呢,也似乎做得不认真,这就是重阳节。

“两个太阳重叠”?不是的。九月九是两个“阳极”之数,重叠在了一起,因故有此名。这个节是个游兴节——我们过去说的“游兴”,说白了就是今日的“旅游”。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也没有柏油路,就自己一家人作短途的随喜。自己带吃的和“饮料”——酒,走——上山去,登高去,看碧云黄花去,看枫叶去!在山上玩,玩累了,回家,这个节也就过罢了。

中国人做事的认真诚敬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比。外国人过节要去教堂,你有事或心情不对没去,谁也不会计较,耶稣天主不计较,神父牧师和教中会友也都不会计较。在中国古代,到祠堂祭祖你敢不来?那肯定族中就有人“收拾”你。所以即使在享受,我认为也是被“神佛祖宗”捆绑着“享受”那种感觉,真正自由放松的节日也只有这个重阳节。

“重阳将至,盲雨满城,凉风四起,亭享落叶,陇首云飞。”就这么几句话,可以说是形容重阳的极致之语,我在不少笔记文章中见到,几乎都一字不易地引用。这个时气,不下滂沱大雨,然而也不是毛毛雨,很细腻柔和如烟似霾那样的雨重阳节也没有。盲雨的“盲”怎么讲,我没有考究过,想想见到的那雨的样子,该是不大不小的中雨,更确切地说是“中雨偏小”的那种雨。这个雨,出门登高作一日游,怎样说都是偏大了一点。但人,人啊,只要有心情,高兴,带着雨具,挑上酒食点心,也就上山了。

其实,就人们的心理,人们盼着有雨。满山的秋叶艳色杂陈,斑驳陆离,如果在艳阳之下,那就太真切了,不够朦胧,不够含蓄,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多少有点不合。在太阳底下喝酒,看山也少了点“秋凉”意味。但还有一层更真切实惠的想法:“重阳无雨则冬无雨雪”,这会影响来年的收成,所以雨下起来,敲击着所有人的兴奋点,敢情是雨下得多点大点,人们会更高兴。

插茱萸、饮重阳酒、吃糕、登高,寄托了人们两种心愿,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安,希望自己的子女和生活“步步登高”,这实在是个吉庆有余的欢乐节。

我们现在一年要过很多节,我看有两个节是挺好的,一个是儿童节,那是六一;一个则是重阳节,是老人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优良传统。你找个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说,他们不能懂——凭什么我要像尊敬自己父亲一样对别的老人,待自己孩子一样看别人儿子?——他不行,因为他那个“学问”心理因根里头没有这个“理”。

于是,连吃带玩中,我们心中的爱薪火相传。重阳佳节,亲近自然、眺望远方的同时,也要用连绵悠长的情感留意身边、珍惜当下,如此方能不枉传统文化,不负无限秋光。

【注】俎豆:指祭祀。珍馐:指珍奇名贵的食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