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相城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2020年2月22日,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苏州市从2020年2月22日起启用疫情防控“苏城码”。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1)“苏城码”是苏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定的通行服务码,疫情防控期间在全市范围内通用,可以作为广大民众日常出行的重要凭证,同时作为防疫人员查验的主要依据。

2)“苏城码”面向民众开放,准备返(来)苏人员和已在苏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必须主动申报,鼓励已在苏的本市户籍人员主动如实申报,以方便快捷通行。本市户籍人员未能申报的,可以按原有规定和方式出行。

3)申请人员可以通过扫描指定二维码,或登录支付宝APP搜索“苏城码”点击进入,或关注“苏州公安微警务”等微信公众号点击“苏城码”登录模块。申报人必须如实填写个人信息,方可自动获取“苏城码”。

4)“苏城码”实行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显示红色,说明系疫情重点地区来苏人员或者未解除医学管理措施人员:显示黄色,说明系发热门诊留观人员的共同居住家庭成员,有干咳、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人员和其他需要关注人员;显示绿色,说明系未见异常或者已解除医学管理措施人员,其中对来苏旅游或者短暂停留等人员暂时设为“绿码待定”,

5)持红码者,均应在定点医院诊治或者实施隔离医学观察14日;持黄码者,应实施隔离医学观察7日,持红码和黄码者满足解除条件后可自动转为绿码。持绿码者,如出现干咳、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如实申报。对不如实申报的,将纳入个人征信系统惩戒;情节严重的,一律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6)持红码和黄码者,禁止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通行。持绿码者,可以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通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按需持码出示,并配合体温检测等工作。持“绿码待定”者,限其在必需的工作生活区域通行。

7)居民小区(村)、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车站码头、商业楼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体育场馆等场所以及地铁、公交车、有轨电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管理者或者经营者可以通过“苏城码”协助核验人员身份。

8)“苏城码”采集的所有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住和个人不得将相关信息用于疫情防控之外的任何用途。

(1)、根据通告内容,下列哪些人是必须申报“苏城码”的?(   )

①具有苏州户籍,在浙江阿姨家住了两个星期,2月24日刚回苏州的小刚。

②户籍所在地是湖南长但没有回老家过年,一直待在苏州的小张。

③具有苏州相城户籍,在苏州吴江区外婆家住了两个星期,2月24日刚回相城区的小红。

④户籍所在地是湖南长沙,在苏州有商品房,回长沙老家过年,2月24日回到苏州的小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对通告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持绿码者可以在苏州市行政区域内通行,出入公共场所也无需持码出示。 B、“苏城码”实行三色动态管理,即持红码、黄码者满足解除条件后可自动转为绿码。 C、任何申报人都必须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对不如实申报者,情节严重者,应劝其重新填写。 D、来苏旅游或短暂停留等人员暂时设为“绿码待定”,持“绿码待定”者,并不限其在苏州行政区域内通行。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名叫特奥的意大利机器人和一位中国少年辆琴手在幕后弹奏同一首肖邦的钢琴曲,让听众和钢琴演奏家郎朗辨別哪个是机器人,哪个是真人。弹奏结来后,观众有不同猜测,最后请郎朗辨认。郎朗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主持人问他:“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他说:“真人选手弹奏时有一个音符弹错了,而机器人的演奏是完美的。”

材料二:如今,人工智能已走进很多中小学的课堂。专家表示,信息化学习是对传统教育进行的一场革命。“智慧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老师更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预习、自学、复习,多样化课程设置使学生各取所需。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

材料三:1957年,关国科学家司马贺曾预言10年内计算机下棋将击败人类。到1997年,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输给了IBM的计箕机“深蓝”,标志着国际象棋领域被杌器攻陷,尽管比预计时间晚了30年。2016年3月9日,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在深奥的围棋棋盘上把世界棋冠军李世石逼到投子认输,以总比分4:1战胜李世石。一些人开始恐慌,害怕拥有人工智能后,一日三餐,甚至连起床、上床都是它们帮我们完成。这样下去,在它们眼里,人类将一无是处。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力活动。阅读上述材料,写出三条关于“人工智能”的探究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一个热衷于在博物馆“打卡”的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休闲时光。毋庸置疑,“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仿佛是跨越千百年时光而来的先人信札,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得以一窥祖先们的生活图景、悲欢离合。这样的“精神盛宴”,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不再是小众需求。虽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但中国博物馆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

“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在做好保护、研究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让身处其中的观众在很舒服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这对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无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调查发现,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仍是短板。观众对博物馆不同方面的评价中,评分最低的三项是“互动体验手段”“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体验”。至今还有很多博物馆停留在展示奇珍异宝的阶段。好的展览,要用故事打动观众。展览的要义,不是追求最上乘的展品,而是讲好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坛坛罐罐,而是展示这个区域过去人们的生活。

(新华社2019年5月18日)

【材料三】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正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器物学和考古学的解读思路,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解读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及其传奇故事。

与传统展陈方式相比,观众更青睐有互动和参与感的展览。为了满足新需求,不少博物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在文物活化方面各出奇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组文物表情包,被年轻人大量下载;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湖南省博物馆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等系列活动,每场预约名额被一抢而空……

(《人民日报》2019年5月10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