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一)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鲍鱼和咸鱼

尤今

①对食物,父亲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从骨髓里透出来的款款深情。

②他爱吃,也爱煮。

③曾经,我们有过家徒四壁的日子,捉襟见肘的生活,贫瘠一如缺水的沙漠,可是我们的餐桌上却还是油光闪闪的。

④星期日,未等阳光大张旗鼓,父亲便会在温柔的晨曦里拎着菜蓝上菜市。囊中羞涩,不能大鱼大肉大蟹大虾,他的脑筋便拐个小弯子,买肥肉,买小鱼,买蔬菜。回家后把那一大块宛如白玉的肥肉切成细细的小块,然后起锅,锅热了,便把那堆光澄澄的肥肉一股脑儿地倒进去。

⑤我站在炉子旁边,饶有兴味地看。

⑥肥肉受热,“滋滋滋,滋滋滋”地发出了痛苦的叫声,慢慢慢慢地融了,融化成一锅金黄色的油;融不了的就变成了香香脆脆的猪油渣。这时,整间小小的简陋厨房,全都氤氲着猪油那绵绵密密浓浓郁郁的香气。

⑦父亲手脚麻利地把猪油渣捞起来,然后把猪油慢慢倒进陶钵里。我睁着双眸看,觉得那像是一道金色的瀑布。接着,他用筷子夹起一颗猪油渣,往我口里送。猪油渣在口腔里金碎玉裂,鲜香的味儿在舌面上活蹦乱跳,形成了一生悠长的回味。

⑧接着,父亲用盐把小鱼们腌了,放进猪油里去炸,香味就像爆竹,噼噼啪啪地四处飞溅,我想,就算是患了厌食症的人,味蕾在这一刻也会起死回生吧!

⑨在晚餐桌上,父亲面前就端端正正地放着那个陶钵,他在每个孩子的饭碗里浇上一大匙猪油,再撒上一圈酱油,仔细拌均匀,让我们配着炸得酥脆的小鱼和烫得碧绿的菜心,大快朵颐。这样的饭菜,简朴得近乎寒酸,但是,在我们的记忆里,它却绽放出艳艳的花朵。那种被香味紧紧拥抱着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直到今天,我们四兄弟姐妹一看到猪油渣,眸子依然会大放异彩,而一闻到猪油的香味儿,也还是会心驰神往的。

⑩父亲让我们知道,纵是活在贫穷的夹缝里,我们还是能够以丰腴的猪油来安慰饥饿的肠胃的,我们也依然能够以亮亮的油光把餐桌的气氛点缀得花团锦簇的。

⑪有一个很长的时期,父亲在生活线上走得不很顺畅,极早出,极晚归,回来时早已过了用膳时间。母亲把他的餐食留在一只大碗里——白米饭压得密密实实,饭上面有卤蛋、咸鱼和青菜。有时放的是煎午餐肉配蛋花,或者几大匙香菇肉酱(罐头)配长豆。母亲把饭菜热了,在荧荧的灯火下,看着他吃。不管母亲给他准备什么,他都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浮着的是感恩惜福的恬然。纵是淡淡的白米饭啊,父亲也能从中尝到饭里沁出的甜味。随遇而安的心态,使一切落入他嘴里的食物都变得很可口。把碗里的每一颗饭粒都扒得精精光光,父亲很满足地长吁一口气,重新又有了奋斗的精神、精力和信心、信念了。父亲认为,日子就算过得很困窘,胃囊是不可以被亏待的,当鱼翅鲍鱼伸手难及的时候,青菜豆腐也别有一番好滋味,味蕾是应该有能伸能缩的耐力的。

⑫在父亲的熏陶下,年纪很小的时候,我们便已经知道,甜有甜的大魅力,淡也有淡的吸引力。鲍鱼固然美味,咸鱼也不赖;燕窝固然细致可口,锅巴可也别有风味呀!

(选自《意林·原创版》2020年04期 ,有删改)

(1)、请结合内容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句。
(3)、阅读第⑨段划线句,揣摩“我们”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不少于50字。
(4)、文章结尾说“鲍鱼固然美味,咸鱼也不赖;燕窝固然细致可口,锅巴可也别有风味呀”,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
       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
         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
         ⑪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⑫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⑬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⑭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原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小题。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控交会对接成功

       中广网北京6月25日消息(记者马艺  吴喆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经历了自动交会对接,绕行地球100多圈后,昨天中午,航天员刘旺在景海鹏和刘洋的配合下,精准操控“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实现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手控交会对接。

       手控对接任务前,在组合体“漫步”了近6天后,三位航天员暂别“天宫”一号。上午11点12分,“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分离。“神舟”九号自动撤离至与“天宫”一号相对距离400米停泊点。随后,以均匀的速度和稳定的姿态向天宫靠近。35分钟后,“神舟”九号到达140米停泊点,准备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12点38分,“神舟”九号飞船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中国航天员第一次手动驾驶飞船,进行对接任务。航天员刘旺精确操控平衡和姿态手柄,稳稳地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靠了过去。航天员景海鹏、刘洋密切监视飞船仪表参数和对接靶标。140米、100米、50米,进入最后的30米,“神舟”九号飞船的速度越来越慢,以不到0.2米每秒的相对速度向“天宫”一号靠近。

       最后的距离,似乎显得特别漫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的显示屏幕上,各种数据不停地刷新。

       10米、5米、2米、1米,就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接触的瞬间,图像微微一颤,飞控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神舟”九号报告!

       长城报告,对接机构捕获!

       对接机构捕获!

       12点48分,在航天员的精准操控下,经过捕获、缓冲与校正、拉回、锁紧等一系列过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再次形成组合体。

       “神舟”九号报告,仪表显示对接完成完毕。

       至此,“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我国首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屏幕中,三名航天员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刘旺紧绷的面部,终于露出笑容。

阅读《孩子,请系好鞋带》,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孩子,请系好鞋带

罗安余

    那时,我还在读初一。

    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我终于也得到了一张奖票,便兴冲冲地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地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

    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使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我心里不止一次埋怨过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曾经有过许多成败与得失的现在的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是多么用心良苦!

    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

    如果母亲任由我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的心情对待生活。

    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并非系好鞋带就能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总有一天,我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

    每天下午,接上孩子之后,我都要带着他在街上溜达一圈,这是我们俩都很喜欢的习惯。闲走的时候,看着闲景,说着闲话,我就觉得这是上帝对我劳作一天的最好奖赏。

    每次我们走到文华路口,我就会停下来,和一个卖小菜的妇人聊上几句,这是我们散步的必有内容。这个妇人脸色黑红,发辫粗长,衣着俗艳,但是十分干净。她的 小菜种类繁多,且价廉物美,所以常常是供不应求,我常在她这里买菜,所以彼此都相熟。因此每次路过,无论买不买菜,都要停下和她寒暄几句。

    客户多的时候,也帮她装装包,收收钱。她会细细地告诉我,今天哪几样菜卖得好,卤肉用了几个时辰,西兰花是从哪个菜市上买的,海带丝和豆腐卷怎样才能切得纤细如发,而香菇又得哪几样料配着才会又好吃又好看。

    听着她絮絮的温语,我就会感到一波波隐隐的暖流在心底盘旋。仿佛这样对我说话的,是我由来已久的一个亲人。而孩子每次远远地看见她,就会喊:“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地方上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

    那位妇人的笑容,如深秋的土地,自然而醇厚。

    一天夜里,我徒步去剧院看戏,散场时天落了小雨,便叫了一辆三轮车。那个车夫是个

    年近50的白衣汉子,身材微胖。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附近住着一位朋友,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很想上去聊聊。便让车夫停车,和他结账。

    “还没到呢。”他提醒说,大约以为我是个外乡人吧。

    “我临时想到这里看一位朋友。”我说。

    “时间长吗?我等你。”他说,“雨天不好叫车。”

    “不用。”我说,其实雨天三轮车的生意往往比较好,我怎么能耽误他挣钱呢?

    然而,半个小时后,我从朋友的住处出来,却发现他果真在等我。他的白衣在雨雾中如 一团蒙蒙的云朵。

    那天,我要付给他双倍的车费,他却执意不肯:“反正拉别人也是拉,你这是桩拿稳了的生意,还省得我四处跑呢。”他笑道。

    负责投送我所在的居民区邮件的邮递员是个很帅气的男孩子,看起来只有20岁左右。染着头发,戴着项链,时髦得似乎让人不放心,其实他工作得很勤谨。每天下午三点多,他会准时来到这里,把邮件放在各家的邮箱里之后,再响亮地喊一声:“报纸到了!”

    “干吗还要这么喊一声呢?是单位要求的吗?”我问。

    他摇摇头,笑了:“喊一声,要是家里有人就可以听到,就能最及时地读到报纸和信件 了。”

    后来,每次他喊过之后,只要我在家,我就会闻声而出,把邮件拿走。其实我并不是急于看,而是不想辜负他的这声喊。要知道,每家每户喊下去,他一天得喊上五六百声呢。

    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都能给我以这种难忘的感受。满面灰尘的清洁工,打着扇子赶蚊蝇的水果小贩,双手油腻腻的修自行车的师傅……只要看到他们,一种 无缘由的亲切感就会漾遍全身。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和来历,但我真的不觉得他们与我毫不相干。他们的笑容让我愉快,他们的忧愁让我挂怀,他们的宁静让我沉 默,他们的匆忙让我不安。我明白我的存在对他们是无足轻重的,但是他们对我的意义却截然不同。我知道我就生活在他们日复一日的操劳和奔波之间,生活在他们 一行一行的泪水和汗水之间,生活在他们千丝万缕的悲伤和欢颜之间,生活在他们青石一样的足迹和海浪一样的呼吸之间。

    这些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出没在我的视线里,他们的精神沉淀在我的心灵里。他们常常让我感觉到这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默契,而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其实是那么坚韧和美丽。

    我靠他们的滋养而活,他们却对自己的施予一无所知。他们因不知而越加质朴,我因所知而更觉幸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燕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阅读《我的蔷薇》,完成小题。

我的蔷薇

    ①新居院落那丛蔷薇,默默守候我15年。但我对它的忠心陪伴浑然不觉,甚至曾漠视它,任由它自生自灭。

    ②而它一直顽强地活着,就在以前院落里的一丛竹子下。那只差一点儿被我扔掉的旧瓦盆里活着。

    ③这丛蔷薇的老家在南大校区,和我只有一路之隔。一个早春的下午,我准备回家,忽然看到操场边围栏上被冬天弄得灰头土脸的蔷薇的枝条。我知道这丛蔷薇四月放花,是粉红色的花朵,花朵较大,煞是可爱。我于是想到我寂寞的院落。我知道蔷薇可以插枝培育,而且早春正当其时,我将栏杆旁向路面旁逸的一枝小心折下,回家后剪裁成几小段儿,插在院落里,与邻居分界的80公分高的生铁栏杆下的砖缝里,将剩余的一段儿细枝,随手插在一旁被春雨滋润的旧瓦盆的泥土里。谁会想到,蔷薇的生命力是那样强,插在砖缝里的蔷薇很快抽枝起身,第二年便花团锦簇,成为小小院落里的风景。为了给蔷薇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我在院门两旁的砖垛上安装了拱形的不锈钢支架, 蔷薇很快上墙上架放花,到春天,出门进门有蔷薇陪伴,心中的快乐无以言表。

    ④但我一直忽略了,放在门口南侧那丛竹子下的旧瓦盆儿里的蔷薇。一直到我卖掉那个房子,搬家时,我才注意到瓦盆儿里的蔷薇,居然还活着。但清瘦无比,像一个被遗弃的营养不良的孩子,枝细如丝,叶色多斑,十余年之间,她不曾开过一朵花儿,当然我一直不曾浇水施肥,她是靠雨水和地气维持生命的。这样的蔷薇,我能放弃吗?

    ⑤新居也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和原居不同之处是院落是徽派风格,有围墙封闭,人在院子里活动,与外界毫不相干。那盆蔷薇搬来后,我将花盆拿掉,将蔷薇的根儿连同曾有的泥土一起放进窗前50公分宽的土地里。让她扎根泥土,回归自然。只是我不知道,一直不曾修剪的枝条,因耽搁了发育年龄,还能不能继续蓬勃生长?就我所掌握的养花知识,将旧枝剪掉,根系会更发达,新枝的发育速度将远远超过旧枝。但那是陪伴我十多年的蔷薇啊,已经被我冷落这么多年,我还能为了欣赏而痛下黑手吗?我给蔷薇浇水,悉心呵护,然后每天观察它的变化。很快,我注意到,蔷薇的枝条颜色变深,叶子变绿后,有了精神,并且有了带刺的毛边儿,很快有新枝长出。蔷薇的枝条是不可能自己站起来的,我找到两根废旧的竹竿,靠墙斜立着,将蔓延出来的枝条用绳子系在竹竿上

    ⑥一年过去了。春暖花开,我注意到,蔷薇已出落的像个大姑娘,枝繁叶茂。靠墙的竹竿有时会被风吹倒,为了避免对蔷薇的再次伤害,我索性在蔷薇上方的空调支架系上绳子,将蔷薇的枝条往上吊起,我用绳子一端系上枝条上端,另一端系了一只装了半瓶水的塑料瓶子,将瓶子抛过院墙,这样,我的蔷薇,曾经被我冷落但一直不曾离开我的蔷薇,真正站起来了,她无怨无悔,自由伸展腰肢,很快朝气蓬勃了。

    ⑦随着节气的转暖,蔷薇枝条上长出许多新枝。

    ⑧蔷薇今年会开花吗?我每天早晚都在关注蔷薇的变化,我看到蔷薇枝头附着了许多令人厌恶的碧绿的虫。接着,我很快注意到一枝新枝的顶端,有了细小的葫芦状的花蕾。那不是新生的叶子,是我一直期盼的花蕾!第二天再看,几乎每一枝蔷薇顶端都有了花蕾,而且还不只一个。

    ⑨蔷薇放花指日可待。那可是我从南大移植来,15年以来第一次放花!我非常期待,蔷薇是与爱情有关的花卉。据说,粉红蔷薇的寓意是我要与你过一辈子。这个意义真好,这种蔷薇注定要与我相守终生。在她被冷落的时候,她一直不离不弃,保持希望,维系着生命,她终于等来扎根大地之后的放花时节。

    ⑩而且这丛蔷薇还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要活着和坚持,就一定会有希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