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静宁县三校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③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④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⑤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只吃些简单的面食,但能自己结账付款,面对周围的大人,感觉到能与他们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自由的快乐。

⑥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⑦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被传染上了,头昏脑涨,牙还疼个没完没了,这一天出了校门就直奔回家。

⑧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内心是如此的凄楚。我在客厅无聊地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从书包里拿出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吞咽,心想:无论如何也得挨过这一个月。

⑨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⑩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辘。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⑪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⑫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⑬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⑭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⑮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⑯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精华经典阅读》,作者秦文君,有删动)

(1)、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限50字内)
(2)、文中说“(母亲)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
(3)、文章记叙平实,刻画描写细腻,试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词语。

①“感觉好极了”体现出的人物情感:

②“犹豫”一词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

(4)、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第⑩段中“母亲没去上班”的原因。
(5)、根据文中⑧—⑮自然段的内容,依次在下面括号内填写文字,表现“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①   )→(犹象)→(②   )→(充满温情)

(6)、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7)、有人说文中很多词语都可做标题,如“走出困境”“独立”“我们是一家人”“永远的大后方”,你认为哪个最合适?说出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①人类不能生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然而,声音太响太杂,人们又难以忍受。任何声音,不论是乐器还是机器发出来的声音,只要令人生厌,对人们形成干扰,就被称为“噪音”。

       ②医学界将噪音给人体带来的病症称为“噪音病”,这是人的整个机体受到噪音污染的临床综合症,其中以神经系统症状最突出;此外还常常伴有胃肠系统症状,如胃液分泌减少、肠胃蠕动减慢、胃酸降低、食欲不振等;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也会因人而异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突发性重病,噪音还会影响人们之间的相互关心、同情和友谊。

       ③有人曾不无幽默地说,如果人类再不设法控制噪音,那么到2100年,就没有噪音问题了,因为到那时大家都成了聋子,谁也听不到宣布22世纪到来的钟声了。

       ④由于噪音对人体产生种种危害,人类在不断地利用高新科技来消除噪音。

       ⑤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噪音污染的治理表示了关注和重视:空中飞行的新式飞机比60年代和70年代初生产的飞机所产生的噪音降低了许多;笨重的煤动力火车已被内燃机车和电力火车所取代;汽车的噪音也较前大大减少了;各国主要城市的街道都安装了噪音监测装置,禁止超噪音标准的车辆通过市区。

⑥美国已研制出第一代反噪音自动消音器,将它放在直升机驾驶员的头戴授话器内,可以降低噪音20分贝。1986年,2名驾驶“空中旅行者”飞机绕地球进行不着陆飞行的美国驾驶员,用的是马萨诸塞电子工厂制造的头戴授话器来保护耳朵。美国生产的最新潜艇其噪音之低,使其他国家的声呐监测系统难以分辨。

       ⑦在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反噪音装置可以对特定的噪音加以排除。例如,将柴油机的噪音减少99%,而在柴油机旁工作人员的说话声却不会被消除掉。在建筑业,消音装置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日本东京建成的一座拥有5.6万座位的室内棒球场里,由于使用了消音装置,噪音并不比普通电影院的大。

       ⑧另一种消除噪音的新技术,是用镜像声波来回击声波本身,当这两种声波相撞后,就会产生一个静音区。在应用中,人们只要分析出噪音的波长,就可制造出一种与之相对应的镜像波长来,这样,即使身处噪音区内,也有对付的办法了。据悉,这一新技术已在医疗中崭露头角。

       ⑨人类消除噪音的努力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点灯的人

①有事晚归。走在无人的街巷,路两旁的房屋默然耸立,一片静寂。突然,“嗖”的一声,前方窜出一只野猫,往邻家的屋后跑去。昏黄的路灯下,我发现自己的影子又瘦又小,夜猫的突然出现让我立马浑身冷汗,赶紧加快脚步,往家走去。

②到了家门口,我望见了二楼客厅那开得很亮的灯,心中的紧张稍微舒缓了一下。摸出留在门边的钥匙,轻轻打开门进入屋内。父亲的房门虚掩,大厅的灯开得很亮,我心中的恐惧全然散去,紧提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明白,父亲知道我怕黑,他为我点着灯。

③在家的这几天,父亲精心安排我的生活起居,生怕我受委屈。那天,我说膝盖有些疼,他很着急,立马拿出自己准备用的止痛膏给我贴上。父亲知道膝盖位置不好粘贴,叮嘱我不要动,用手按了又按,拍了又拍。感觉粘的还不结实,又找出一块纱布,帮我把膝盖包了起来,让我躺在沙发上烤着理疗灯。忙活半天,他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怕我热,他坐在边上给我扇扇子。父亲似乎忘了我早已成年,似乎也忘了自己已进入耄耋之年。我知道,在他眼里,我永远是那个需要他呵护的、弱不禁风的小姑娘。在父亲的照顾下,我躺在沙发上睡着了。

④等我醒来,烤灯已关,不见父亲的踪影。我趴在窗口向外望,正值中午,一个身影由远而近,他的步履很缓慢,右腿微跛,蹒跚在阳光里。我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急忙下楼去迎接。父亲一手提着一大包药,一手提着一大袋蔬菜和零食,两袋东西,使得他的背更弯,脚步更缓。我急步向前抢过袋子,袋子到手压得我一个趔趄。好沉啊!父亲见状,赶紧扶住菜袋子,责备我:“你出来干什么?腿不舒服,不要多跑。”看见他脸上的汗水,我既心疼又感动。父亲啊,您是不是忘了您的腿刚刚做完手术?您是不是也忘了您一晒就容易过敏?

⑤和父亲进了家门,他来不及擦汗就让我躺下,感觉理疗的时间有些短,他再次打开烤灯。烤灯那红红的暖暖的光照在我的膝盖上,顿觉疼痛得到了缓解。半梦半醒间,我仿佛回到了儿时。

⑥儿时,我和父母亲住在村里,村里没有电,夜晚靠一盏煤油灯来照明。煤油灯由墨水瓶改造而成,不大也不高,添得半满的煤油里面浸入一根灯芯。山村的夜晚来得格外早,夜色也格外浓。四周一片静寂,透过窗棂望向屋前,黢黑的山矗立在天幕下显得格外高远。屋内一片漆黑,我的心里一片恐慌,觉得巨大的黑幕要吞噬掉小小的我,右手紧紧抓住父亲的衣角。父亲见状,摸出一根火柴,摸索着在火柴盒左侧用力摩擦。“唰”的一下,火柴头被点燃,一个巨大的光圈出现,屋子瞬间亮堂起来。继而父亲用火柴点燃了煤油灯,拉着我去厨房吃饭。煤油灯下,一家人围桌而坐,家常便饭也吃出饕餮大餐的感觉来。有一次我在盛汤过程中,一不小心汤洒了烫伤了胳膊,烫伤的位置很快就起了水泡,火辣辣地疼。父亲赶紧点燃家中的另一盏煤油灯,背起我,举着灯,出门找村医去抹药。

⑦山路崎岖,夜色迷蒙。父亲手中的灯,照亮了前行的路,直至我慢慢长大。

⑧从小到大,无论我多晚回家,也无论我遇到什么伤痛,父亲永远是那个为我点灯的人。漫漫人生路,一定要深爱那个为我们点灯的人,并努力为他人点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地琴声

李皓

①从丹东回来,我一直在想,一根细细的马尾,在废弃的罐头盒子上抽拉,到底能发出怎样的声音?我甚至在梦里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抱着这把胡琴,头上不断掠过敌军的飞机、飞机的轰鸣声淹没了胡琴奏出的乐曲。

②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是在国庆日的第二天,人很多。穿过形形色色的游客,我径直走向那把“两洲三国”胡琴。在昏暗的灯光下,在玻璃橱窗内,胡琴不动声色,发出幽幽的光芒。

③与胡琴并排挂在墙上的还有两件乐器,一件是小提琴,另外一件有人说是“三弦儿”有人说是“土琵琶”。这两件乐器都没有文字说明,“两洲三国”胡琴下面却有一个清晰的用手机一扫,出现如下文字:“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激烈的战斗过后,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的罐头盒、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战士们给它起名叫‘两洲三国’胡琴。‘两洲’是亚洲和美洲,‘三国’是中国、朝鲜和美国。”

④志愿军战士们在远离祖国的战场上,在战斗间隙,该唱就唱,该跳就跳。他们,用把把自制的乐器、发出了战场上最柔美的声音,像廿霖,似养分,滋润着彼此的心灵。

⑤我想起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段往事。1951年秋末冬初一个寒冷的夜晚,志愿军12军31师的文工队队员们到银店洞师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回来时已是半夜。在归营的路上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仍然兴奋地唱着、跳着、欢笑着,似乎忘了这是前线,这是战场师部所在地银店洞到文工队驻地苏谷山沟,中间有一段封锁线,敌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向这打来排炮。路上经过一条浅河,大家正踩着石头通过。这时,敌人一排炮弹打来,一阵巨响实时天崩地裂,水石飞溅,烟雾弥漫,天昏地暗。文工队伤亡巨大,女队员戴儒品全身都被炸没了,只剩下了两条发辫……

⑥二爷,也就是我爸爸的二叔,他有个绰号:二瘸子。记得我小的时候,屯子里的人都在背后这么叫我二爷,但当面不敢叫,他们都知道我二爷的“驴脾气”。在生产队里,二爷一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骂,谁也不敢吱声,就连队长也只能悄悄嘟哝:“又耍志愿军的威风……”

⑦二爷从解放战争战场打到朝鲜战场,后来腿部受伤提前回国复员回乡。爸爸告诉我二爷有个绝活:口技。二爷每次喝醉了,必定要讲几段朝鲜战场上的故事,绘声绘色,枪声炮声、飞机声,二爷都能惟妙惟肖地用口技表演出来,在场的人无不叫好。据说二爷病重时,依然枪声、炮声、飞机声“演奏”了一番,随即溘然离世。

⑧二爷没读过书,更不会什么乐器,但他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口技必然是战场赋予他的之长。我想,在冰冷的战壕里,他肯定不止一次给战友们表演自己的口技,给残酷的战斗生活带来了一丝欢乐的气息。

⑨爸爸、叔叔和我,分别在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穿上海军、陆军、空军的军装,在军营里服满了兵役。爸爸、叔叔从军想来是受了二爷的影响,二爷又间接影响了我。我是1989年春天走进空军某雷达兵训练团的,当时的空军司令正是抗美援朝著名战斗英雄王海。

⑩仔细端详“两洲三国”胡琴,那个罐头盒子在拉弦处缠了一圈胶布,表面似有松香我仿佛看见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在短暂的战斗间隙,他们动情地演奏起祖国各地的民歌小调。看着看着,我觉得眼前的“两洲三国”胡琴已经不仅仅是乐器,它更是武器,它庄该与那些枪炮摆放在一起。

(《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3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

【第五站:美文推荐】

你所在的小组决定向学校美文推荐栏投稿,请你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推荐任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百合花开深山中

刘从进

①九月,农忙既歇,水车犁耙的声音没了,村子忽然安静。 吃过午饭,父亲靠着门坐在一张小矮凳上抽着旱烟,望了一眼日头。 时已夏末,阳光悠悠晃晃的,像拉长了的线,温和地洒在大地上。 这样的日子,人跟牛啊狗啊还有村庄都在悄悄地休息。

②父亲抽完烟,把旱烟管往凳脚上敲了几下,看我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我说:“去挖百合吧。”我那时读初中,十四五岁,暑假里刚跟着父亲忙完农活,闲了几天,身子又轻了,便高兴地说:“好。”

    ③父亲与我各拿一把锄头、一个编织袋,戴一顶草帽就出门了。

④山在村子的东边,连绵起伏,弯弯相连,峦峦相望。我们先到东南山,在满眼的青黛苍绿的柴草里,循着那清亮洁白的花寻找百合。百合在山中零零落落地长着,不多也不难找,找到后我们就用

锄头连根挖起。 百合的根是一种球状的鳞茎,可入药,收购站里收的。

⑤从东南山到坐骑坑、火烛坑再到杨排岭、中央岗,我们一山一山地翻过去。开始的时候,我与父亲总在对方的视线范围内。 山里空旷无人,我们彼此不说话,就用目光相互关照着。越往山里走,柴草越长,百合那洁白的花隐现在柴草之间,也越难发现了。有时我和父亲两人也彼此看不到人,只听到锄头的“嚯、嚯”声。

⑥忽然,我发现前面一块巨大的岩石下,繁茂的草丛中有一朵很大、很艳的百合花,开在高高的茎干上,非常美。我被这“一枝独秀”的花朵迷住了,慢慢靠近崖边,静静地看了好一会。 它开在这深山沟壑里面,要不是我发现,怕是再也不会有人欣赏它了。我既高兴又心疼,小心翼翼地开始挖,不想伤及它一丝的根须。

⑦等我挖出这棵百合花,抬起头来看,父亲呢? 看不到了,再仔细去听,也听不到声音了。我随口叫了一声,没回音。慢慢地,一种异样的感觉涌遍我的全身。 整座山变得死一样的沉寂,一种可怕的肃穆感向我袭来。我颤抖地呼叫起来:“爸爸,爸爸……”山谷里传来可怕的回音,周围更加肃静了。

⑧我把父亲弄丢了! 再看这山、树、柴草,似乎都不一样了,变得陌生和疏离。我强作镇定,独自一人在深山里没有方向地走着,百合花对我已经不重要了。我用眼睛搜索,用耳朵倾听,父亲却像蒸发了一样,没有丝毫踪影。这时候每吹来一阵微风都让我惊悸,脚下不知怎么地不断绊着岩石和草根,山里发出的一点点声音都很清脆,让我毛骨悚然。我在山里越转越深,越走越远。在一片茂密的林子前,我停下来——我迷路了。

⑨怎么办? 我吓蒙了。但此时的我只能靠自己了。我冷静下来,克服恐惧,站到一个山崖上寻找远处的参照物,辨别村庄的方向,然后我开始七拐八拐地走出了深山。

⑩站在山口,我才发现自己的手和脚都被柴草划得血肉模糊,但根本没觉得疼。回头看山,依然是那样的沉静和惊悚。我沿着一片庄稼地赶紧回到家里。

⑪父亲并没有回家,直到天色暗了,他才扛着一满袋百合花回

来。奇怪的是,他好像根本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这让我很委屈,也很纳闷。但倔强的我也故意不提起,只把它一直藏在心底。

⑫后来有一天,我再次走进这片深山的时候,心底忽然敞亮了,一个人也不觉得害怕了。 山是那样的安稳,一切是那样自然,那样踏实。

⑬忽然明白,那天父亲是故意把我扔了的。

(摘自《羊城晚报》)

阅读下面这个语段,完成下题

春雪润秦岭

徐祯霞

ㅤㅤ    ①朋友将我从陕西商州送上去西安的大巴,车很快便启程了。几天的忙碌和奔波,精神一放松,忽然听到有人说“好美的雪啊!”当“雪”这个字像电波一样闪过我的脑际时,我立刻清醒了。

ㅤㅤ    ②我睁开眼,振奋精神,坐直了身子,车已行至秦岭,外面是一片白茫茫雪色无垠的世界了,或者是东北才常常有,我不禁欣喜万分。没想到初春一次意外的出行,而且是这样的一场绵厚无垠的白雪,真是意外中有意外。

    ㅤㅤ③由于雾气遮挡,影响我的视线,让我不能尽兴,让雪景能够在我眼前呈现得更加清晰一些。而这时的玻璃已经变得冰凉,它是玻璃,凉得浸人,凉得入骨。在秦岭这座大山中,在山脚下是一个温度,在山上又是一个温度,外面的雪景顿时清晰起来。

ㅤㅤ    ④秦岭的雪是层次分明的,尤其是在高高的山岭之上,植被繁茂的地方,让人的视觉无限丰富,即使是赏雪。

    ㅤㅤ⑤道路两边,是厚厚的绵软如绒被的雪,可在道路两边的矮坡边,像是春天的柳絮,像是老人雪白的胡须 , 形成蓬蓬的带着空隙的一丛一丛的雾白色,似乎里面还藏着一只只雪白的小兔子和小松鼠,冷不丁地跳出来,给人带来惊喜。

    ㅤㅤ⑥稍高一点的,是那些挺起的灌木,它们的叶子全已落尽,叉叉丫丫地立着。雪落在上面,堆积在树干和枝头,变得水灵灵可爱起来。在东北,这样的景观被叫做“雾凇”,这样的美丽,在每一年的冬天也会呈现几次,须得是在高高的秦岭山上,在低矮的地方和城市里。

    ㅤㅤ⑦再往高处,便是挺拔的乔木。秦岭上的树,向来高大,有几十年的,也有几百年的,尽管傲岸,却也形容清瘦。雪的到来,粗壮的杆和枝,顿时变得丰满和厚实起来,丰腴而雍容华贵起来。它们站在高处,自成一景,让世界变得高远空旷。

    ㅤㅤ⑧这么走了一程,车似乎在下坡了,慢慢地,山渐渐地能看见全貌了,有很多树的叶子还没落下,在春天,它们的叶子是自然而然地替换,还有好多松树和四季青以及毛竹,黄黄青青的颜色间杂着,像是披着一件迷离的雾纱,朦朦胧胧,所有的黄与绿皆变得柔和缥缈起来,有了一种如烟似雾、扑朔迷离的美。路边,那是小草冒出地面的新芽。

ㅤㅤ    ⑨在踏雪无痕间,春天正在悄悄来临。而这场雪,会是春天来临时大自然最绵厚最深情的馈赠吗?一场雪,让地面酥软,让万物舒展。似乎一切的一切,在迎接着一个全新的到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姥爷的小人书

①姥爷年过古稀,平生有个习惯就是收集用过的“破烂儿”,比如坏了的台灯、不会走的钟表、缺了腿的唐三彩、泛黄的稿纸、作废的粮票,还有现如今少有人看的小人书。这些奇怪的东西堆满了地下室,堆满了书房,堆满了姥爷家的每一个角落。

②“破烂儿”是姥姥对这些旧物的称呼,历经岁月的它们大多早已毫无用处,姥爷却总是一丝不苟地收拾起来。每当姥姥埋怨姥爷还留着这些东西时,姥爷总会笑笑,也不反驳,只是默默地把它们收拾到姥姥看不见的地方去。

③小时候有段时间,我和表姐都住在姥爷家里。姥姥常年受失眠之苦,因此每天都要午睡,不许我们打扰。那些安静的午后,藏满了姥爷“破烂儿”的书房就成了我们的乐园。为了安抚我们两个小鬼头,姥爷总会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捧出一个小纸箱,那里面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小人书。

④纸箱打开,细细的灰尘飞出来,在阳光下旋转起舞,那些泛黄的、卷了页的小人书散发出一股略带霉味的油墨气息,惹得我直想打喷嚏。好动的表姐已不知跑去什么地方玩儿了,只留下我自己坐在床上,把姥爷的珍藏一本一本翻过……

⑤这些小人书都是20世纪特有的产物,是我妈和小姨她们小时候看过留下来的,《杨家将》《红岩》《武松打虎》……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凝结在手掌大的书本里。那时的纸张质量不好,上面的图画和文字还有重影,但我仍然乐此不疲。每当这时,姥爷就噙着笑意坐在我身边,看着我读书的样子,并指着每一幅图为还不认字的我讲上面的故事。姥爷特别擅长讲故事,有时一本书要讲一两个小时。我认真专注地听着,一老一小偎在床边,压低了声音轻轻地笑,岁月静好,阳光洒满了我的心房。

⑥后来年纪渐长,我离开老家定居北京。学业繁重,我要看的书也无穷无尽,小人书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⑦有一次偶然和妈妈聊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妈妈说,她六七岁的时候,最喜欢去街上的书摊租小人书看。市中心的百货商场门口,总有许多小人书摊,厚的两分钱看一本,薄的一分钱看一本。姥姥和姥爷去买东西,妈妈就抱着一只烤红薯坐在摊边,一本一本看过去,消磨一下午的时光。妈妈说:“你姥爷当年的梦想,就是退休后也摆一个小人书摊。可惜等他退休了,这个行业也消失了。”猛然间,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小人书会成为姥爷那些陈年旧物的收藏中最特别的一种。

⑧记得上次回老家时,姥姥午休后我走进书房,发现姥爷正独自坐在窗前翻看他珍藏的小人书。被无花果树叶滤得澄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姥爷和他的小人书上。书页翻动间扬起细微的灰尘翩然起舞,一如我童年里的无数个午后。我走过去拿起一本小人书,翻开,久违的油墨气息扑面而来……姥爷微笑着看着我,老花镜后的眼眸饱含我未曾留意过的光芒。在我很小的时候,每每专心翻看着一本本小人书,姥爷也一定用这样温暖、柔和的目光看过我吧?

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物都渐行渐远,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比如小人书,比如出租小人书这一行业,以及会在街边看一下午小人书的人们。姥爷爱书,爱小孩子,他喜欢看那些快乐的孩子坐下来安安静静读书的样子。小人书中珍藏着姥爷旧日的回忆和梦想,他望着我的时候,或许也在望着没能陪伴妈妈一起读书的那些午后时光……

⑩闭上眼睛,我看到一个晴暖的秋日午后,姥爷带着他多年收集的小人书,坐在一条没有那么多汽车的街边,身边围着一群读着那些小人书的孩子。人群熙攘,却没有人扰动他们安静的世界。那时阳光正好,暖洋洋映在姥爷伛偻的背上。

(选自《品读》2024年5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