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猫》(节选)郑振铎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

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⑪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⑫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⑮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

⑰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⑱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⑲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⑳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21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猫   我对猫的感情
冬天的早晨在门口伏着不去 ①
        不喜欢
“咬死”了芙蓉鸟还“畏罪潜逃”了
 难过
(2)、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3)、自选角度,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②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4)、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凡事不要主观臆断,否则只会伤及无辜;同时也表现了“我” 作为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B、作者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但是本文的感情基调却是轻松、愉悦的。 C、作者善于设置伏笔,前后呼应。如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埋下伏笔。 D、选文“黑猫”的出现,不仅仅使得情节发生了陡转,更使“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迷途的藏羚羊

王宗仁

       ①藏北的冬夜,没有灯火,不闻车笛。玛尼堆上的经幡冻僵在空中,只有雪粒落地的声音滋滋有节奏地轻响着。

       ②一只迷路的小藏羚羊摇摇晃晃地从山里蹭到了青藏公路边,它已经被寒冷、饥饿袭击得不堪一击了。这是一只出生不久的小家伙,山猫那么大。它在寻找妈妈的怀抱,在追赶夜幕后面的太阳。

       ③这时,小羚羊忽然看见公路中央的雪地上有一堆黑乎乎的东西,不知为什么一看见它,小羚羊身上立即涌上一股暖流,它便蹦跳着扑上去趴在了那东西上面,立时浑身热烘烘的,好舒坦!

       ④原来那是一泡野牦牛粪。庞然大物似的野牦牛穿过公路时留下了这泡粪。它给这冰天雪地里有意无意地开掘了一泓“温泉”,小羚羊卧在上面有一种犹如走进小暖屋的感觉。它尽量让身体缩进粪堆里,感受温暖。很快,它那本来接近冻僵的双眼便有了活泛的神情,瞳仁转动,四处张望起来。天太黑,它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它可以感觉到雪正在一阵大似一阵地飘落着。

       ⑤小羚羊的背上悄悄地盖了一层雪被。天地间的一切仿佛都结冰了,生命的惶恐和暗淡笼罩着雪山。唯有这只  小羚羊在微微地呼吸着,一息尚存。只是随着野牦牛粪的变冻,变冷,它的呼吸声在渐小,渐微。

       ⑥小羚羊并没有受伤,只是迷了路。不知是妈妈的粗心丢了它,还是因为它贪玩而走离了妈妈?在这样一个寒雪飘飘的冬夜里,当它变得孤零零地时候,才明白离开了妈妈的呵护,它实在难以抵御奇寒的侵袭!

       ⑦这堆野牦牛粪救了它,可小羚羊怎么会想到最终又是这堆粪害了自己。

       ⑧大概只过了半个多小时,牦牛粪由热变冷,由软变硬,暖气渐消﹣﹣它已经开始结冰了。小羚羊原先承受到的温暖没有了,但是它仍然本能地将身子缩成一团,企图使身体奇迹般再度享受到一份暖流。然而,它哪里知道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它身体逐渐变得僵硬起来,与那粪堆渐渐融为一体,成为冰团。就在它几乎失去知觉的时候,两个巡逻兵发现了它,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把那堆牦牛粪扳起,当然它和小羚羊紧紧地冻在一起了。小家伙身上还有一丝余温,也许它还没有完全停止呼吸。

       ⑨一个兵抚摸着它身上冰凉的毛,有点惋惜地说:“也许不遇到这堆牦牛粪,它就不会这么快冻伤的。”

       ⑩另一个兵说:“野牦牛粪那点可怜而有限的温暖,引诱了它,也害了它!”

       ⑪两个兵用皮大衣把这只与牦牛粪冻在一起的小羚羊包裹起来,回营房去了。

       ⑫远处的雪山下有一盏灯,那是这寒夜里温柔的眼睛……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事》)

 现代文阅读

(一) 抹不去的记忆——写在袁隆平先生逝世一周年

夏 树

①袁隆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里,一直有人将金黄的稻穗摆在他的墓前,这是绵延无尽的追忆和思念。

②我一直记得第一次采访袁隆平的情景,那是2007年9月,在安徽芜湖。那天,袁老师一下中巴车,没有客套寒暄,顺着田埂直接往稻田中间走。他已经77岁了,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兴奋得像个孩子,走路的速度年轻人都跟不上。此后经过现场收割测产,单产724千克,比上年增长 230千克,顺利实现了“种三产四”的目标。不仅在安徽,在湖南、海南,袁老师也不断给人们送去增产增收的好消息:800千克、900千克……

③年近花甲的赵研究员,三十多年来一直跟随袁老师育种。他说,袁老师有三个孩子,因为科研工作太忙了,一直顾不上,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就急匆匆地去了海南,临行前他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深情地对妻子说:“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谅解我吧!”

④赵研究员说:“袁老师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看看,摸一摸他心爱的稻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从骑自行车下田、骑摩托车下田、开小轿车下田,一直到我们开车搀扶着他老人家下田。在他一生的科学实践中,始终要求自己亲自下田,掌握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也要求我们所有科研人员必须下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⑤杂交水稻中心的吴研究员说,袁老师73岁那一年,大家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再骑摩托车下田了,于是,他得到了一本由交管部门颁发的小汽车“特别驾照”,这个“特别”在于只能从院内开到试验田。“有一次,记者采访袁老师,他得意地说:‘我就是喜欢飙车。’我们在一旁就想笑,心想,您那算什么飙车啊!”

⑥吴研究员也曾见过袁老师开会时发火。那是 2018年,在讨论一个粮食高产项目指标时,有人提出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优质稻,有人提出稻田养虾等混养模式,只要收入能折合1200千克稻谷就算达标。那年已经88岁的袁老师,一听这话就生气了,把本子往桌上一摔,非常严肃地说:“我不同意! 到了缺粮的时候,钱管什么用?两个金元宝也换不来一个大馒头。”

……………

⑦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仍记挂着第三代杂交水稻,希望推广的步伐快一些,再快一些。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新品种的耐盐浓度达到0. 9%,提前两年达标,袁老师听后,用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点了点头,然后闭上了眼睛。站在病床前的家人和学生,轻轻地唱起了他一生最喜爱的歌曲《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

⑧送别的那一天,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售罄,明阳山殡仪馆外排起了长队,足有两千米,三十万人冒雨送先生最后一程。我想起诗人臧克家的那句诗:“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⑨他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他憧憬着禾下乘凉的美梦,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希望全人类都吃饱、吃好。他以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选自2022年5月20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代模模张桂梅:寻找坚守的答案

    ①清晨5点20分, 天还没亮,大地一片寂静,整个县城都还在睡梦之中。

    ②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女生宿舍,一扇富子亮了。随后,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道缝,校长张桂梅从女生宿舍301走了出来。她轻轻带上门,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扶着栏杆,斜着身子慢慢向楼下走去,

    ③3点30分,张桂梅到达教学楼下。从一楼到四楼,走一段路,歇一会儿,把走廊上的灯打开。然后,张桂梅用小喇叭喊:“姑娘们,起床读书了!快点,要迟到了!”

    ④晓上,张桂梅再次拿起小喇叭对着宿舍楼喊:“姑娘们!休息了!”然后,把灯一盏盏关掉,整个校园顿时安静下来。

    ⑤小喇叭贯穿学校的每一天,喊起床,喊早读,喊宣,喊唱歌,喊吃饭,喊午休,喊晚休……张桂梅是学校一个起床的老师,也是最后一个休息的老师。自办校起,已经坚持了12年。

    ⑥一位老师的理想是什么?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是什么?让我们沿着时光溯流而上,寻找答案。

    ⑦2001年起,张桂梅义务兼任华坪县福利院院长。福利院里有一些是被遗弃的女婴,看着这些孤儿,张桂梅陷入了沉思……终于,张桂梅说出了她的梦想: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山区的女孩不因贫穷而失学。

    ⑧旁人纷纷功地,你这身体,先保重自己要紧。创办免费高中,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自2002年起,张社梅为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走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募捐路。很多时候,募捐一天一无所获,还要倒贴交通费、住宿钱,张桂梅夜惫地看着城市里闪烁的灯火泪流满面。

    ⑨转机于2007年出现。那一年,张桂梅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记者对张桂梅做了采访,后来,关于张桂梅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张桂梅梦寐以求的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中终于在2008年月1日开学,并迎来第一批100名贫困女生。

    ⑩可是还没等到首届学生毕业,张桂梅再次遭受挫折。17名教师,9名选择离开。条件差、压力大、要求高,教师队伍眼看就要解散,更让张桂梅丧气的是,6名学生也提出转学,张桂梅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难道女高真要解散了?

    ⑪张梅怔怔地看着窗外,一只蝴蝶在窗台上飞飞停停,这是当地山里常见的一种小蝴螺,虽然普通,却是那么轻盈自在。张桂梅触景生情,忍不住热泪滚滚。

    ⑫在整理教师档案时,张杜桂梅意外地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党员。这让她一下子看到了希望。张桂梅决定连夜开会,把6名教师党员集中起来。张桂梅说,今天加上我,有7名党员,我们难道还要离开吗?我们可以走,但这些学生能去哪里?我们有退路,但这些学生能退到哪里?大家听了,泪光闪闪,都说,张老师别说了,我们不走,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张桂梅说,那好!我们向党旗宣誉,一定要把女子高中办下去,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女孩送进大学。

    ⑬实践证明,这个教育理念成功了。3年后,第一批学生毕业,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的有96名学生,她们全部考上了大学,

    ⑭高考放榜那天,师生们热情拥,张桂梅找个角落,蹲在地上掩面而泣。

    ⑮大地无言,青山为证。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在这里振翅起飞了。

    ⑯选今为止,华坪女高帮助1804名大山里的孩子圆了大学梦。

    ⑰如今,患有多种疾病的张桂梅已经64岁,身体大不如从前,走路小步蹒跚,就连从椅于上起来都要人搀扶。可她每天都在学校守着孩子们。有时是在校园里,提着喇叭大声提醒孩子们按点起床别磨蹭:有时就坐在一把老旧的藤条椅子上,静静地看着她的学生们。

    ⑱她说,我要让姑娘们感到,我在守着她们啊!

    ⑲毕业的孩子们说,我们想您了怎么办?

    ⑳她说,想我,你们就看看远处的山,看看天上的云,.

    ㉑偶尔,地也会想孩子们。可她什么也不说,只是站在窗前,看着山中的蝴蝶翩翩起舞……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母亲的笑脸

①春节,我带着妻子王卉和儿子回乡下陪独居的老母亲。我给老母亲买了一些穿的、营养品啥的,这些都不是母亲在意的,她最想要的一样东西是那本单位发的新挂历。昨天在电话里千叮咛万嘱咐说,别的都可以忘了,这个“宝贝”可别忘。

②一进家门,妈妈就笑个不停,一会儿抱抱孙子嘘寒问暖,一会儿拉着妻子的手问这问那,一顿饭下来,那脸上的笑容越发的清新。

③天气不错。午饭后,妻子带着儿子去外面玩了,我陪老母亲坐在椅子上聊天。院坝里一张小桌子,两杯香茶,老母亲脸上开心的笑容,成了一道风景。

④为了迎接我们回来,老母亲早已熏好了腊肉香肠,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坝边,还种了一溜串串红。

⑤聊了一阵,我的目光停留在堂屋门边墙上的挂历上,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说:“妈,我把挂历给您换了。”说完,就起身去屋里把那本新挂历拿出来,一只手把墙上去年的旧挂历取下来,另一只手把新挂历挂上去。

⑥端详了片刻新挂历,我的目光移向手里的旧挂历。这挂历也是去年过年的时候我给老母亲拿回来的,365个日子,不知不觉已经翻完了。我刚要把旧挂历卷起来,无意中突然发现最上面一页挂历上用红色水彩笔画着两张笑脸,挺有意思的。刚才取旧挂历的时候,我就看到上面画着什么,但没在意。现在仔细一看,我意识到那两张笑脸不是随便画的,每一个都画得很认真,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角翘得很高,很开心的样子。再一看,一张笑脸画在1月16日那个位置,另一张笑脸画在1月28日那个位置。

⑦我隐隐觉得老母亲画的这些笑脸有名堂。

⑧我把旧挂历拿过去放在老母亲面前的小桌子上,坐下来,看着老母亲问:“妈!您画这些笑脸啥意思呀?”

⑨老母亲看一眼挂历,笑眯眯说:“有喜事,妈高兴。”

⑩我指着一张笑脸问:“这个有啥喜事?”

⑪老母亲看着那个日子,几乎没有片刻的回忆,说:“这天你们搬了新房子。”

⑫我仔细想想,去年我们搬新房子,真的是这天。妻子说:“搬新房子好过年。”

⑬我又指着另一张笑脸问:“这个呢?”

⑭老母亲还是几乎没有思索,说:“这天你们买了小汽车。”

⑮看着老母亲笑眯眯的样子,我突然想把整本挂历都翻一遍。翻到2月那一页,上面有三张笑脸,分别在2月9日、2月17日、2月23日的位置。每张笑脸都是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角翘得很高,很开心的样子。我又好奇地问老母亲:“妈!这些笑脸是啥意思呢?”

⑯老母亲还是笑眯眯的,挨个指着三张笑脸说:“这天王卉康复出院、这天你们结婚8周年。”指着2月23日那张笑脸的时候,老母亲似乎一时记不得那天有啥喜事了,皱着眉头回忆了一阵,眉头突然一展,说:“想起来了:这天你给我打电话,说你要去上海培训了。”

⑰我一下意识到,挂历上的每一张笑脸都和我们有关。

⑱我又继续往后翻挂历,几乎每一个月份都有笑脸。而那些笑脸,确实都和我们有关:儿子上小学了、我评上先进了、妻子调动了、我们带她出去旅游了。出去旅游那张笑脸,画得特别大、笑得特别开心……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日,也无一例外各有一张笑脸。然而,也有一些笑脸老母亲实在想不起来是啥喜事了,毕竟时间过去太久、老母亲年纪也大了。看老母亲努力回忆的样子,我说:“妈!想不起来就别想了,反正都是喜事。”

⑲老母亲看着我,又笑了,说:“嗯。反正都是喜事。”

我两眼紧盯挂历,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地卷起来,手中握着的仿佛是一件稀世珍宝,然后用一根红丝带把它系好。我要把它藏好,因为上面有很多张老母亲的笑脸。进屋四处看看,我把旧挂历放在了墙角一个小木箱里。

21)妻子和儿子还在外面玩,儿子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我说:“妈!我出去看看。”老母亲笑眯眯点点头说:“好。”我出去了,我要把挂历上那些老母亲的笑脸告诉妻子和儿子。

22)过一阵回来的时候,我看见老母亲正站在堂屋门边墙上的新挂历前,像在上面画什么。我悄悄走上前去,发现老母亲右手拿着一支红色水彩笔,在一个日子的位置认真画一张笑脸: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角翘得很高,很开心的样子。那个日子,就是今天。

23)不用问我也知道;老母亲刚画的这张笑脸藏着的秘密……

24)明年春节,还要给妈妈专门买一套大大的挂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