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第二阶段:有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得到了 农村改革的希望。

(1)、材料一: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它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哪两大运动?
(4)、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指什么?
(5)、上述材料说明了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举一反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中国共产党利用该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有时也脱离了实际,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走了些弯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战争年代,在惨痛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终于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反“围剿”胜利的经验,盲目崇拜外国军事理论,不顾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等口号,命令红军主力同数倍于己的敌人硬拼,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遭受重大损失。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英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四:在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