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体现在: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铜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8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肉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斗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容维修,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均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材料二)

苏州博物馆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主题活动(部分)

序号

主题类别

活动内容

时间

地点

1

馆校互动

听苏:一座城,一个馆和一群人

4月25日

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

2

悦读苏博

《吴越遗韵:瑞光塔文物》读书会

5月6日

过云楼陈列馆

3

宣传推广

苏州博物馆下半年媒体见面会

5月7日

苏州博物馆影视厅

4

苏博之夜

舞动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

5月18日、19日夜

苏博新馆大厅

5

智慧苏博

国宝拼拼拼——苏博文物拼图游戏大赛

5月19日

苏博新馆大厅

6

故宫讲坛走进苏州

吉金永保用——青铜器鉴赏

5月19日

故宫学院

(材料三)

(材料四)

大家好!欢迎来到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假山”,说到作为建筑大师的贝聿铭先生,他一直对中国清代书画家——勘州八怪中的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在设计建造苏州博物馆的时候,他有意再现“片石山房”之号。“片石”,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再高低错落排砌,用来摆放成假山,营造出一片逼真的山景。大家往博物馆的围墙之外看,我们面前的这一大片“片石”营造的假山是有“外援”的,建筑师采用了苏州园林常用的“借号”手法,借用和依托了东侧相邻的拙政园中树木之景,于是新旧固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  。整体景致非常清雅。

(1)、根据材料一及材料三中的图1,说说苏州博物馆的屋面有何特色。
(2)、根据材料二,参照示例,概括苏州博物馆举办主题活动有哪些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示例:苏州博物馆的主题活动既有“走出去”(在馆外举办),也有“请进来”(在馆内举办)。

(3)、作为(志愿者)解说员的小语,发现材料四所提供的解说词在横线的位置上漏掉了重要内容,现在需要阅读观察材料三的图2,为横线处补充出相关内容,写在下面的空格中。

提示:用“我们再看围墙之内,……”开头。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1:纸质书籍阅读不受电量、阅读器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它以纸张为载体,阅读直接便捷。而且纸质书很容易批注,可以在书上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想。相比于电子书的蓝光辐射,纸质书只要不在光线特别暗的地方阅读,对眼睛的伤害很小。阅读过程中,纸质书不必担心被多链接或网络分享干扰,可以更加专注高效。而且,纸质书相比电子书有着独特的文化历史厚重感,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材料2:电子书非常轻便,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碎片进行阅读。阅读软件上很多人性化设计,比如调字体大小颜色、滚动阅读模式、夜间阅读等更有利于读者享受阅读。在看书过程中,可以轻易地搜索,标识、笔记,使用电子词典、参考网络内容。电子书存储便捷,可以随时携带一座中型图书馆的藏书。在费用支出方面,也远低于纸质书,还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材料3:2019年1月8日,阿里巴巴发布了2018年中国人读书报告。报告显示,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上买书和读书的人,人均购买纸质书达到5.5本,这意味着中国人在2018年平均每人比上一年多读了一本书。阿里巴巴分析,国民阅读量的增加,得益于购书渠道的便捷以及电子书的普及。来自阿里巴巴的图书数据显示,2018年新增阅读人口接近3000万,增长主力来自于90后和00后人群。相比年长的读书人,90后与00后更喜欢电子书。

    (公众调查)

    调查1:您有阅读电子书的经验吗?            调查2:您认为电子书应该如何改进?

                 

    调查3:您一般阅读什么内容的电子书?            调查4:您认为纸质书的未来会如何?

   

阅读

材料一:

早先,筷子称为“梜”,还有一个名字叫“箸”。据称,筷子是古时姜子牙因神鸟而创造竹丝,抑或是大禹治水时发明:由于工作繁忙,为了省时间,吃饭时他就找了两根树枝做工具。

以上当然是传说。有一种观点看上去比较合理:钻木取火的方式出现后,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上了有温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就应运而生了。

虽然只是猜测,但先秦时期“箸”只用来夹菜是真的。《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羹不是现在所说的汤,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

“筷子”之名的出现,应该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考虑到筷子的材质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个竹字头。

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到现代,则统一称为“筷子”。

(选自《一双筷子的诞生与流行:既是餐具,也是文化象征》)

材料二:

四种常见筷子材质优劣全解析

材质

健康指数

木筷子

天然材料,无毒,不会发生氧化,不易变形,不导热,价格便宜。

更容易受到污染,容易发霉,需要杀毒灭菌使用,否则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

竹筷子

环保无毒,用起来比较轻巧,有韧性不易折断,尤其碳化竹筷不易发霉变质,是较为适用的餐饮工具。

外皮和内部差异较大,使用高温消毒时容易弯曲变形。

★★★☆☆

不锈钢筷子

耐腐蚀,不容易生锈,外观靓丽,精致大方,手感光滑亲肤,而且便于清洗,不易有食物残渣附着在上面。

容易导热,易烫手,与过酸、过碱的物质接触,易生出有害物质。

★★★☆☆

密胺筷子

无毒无味,不易碎裂,耐酸碱,对油脂、酸、碱及各种溶剂都具备优越抵抗性,耐温性好。

价格较高,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高温炙烤会开裂。

★★★★☆

材料三:

近日,杭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一项提议引发了热议: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葛继宏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创+公筷”的模式助力公筷落地。

早在筷子的传承过程中,就有着一套使用礼仪。其中,夹菜时不能从底部挑菜拣食、不能在盘子中翻找搅拌、不将筷子一端含在嘴里嘬吸等,都体现着民间对于餐桌文化以及饮食卫生的讲究。这些,都与如今提出公筷制的理念初衷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聚餐时私筷取餐、私筷同盘,更是为病毒、细菌、微生物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次疫情中,因聚餐引发的感染病例更是为大众敲响了警钟——推行“全民公筷”,迫在眉睫。

筷子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饮食工具,更是一种中国表达,一份对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而传承也需符合现代卫生理念,使用公筷公勺,体现真正的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文化进步的标志。

(选自《“11.11”=“公筷日”,如何?》)

材料四:

公筷、公勺、夹子的外形尺寸

公筷公勺的外形尺寸应当明显区别于普通筷勺,便于印制(烫)“公筷(勺)”的字样(印、烫面应平整、光滑,便于清洁);公筷公勺和私筷私勺之间宜通过造型、质料和色彩来区分;采用颜色区分,宜为白色或绿色(建议公筷优先选择绿色,绿色代表健康,与绿色食品对应,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公筷公勺的尺寸要明显大于普通筷子勺子(普通筷子标准长度为22~24厘米;普通勺子为15-18厘米),方便稍远距离的夹取或盛取,避免混用;夹子应为不锈钢等材质,表面应光滑、平整,便于清洁。

(节选自《酒泉市“公筷公勺”使用规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