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一)语文试卷
说“随和”
白子超
①随和,民间俗词。《现代汉语词典》云:“[随和]suí hé 和气而不固执己见:他脾气~,跟谁都合得来。”
②随和用来形容人的性格,词典释义大抵正确。倘若深究,则不止于此。孔门弟子说老师“温、良、恭、俭、让”,其中“温、恭、让”三点均与随和有关。温和与和气义近,只不过后者更加口语化。“恭”是尊敬、尊重,“让”是礼让、谦让,无此二者,何来随和?孔子形象又被概括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随和之人皆不猛,显而易见。安,则是根本,是基础。外表看是安静、安详,而内心则安定——高标准说,似止水而波澜不惊,如磐石而岿然不动。
③随和不单是好性格,好脾气,而且是待人、处世的好方法。自觉的随和是有思想、有修养之人的明智之举。同胞之间,本该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在多数时间内,在多数场合中,人们面临的都不是大是大非问题,最适宜的态度和最恰当的办法,就是从众、随和。如此,没有分歧,没有磨擦,一团和气,皆大欢喜。
④有些人天生温婉,抑或软弱,合群是其特长,交际应酬皆随大流。从好的方面说,他们比较实在、质朴、单纯;从否定的角度说,他们可能知识不足,头脑简单,没有主见。这些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没有坏心眼,是我们的好同学、好同事、好邻居,甚至是好朋友。此类人虽非挚友,却可能是可靠的密友,与之相交亦乐莫大焉。
⑤但有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总是和稀泥,总是打圆场,永远模棱两可,永远不分对错。这是孔子、孟子深恶痛绝的“乡愿”,被斥为“德之贼”,道德的破坏者。“乡愿”其实头脑精明,擅于算计。其要害是别有用心,虚伪至极。故需警惕“乡愿”,出于率直而并不随和之人,也比“乡愿”强百倍。
⑥说到随和又讲原则,就要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面对什么人,针对什么问题。随和有一个前提——不违背自己心中的大主意。日常生活中,不能事事上纲上线,但许多事确实反映出人的“三观”不同。听见或看到明显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言行,再随和的有志之士也不会随声附和,随波逐流。心志坚定,性格随和,完全可以统一于一人。
⑦随和的本质是“和”。人应主动求和,可和与不和不完全由自己一方决定,对方不想和,不愿和,也就和不起来。只有无原则的弱者和蠢人,才会不断地迁就、退让,一味求和,为和而和。要讲“和而不同”,坚持己方立场,同时尊重乃至理解对方意见;抱有和的愿望,同时准备迎接可能有的斗争。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许多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确立了的思想原则。这一原则万古不朽。
⑧行文至此,又想到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似乎比金发碧眼的洋人内敛、含蓄、随和。这种性格和处世方法的不同,源于文化基因差异。若干万年前早期人类在天地间生存、发展,既需从众与团结,又免不了对立与争夺,因此“和”的基因与“争”或“斗”的基因早就同时蕴涵在人类祖先身上。漫长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时势,造成了不同的基础延续与变异。如果说中国文化基因多是和,那么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基因中争的比重则要大得多。近现代以来,一边是集体主义、家国情怀根深蒂固,一边是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盛行无碍,培育出来的人岂能一模一样?
⑨各走各的路,没错;但还是和为贵。
(节选自《文汇报》2018年5月6日,有删减。)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