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2020年初中中考语文学业水平适应性第二次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群书此则岳阳楼之大 B、遇其叱咄王命急宣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皆若空无所依 D、生皆被绮绣鱼而取熊掌者也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朝廷 B、足肤皲裂不知        佣者笑应曰 C、是人多以书假余      河曲智叟亡 D、当余从师也          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选文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快餐”不宜多吃

    ①当你走上街头,麦当劳、肯德基类的高价快餐、经济小吃类的低价快餐会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这些快餐着实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②时下,这股快餐之风也吹到了文化生活圈内,人们把此类“快餐”称为“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诸类“文化快餐”很有市场,书店里名著缩写本供不应求,影视VCD畅销不衰。

    ③客观地说,眼前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浏览名篇佳作是可以理解的。但若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那就大可不必提倡。

    ④翻开文化史,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无不是艺术家们耗尽了毕生精力而著。试想: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能仅靠三十六集电视剧“一目了然”了吗?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富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诗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古人为了写诗著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后人岂能浮光掠影,“快”速浏览,浅尝辄止?“文化快餐”如此“吃”下去,定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

    ⑤某著名女演员在《火烧阿房宫》中扮演了铸剑大师徐夫人,引起史学界一片哗然。殊不知,徐夫人是战国时期一位七尺须眉男儿。台湾某女歌星得知《满江红》的词作者是岳飞,喜不自禁,决定日后要找岳飞写歌词,令众多歌迷大失所望。某省电视台一女主持人听到一嘉宾回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是“苏东坡”时,忙纠正道“回答错误,正确答案应是‘苏轼’”。

    ⑥如此常识性错误的笑话,不一而足,这说明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书读少了,就会捉襟见肘,贻笑大方。其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不久前,台湾学者高希均提出了“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话应该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在知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化素养要提高,必须靠读书来“充电”。要挤出时间与书结缘,精读深思,“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绝不能一味地凭借“文化快餐”去解“渴”充“饥”。“文化快餐”实在不宜多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美的外婆

依雁

①乡下也有雅致的生活,许多年后,我回忆寄居在外婆身边的童年生活时,对这一点印象颇深。

②外婆说,院子里一定要有花,要有草。当外婆的院子里真的红红绿绿、香香甜甜时,清贫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变得闪亮起来。而当蝴蝶、蜜蜂飞来,我就觉得乡下的生活能把一个小孩子的孤独寂寞酿成蜜。

③外婆的院子里有菊花、水仙、芍药……都是一些容易成活的花,外婆甚至还在院中挖出了一个小小的水池,在里面种上藕,夏天便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可供观赏。

④外婆院子里的风仙花开得特别繁茂,爱美的姑娘们过来采花瓣染指甲,把整个村子里姑娘的指甲都染红了,汲水、洗衣、淘米时,片片红指甲灿若云霞,让人不由得看呆了。我的指甲也染成红的了,玩泥巴时,红指甲配黄泥,外婆看着我笑,我有点害羞,将手指深深地埋入柔软的黄泥中。

⑤爱花的人穿衣服也不马虎,我没有新衣,外婆就把旧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有棱有角放在衣橱里,拿木瓜来熏染,让衣服染上一丝淡淡的香味。这样一熏,穿起来更俊更美了。清贫的生活里很难在衣服上锦上添花,外婆就在衣服的破处绣上一朵花,或者把补丁变成一朵花。今天回忆起来,外婆还真有点诗人气质呢。

⑥小时候,舅舅们吃饭时总会将米粒撒到桌子上,更出格的是他们常常用筷子故意敲击碗沿发出刺耳的声响。外公骂了又骂,他们还是不改。外婆察觉出其中的一些秘密,悄悄收去所有的粗瓷餐具,换作细瓷的,细瓷餐具白得像雪,外面还印着逼真的娇嫩花朵,画很美,像三月里的桃花。第一次用这些餐具吃饭时,外婆郑重其事地说:买这些碗和盘子整整花去了外公半个月的工资。她还问我们这些碗和盘子你们觉得好看不好看?我们说好看,真的好看啊!外婆说:那就高高兴兴地多吃一碗吧。奇迹出现了,此后舅舅们再也不将米粒随意地撒到碗外面,也没有用筷子敲击餐具了,他们甚至还学着清洗碗筷,将碗上的花朵洗得水灵灵的,一尘不染。

⑦后来,我无意间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即使是一个青花瓷碗,也要做得花团锦簇,似乎米饭是盛在花朵中,令人内心怀着感激,不敢浪费……”我不由想起了外婆,在众多的餐具中挑选出那样的碗和盘碟,她的那颗慧心是多么细致、多么美啊!

⑧因为爱美爱生活,外婆就连放在暗处的大床也要工匠在上边雕出一些花样图案……这就是我的外婆。

⑨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赞美自己神往的古城时这样写道:“城市是一座整体的艺术品,不是展览馆中的孤悬在墙壁上的欣赏对象,而就是你日日使用的碗碟、柜子、拉手等一切家什,从童年到晚年,人一生都被雅致的氛围熏陶着,寓教于乐,寓教于人生。”其实我的人生也是这样的,从童年生活开始就接受着外婆美的教育,尽管那不是刻意的,但对我一生的审美取向,却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