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一)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说“随和”

白子超

①随和,民间俗词。《现代汉语词典》云:“[随和]suí hé 和气而不固执己见:他脾气~,跟谁都合得来。”

②随和用来形容人的性格,词典释义大抵正确。倘若深究,则不止于此。孔门弟子说老师“温、良、恭、俭、让”,其中“温、恭、让”三点均与随和有关。温和与和气义近,只不过后者更加口语化。“恭”是尊敬、尊重,“让”是礼让、谦让,无此二者,何来随和?孔子形象又被概括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随和之人皆不猛,显而易见。安,则是根本,是基础。外表看是安静、安详,而内心则安定——高标准说,似止水而波澜不惊,如磐石而岿然不动

③随和不单是好性格,好脾气,而且是待人、处世的好方法。自觉的随和是有思想、有修养之人的明智之举。同胞之间,本该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在多数时间内,在多数场合中,人们面临的都不是大是大非问题,最适宜的态度和最恰当的办法,就是从众、随和。如此,没有分歧,没有磨擦,一团和气,皆大欢喜。

④有些人天生温婉,抑或软弱,合群是其特长,交际应酬皆随大流。从好的方面说,他们比较实在、质朴、单纯;从否定的角度说,他们可能知识不足,头脑简单,没有主见。这些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没有坏心眼,是我们的好同学、好同事、好邻居,甚至是好朋友。此类人虽非挚友,却可能是可靠的密友,与之相交亦乐莫大焉。

⑤但有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总是和稀泥,总是打圆场,永远模棱两可,永远不分对错。这是孔子、孟子深恶痛绝的“乡愿”,被斥为“德之贼”,道德的破坏者。“乡愿”其实头脑精明,擅于算计。其要害是别有用心,虚伪至极。故需警惕“乡愿”,出于率直而并不随和之人,也比“乡愿”强百倍。

⑥说到随和又讲原则,就要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面对什么人,针对什么问题。随和有一个前提——不违背自己心中的大主意。日常生活中,不能事事上纲上线,但许多事确实反映出人的“三观”不同。听见或看到明显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言行,再随和的有志之士也不会随声附和,随波逐流。心志坚定,性格随和,完全可以统一于一人。

⑦随和的本质是“和”。人应主动求和,可和与不和不完全由自己一方决定,对方不想和,不愿和,也就和不起来。只有无原则的弱者和蠢人,才会不断地迁就、退让,一味求和,为和而和。要讲“和而不同”,坚持己方立场,同时尊重乃至理解对方意见;抱有和的愿望,同时准备迎接可能有的斗争。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许多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确立了的思想原则。这一原则万古不朽。

⑧行文至此,又想到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似乎比金发碧眼的洋人内敛、含蓄、随和。这种性格和处世方法的不同,源于文化基因差异。若干万年前早期人类在天地间生存、发展,既需从众与团结,又免不了对立与争夺,因此“和”的基因与“争”或“斗”的基因早就同时蕴涵在人类祖先身上。漫长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时势,造成了不同的基础延续与变异。如果说中国文化基因多是和,那么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基因中争的比重则要大得多。近现代以来,一边是集体主义、家国情怀根深蒂固,一边是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盛行无碍,培育出来的人岂能一模一样?

⑨各走各的路,没错;但还是和为贵。

(节选自《文汇报》2018年5月6日,有删减。)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随和”的?
(2)、第②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结合第④、⑤段内容,说说“天生温婉”之人与“乡愿”的区别。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⑨段内容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散 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阅读晓辉《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2015.03,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翻开书页,世界就在这里

    ①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不少人可能会有“被困住”的感觉。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渴望刷爆朋友圈,“世界读书日”的来临,给人一个静穆却庄重的回答:翻开书页,世界就在这里。确实,读书会打开你的视野,带给你一个全新的世界。

    ②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失去可能性的过程。确实,分岔的林中小路,踏上了一条,另一条就注定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读书,正是在对抗“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的命题。通过阅读,你能跨越空间之界、穿梭时间之维,与最伟大的心灵对话、能与最壮阔的历史同行。博尔赫斯曾描绘过一座无限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包罗万象、无始无终。如果能畅游书海,我们的人生也会变成他笔下那座神秘的花园,“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将来”。当你拥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世界,越走越窄也就成了伪命题。

    ③不仅仅是宽阔,更是明净。禅宗历史上,曾与六祖慧能论辩的神秀做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相对“本来无一物”的主张,这样的渐悟,其实是更适合普通人的“法门”。在现实中,要让心灵时时澄澈,最好的方法也莫若读书。书籍的载体是文字,读书本身就是一种诉诸于抽象思维、理解能力的活动。读书就仿佛是打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中,才能冶出锋利的好刀。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也正是书籍对于心灵的滋养。

    ④在当前时代,读书更有精神修炼的意味。曾几何时,注意力已经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多少人不到十分钟就会五六次掏出手机,查看那些可能并非那么重要的信息。从拖延症到焦虑症,许多“现代病”都是源于这样的精神分散乃至涣散。“开卷有益”因而有了现代意义:与其抱怨手机依赖,不如把它丢在一旁,沉浸于一灯一卷的世界,忘却凡尘俗务,让因为枝蔓过多而芜杂的心灵重新健壮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专注力会影响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多线程”会让你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影响到幸福感。精神的修行,带来的也是“尘世中的幸福”。

    ⑤说实话,在具体的阅读中,我们可能很难感受到这样的提升。但一幅漫画,可以给我们回答:脚下空空者,看到的是花团锦簇的宣传画;以书垫脚者,看到的是阴霾密布的天空;而那些站在更多书籍之上者,看到的则是云层之上壮丽的日出。读书本身就是一个“日记不足,月计有余”的积累过程,“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有一天,当你发现自己能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感受人生、能以一种不同的视野想象世界时,请不要忘记了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那些书籍。

    ⑥而在更大的层面上看,对于无数个人组成的共同体而言,阅读也决定着这条大河能否有更宽阔更深厚的河床。历史学家陈寅恪分析唐代崛兴的原因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与其说是血统论,不如说是文化论:唯有打开视野、开放心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不断壮大。作为历史的沉淀、智慧的结晶,书籍传递的是文化的基因。形塑社会风尚、充实时代心灵,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读书无疑有着超过一时一地的魅力,也有着超越一人一物的价值。

    ⑦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翻开书页,以永恒的阳光照亮我们的时代、照亮我们的人生。

(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