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材料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体现在: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铜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8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肉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斗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容维修,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均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材料二)
苏州博物馆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主题活动(部分)
序号 | 主题类别 | 活动内容 | 时间 | 地点 |
1 | 馆校互动 | 听苏:一座城,一个馆和一群人 | 4月25日 | 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 |
2 | 悦读苏博 | 《吴越遗韵:瑞光塔文物》读书会 | 5月6日 | 过云楼陈列馆 |
3 | 宣传推广 | 苏州博物馆下半年媒体见面会 | 5月7日 | 苏州博物馆影视厅 |
4 | 苏博之夜 | 舞动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 | 5月18日、19日夜 | 苏博新馆大厅 |
5 | 智慧苏博 | 国宝拼拼拼——苏博文物拼图游戏大赛 | 5月19日 | 苏博新馆大厅 |
6 | 故宫讲坛走进苏州 | 吉金永保用——青铜器鉴赏 | 5月19日 | 故宫学院 |
(材料三)
(材料四)
大家好!欢迎来到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假山”,说到作为建筑大师的贝聿铭先生,他一直对中国清代书画家——勘州八怪中的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在设计建造苏州博物馆的时候,他有意再现“片石山房”之号。“片石”,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再高低错落排砌,用来摆放成假山,营造出一片逼真的山景。大家往博物馆的围墙之外看,我们面前的这一大片“片石”营造的假山是有“外援”的,建筑师采用了苏州园林常用的“借号”手法,借用和依托了东侧相邻的拙政园中树木之景,于是新旧固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 。整体景致非常清雅。
示例:苏州博物馆的主题活动既有“走出去”(在馆外举办),也有“请进来”(在馆内举办)。
①
②
提示:用“我们再看围墙之内,……”开头。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字。
材料一:
早先,筷子称为“梜”,还有一个名字叫“箸”。据称,筷子是古时姜子牙因神鸟而创造竹丝,抑或是大禹治水时发明:由于工作繁忙,为了省时间,吃饭时他就找了两根树枝做工具。
以上当然是传说。有一种观点看上去比较合理:钻木取火的方式出现后,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上了有温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就应运而生了。
虽然只是猜测,但先秦时期“箸”只用来夹菜是真的。《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羹不是现在所说的汤,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考虑到筷子的材质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个竹字头。
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到现代,则统一称为“筷子”。
(选自《一双筷子的诞生与流行:既是餐具,也是文化象征》)
材料二:
四种常见筷子材质优劣全解析
材质 |
优 |
劣 |
健康指数 |
木筷子 |
天然材料,无毒,不会发生氧化,不易变形,不导热,价格便宜。 |
更容易受到污染,容易发霉,需要杀毒灭菌使用,否则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
★★★☆☆ |
竹筷子 |
环保无毒,用起来比较轻巧,有韧性不易折断,尤其碳化竹筷不易发霉变质,是较为适用的餐饮工具。 |
外皮和内部差异较大,使用高温消毒时容易弯曲变形。 |
★★★☆☆ |
不锈钢筷子 |
耐腐蚀,不容易生锈,外观靓丽,精致大方,手感光滑亲肤,而且便于清洗,不易有食物残渣附着在上面。 |
容易导热,易烫手,与过酸、过碱的物质接触,易生出有害物质。 |
★★★☆☆ |
密胺筷子 |
无毒无味,不易碎裂,耐酸碱,对油脂、酸、碱及各种溶剂都具备优越抵抗性,耐温性好。 |
价格较高,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高温炙烤会开裂。 |
★★★★☆ |
材料三:
近日,杭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一项提议引发了热议: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葛继宏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创+公筷”的模式助力公筷落地。
早在筷子的传承过程中,就有着一套使用礼仪。其中,夹菜时不能从底部挑菜拣食、不能在盘子中翻找搅拌、不将筷子一端含在嘴里嘬吸等,都体现着民间对于餐桌文化以及饮食卫生的讲究。这些,都与如今提出公筷制的理念初衷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聚餐时私筷取餐、私筷同盘,更是为病毒、细菌、微生物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次疫情中,因聚餐引发的感染病例更是为大众敲响了警钟——推行“全民公筷”,迫在眉睫。
筷子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饮食工具,更是一种中国表达,一份对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而传承也需符合现代卫生理念,使用公筷公勺,体现真正的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文化进步的标志。
(选自《“11.11”=“公筷日”,如何?》)
材料四:
公筷、公勺、夹子的外形尺寸
公筷公勺的外形尺寸应当明显区别于普通筷勺,便于印制(烫)“公筷(勺)”的字样(印、烫面应平整、光滑,便于清洁);公筷公勺和私筷私勺之间宜通过造型、质料和色彩来区分;采用颜色区分,宜为白色或绿色(建议公筷优先选择绿色,绿色代表健康,与绿色食品对应,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公筷公勺的尺寸要明显大于普通筷子勺子(普通筷子标准长度为22~24厘米;普通勺子为15-18厘米),方便稍远距离的夹取或盛取,避免混用;夹子应为不锈钢等材质,表面应光滑、平整,便于清洁。
(节选自《酒泉市“公筷公勺”使用规范》)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