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中学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写有思想的短文

徐文秀

①近日,读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念楼学短》一书,他在自序中写道:“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他还身体力行写短文,《念楼学短》一书“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钟老先生的言行,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启迪。

②什么是好文章?当然不可一概而论,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文章具体而论。好文章应该不论长短,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内容至上、思想为王。总的来说,内容决定形式,思想决定内容。但从实际来看,写有思想的短文称得上是一种好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古往今来,不少脍炙人口、经典流传的名篇大多是短小精悍的思想美文。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只用了5000余字,就解决了很多问题,而且据统计,邓小平的著述三、四千字以内的居多,有很多文章只有千字左右。再往前说,一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却不过万把字;而诸葛亮的《出师表》,也只不过区区几百个字。

③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对于写短文却不以为然,不屑写也不会写。有的一提笔就洋洋洒洒,“盘古开天地”摆开架式写,啰嗦拖沓;有的则“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信马由缰;还有的表面上乍一看对仗排比写得很有气势,“四言八句”工工整整,但细一看却思想贫乏、空洞无物。出现这些现象,既有思想认知的问题,又有能力水平的问题,还有态度作风的问题。有的总觉得写短文没水平,长篇大论才显本事;有的则确实没能力驾驭容量小、篇幅有限的短文,一短就说不清,一写就收不住;还有的甚至故意用字数来撑篇幅,把短篇写成中篇、中篇写成长篇,结果要么写成“小脚女人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要么写成一个着装华丽却苍白无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贵妇人模样。诸如此类的文章,最终只会如郑板桥所言,被人用以“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既没用处,又没好处。

④文贵有思想。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没有思想,则不称其为文章。古人说,“文以载道”“有物有序”。这个“道”就是道理,“物”就是思想。写文章,说到底就是拼思想。钟叔河说得好:“看文亦犹看人,身材长相毕竟不最重要,吸引力还在思想、气质和趣味上。”文章的思想从何而来?一是从客观事物中来。毛泽东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古人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地上冒出来、脑里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实践的沃土里生长出来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二是从学习思考中来。“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如果“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思想是用心走心、碰撞交流和千锤百炼出来的,是勤学苦练、思考研究的结晶。

⑤文难在精炼。短文不易写,浓缩的是精华。“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以最简练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这是大本事、硬功夫。钟叔河曾感叹说:“故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从一定意义上说,长文好写,短文不好写。要写好短文,得从思想方法上入手,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落叶知秋、窥斑见豹,善于归纳、概括、提炼和总结。少一些穿靴戴帽的“客套话”,多一些直指要害、鞭辟入里的真话实话心里话;少一些正确的“废话”,多一些求真务实、“管用的话”、“自己的话”。当年毛泽东反复说,报上的文章不仅宜“短些、短些、再短些”,而且宜“软些、软些、再软些”。身段软下来,文章才能软起来,也才能“短下来”。

(《党建》杂志2019年06月10日)

(1)、文章第①段写作者读钟叔河《念楼学短》一书有什么作用?
(2)、请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写出“有思想的短文”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读书是一种修炼,无关节日

李黎

    ①这三年,因为一直在坚持做读书会,所以对世界读书日这样的节日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也越来越感受到民众、媒体、国家对于读书的重视。每逢读书日,无论是微博还是朋友圈,有关读书的话题,都会让人有被刷屏之感。而节日过后,满屏书香的情况则急转直下。读书日远去了,你还读书吗?我这样问自己,也这样问身边的朋友。

    ②曾听一位学者谈读书,他讲到现在的年轻人读书有三难,一是难于抽出时间,二是难于静下心来,三是难于持之以恒。的确,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人们零碎的时间,大家习惯了一张图读懂一件事的快餐,失去了品读的耐心。且不论经典的“大部头”,哪怕稍微长一些的文章都无法安静地读完。拿起一本书,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我能得到什么,功利之心已让其无心阅读“无用之书”,更谈不上思考玩味。前段时间,那句“读书读傻了”让舆论哗然,也一语道破了不少人对书的态度,我们的社会似乎丢失了对钻研书海的尊重和羡慕。

    ③人类需要阅读,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对青年人而言,“清茶一杯,手捧一卷”,读的书越多,才越能不被外界所扰,才越能比别人走得更远。更重要的是,要把读书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字,才能真正地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很久之后,当你再次捧起那些读过的书,没有什么比读书笔记更能重拾当时的心情,更能看到自己思想的变化。正所谓“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柱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我们用什么来丈量时间呢?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圈?我们用什么来记录青春呢?是厚积薄发还是匆匆碌碌?

    ④俗话说,想做一件事,总会有理由,而不做一件事,也总是能找到借口。“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可以成为坚持阅读的动力,而放弃阅读有时也不过一个“忙”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可见,“忙”并不足以为不读书的借口。有研究指出,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就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读书更需要水滴石穿、坚持不懈的韧劲与恒心。

    ⑤读书日已过去,阅读却不能骤然降温。书香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实体书店,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读书队伍。装进自己脑袋的书是任何人都偷不走的,读书更应是一种自我修炼,无关节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白之美

    女儿在一边朗读课文,声音很大,语速过急,时不时地喘不过气来。

    我偷笑。因为光听,我都感到很累。

    而后告诉她:“慢慢来,朗读需要抑扬顿挫。懂得恰当的停顿,以此来换气。不但不累,还很舒畅。”

    她小,不懂得给自己留出喘息的机会,自然读不出作者的情感。

    忽而联想到我小时候听戏,特别是秦腔《王宝钏》后面一段,薛平贵十八年归来后,与王宝钏相见,王宝钏的一段唱腔:“老了,老了,实老了,十八年老了王宝钏……”唱速很急,几乎于是念出来的。跟着哼唱,我总是被气憋得脸通红。

    爸爸笑我:“你不换气,总憋着,怎么能把戏唱好?那不累才怪! 演员就是留了气口,才气息不乱的。”原来,气眼被堵住了,自然行不通了。所以,要保证畅通,需要留空隙。

    留白,是一种需要,至关重要。

    闲暇时光喜欢沉醉在文字里,一撇一捺地书写着自己的点点感悟,或喜悦或惆怅。文字里既想坦露心事,又在遮掩心事,坑坑洼洼布局着。待到后来,总会留下一段说未说出的话交给读者,省略号里你随意猜测。这是句段的留白,给人遐想空间。有些文章写得太“完整”,从开始到结尾,作者把读者心里的猜测全盘托出,看似共鸣,实则失去了浮想的空间。看完即完了。

    读汪曾祺的小说《陈小手》,主人公是陈小手,小说中还写到其他人物有团长、团长姨太太、李花脸的女儿,请注意这个“李花脸的女儿”,从身份和意义上说,她在小说里是一个和陈小手相对峙的另一个人物,应该有些情节吧!可作家惜墨如金,不到30个字就把她打发了,并且以后不再出现。但一句“是个老姑娘”,包含多少社会内涵和人生感慨呀!这样处理简单真实,让人浮想联翩。总之,留白恰到好处。

    文学作品里的留白莫过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让人惆怅了千年。因为留白,动人、深刻。

    喜欢国画的人都知道,国画讲究留白。寥寥数笔,几点勾勒,一幅山水花鸟图就这么简洁、自然、质朴地展现在你眼前,你看不出有多少内容,却曲折幽深。有时候,几行竹子,一间小屋,二人对弈,便构成了国画里面的境界。空出来的缝隙占据了大篇幅,却深邃不着边,给人无限遐想。这便是留白之美。

    小时候,粘着妈妈,不离半步,那是因为依赖。长大了,不再跟着妈妈,是因为我们需要自己的空间。

    留给自己的空间,用来干什么?独处,思考……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万事万物,讲究留有缝隙;做人处事,讲究留有退路。切不可把生活塞得满满的,那样我们会活得很累,就像唱戏缺气,文章缺韵,画画缺幽深。

    爱一个人也同样如此,林徽因让金老想了一辈子,是因为没有在一起。倘若时时刻刻生活在一起,两个人之间没有了间隙,琐碎的俗事夹杂而来,那爱情的标本便也不复存在了吧!所以,爱一个人,就给他足够的空间。他走了还能再回来,那就是你的;他走了没回来,那就不是你的,今日不走,迟早也会走。给爱间隙,才会让爱更加完美。

    留白,爱情里不可缺少的一味佐料。

    好的留白,如瑟瑟冬日的一抹翠绿,给你带来绿意盈盈;如炎炎夏日的一丝凉风,让你身心通透。

    人生需要留白,给自己留一份静心思考的空间,哪怕发发呆,至少可以给灵魂追赶脚步赢得时间。

    雪小禅说:留白,是给你的那段时间,让你在苍翠的空间里,听着时间之绿水,从空旷的屋檐下,滴答、滴答,落下了——你尽有苍绿,却绿得这样盎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最高贵的导盲犬

    苏珊是在一场疾病之后失明的。失明之后,她什么也干不了,哪儿也去不了,她觉得生不如死,成天待在家里,闷闷不乐。苏珊宁愿得病,也不愿失去光明。早知道会这样,她就不去治病了。

    苏珊痛苦,她的父母也非常痛苦,他们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每天,母亲都陪在苏珊身边,告诉她世上的盲人有千千万万,他们都活得好好的,她也一定要坚强。母亲还告诉她,医生说她的眼睛会治好的,不用太着急。

    医生和母亲的话,苏珊都不相信。如果医生有本事,她的眼睛就不会失明了。如今,她只相信事实,除非她真的重见光明,否则谁的话她都不会相信。

    母亲知道苏珊成天待在家里难受,便给她买来一只导盲犬。有了导盲犬,苏珊就可以外出散心了。苏珊给导盲犬取名卡特,导盲犬用舌头舔舔苏珊的手,表示同意。苏珊的手被卡特舔得痒痒的,非常开心,失明以来她第一次有了笑容。母亲告诉苏珊,卡特训练有素,能把她安全地带到她想去的地方。苏珊曾遇到过导盲犬,知道导盲犬非常能干,值得信赖。

    那天,苏珊在卡特的带领下去了公园。从前,苏珊经常去公园,不仅因为那里空气清新,还因为那里有许多鸟儿,能听到鸟儿各种悦耳的叫声。卡特把苏珊带到了她经常去的假山旁,苏珊坐下后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卡特:“你太能干了!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坐在假山旁边呢?我太喜欢你了,你简直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妈妈一样,给我照顾,给我温暖!”卡特好像听懂了苏珊的话,它开心地叫了几声,偎依在苏珊的怀里,任由苏珊抚摸它。

    在公园坐了大半天,苏珊的心情好多了,让她更开心的是,她拥有了一只与她心意相通的导盲犬卡特。有了卡特这个伴,以后的日子里,她的出行就方便了。当然,苏珊还是希望自己的眼睛能够重见光明。

    此后的每天,苏珊都会在卡特的带领下外出,当然,她们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公园。在公园里,苏珊总是让卡特偎依在自己怀里,一边抚摸卡特一边说:“卡特,你长什么样呢?我摸得到你,却看不到你,我想看到你,你明白吗?”卡特用舌头舔舔苏珊的手,好像在说:“我知道,你别难过,你等着,总有一天你会看见我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苏珊逐渐适应了失明的生活。有了卡特这个伴,她才有了活下来的信心。苏珊觉得,卡特真是她的另一位母亲。

    这期间,苏珊的母亲一直没有停止为她治疗眼睛,她带苏珊看了许多医生,花了许多钱买来药物,可是苏珊的眼睛还是什么也看不见。苏珊很沮丧,难道自己就这么失明一辈子?不!她要看到这个世界,看到她心爱的卡特!

    最终,苏珊又一次接受治疗。这次,父母为她找的是最好的医生,并开了最好的药。医生告诉苏珊,吃半个月的药,肯定有起色。苏珊不信,在此之前,哪一个医生不是信誓旦旦,说自己治好了多少失明者,说吃了他的药多少天就能重见光明,可是最终呢,她的眼睛还是什么也看不见。母亲告诉苏珊,这位医生真的是名医,让她相信,好好配合治疗。

    苏珊最终接受了治疗。躺在床上,苏珊把卡特抱在怀里,一边抚摸卡特一边说:“亲爱的卡特,也许这次我真的就能重见光明了,到时候我就可以看见你了。”卡特冲苏珊叫了几声,显得很兴奋。苏珊又说:“你别担心,就算我重见光明了,我也不会抛弃你,我们要永远在一起,不离不弃!”

    时间一天天过去,苏珊的眼睛却还是什么也看不见,她渐渐失望了,又天天让卡特领着她上公园。这天,苏珊在卡特的带领下去公园,她们走过一条街又一条街,突然,苏珊的眼睛一亮,她看到了卡特,还看到了母亲。她失声叫起来:“妈妈!”

    母亲回过头,看着苏珊愣住了。苏珊嚷道:“妈妈,我的眼睛好啦,我能看见东西啦!”母亲笑了:“孩子,你的眼睛真的好啦!”苏珊这才看到,卡特身上的绳子一头在自己手里,一头在母亲手里。她顿时明白了:怪不得卡特能跟自己心意相通,因为有母亲在前面带路。

    苏珊说:“妈妈,难道这半年里,你一直在为我带路?我不是有卡特吗?”母亲说:“你有卡特,它训练有素,可是,它终究不是人,它不明白你的心意,不能带你去你喜欢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妈妈担心它带着你外出会出意外,所以,妈妈就在前面带路,这样就能保证万无一失!”母亲显得非常开心,她为自己的这个主意感到非常满意。苏珊笑了。母亲一直默默地当她的导盲犬,母亲是世上最高贵的导盲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救援

张铭书

    ①1992年,我在地区高师读书,父母亲在老家种田。父亲为贴补家用,不顾多年腰疼的老毛病,农忙之余帮人跑起了长途货运。这年父亲已46岁。

    ②正是这年,出了一件大事,父亲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所有的细节。

    ③那天正好是寒露,阴历的八月二十九。天黑且下着雨的时候,父亲从外地跑车回来,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支书迎头挡在车灯前面,朝父亲一个劲儿地摆手。父亲赶紧刹车。支书一脸焦急地说:“快!你娃出事了!”原来他刚刚从电视里插播的紧急通告里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在本市遭遇车祸,被紧急送往市一院,司机已逃逸,小伙身上只找出一些零钱,另有一本学生证,望家人紧急联系。学生证上写着我的名字,所以支书便急吼吼地来找我父亲。

    ④父亲的脸迅速变得煞白,他蹲在车下先抽了两分钟烟,然后抬头问支书:“你家里还有多少钱?”支书说:“也不太多。”父亲说:“有多少拿多少吧。”幸好父亲身上还装着代收的几千元货款。

    ⑤父亲不敢让我母亲知道,家也没回,当即发动车,准备直奔市一院。车开到镇子上,不敢再开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就从街上找到他的一名老战友,帮忙驾车直扑市里。从小镇到市区仅八十公里,一个小时后就到了。

    ⑥主治医生马上催他火速往住院部缴钱:“伤情非常严重,需立即手术,如果再晚几个小时联系不到家人,双腿将很难保住。”

    ⑦父亲再也隐忍不住,眼泪哗一下倾倒了满脸。他跌跌撞撞地赶紧往缴费处跑。

    ⑧从缴费处回来,不顾护士的拦阻,硬闯进急诊室。

    ⑨父亲看到的是一张清秀的面容。人已昏迷过去。父亲的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发现这个小伙并非他儿子——也就是说,并不是我。父亲从里面退出来,反复端详从小伙身上找出的那张学生证,学生证上的照片和名字都是我的,没有错呀。父亲迷惑了。

    ⑩这时来了几名警察,警察告诉父亲,这个小伙的身份刚刚弄清了,原来是一名小偷,刚刚在公交车上偷了几个学生,被人发觉后,就跳车狂奔,他做贼心虚,已经把所有追赶的人都甩掉了,还是不停地飞跑,结果就跑到了一个车轱辘上。

    ⑪父亲这才松了一口气。整个人虚脱得一身大汗,瘫坐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再也站不起来。

    ⑫这时,父亲的战友提醒道:“病人不是你儿子,你缴的住院押金怎么办?”

    ⑬父亲说:“当然要退了,他偷了我儿子,还害得差点吓死我,哪能再给他白扔钱?”

    ⑭父亲就到收费处去退钱。收费处让父亲找主治医生开退费说明。又去找主治医生,主治医生刷刷几笔就开好了。

    ⑮父亲却犹豫起来,说,算了,这钱我不退了,你们接着给他治吧,长得那么漂亮的小伙子,要是少了两条腿多可惜呀,他家里应该也有父母,他的父母也一定会疼得心慌。

    ⑯小伙的手术顺利进行。

    ⑰此时已是深夜,雨也停了,父亲想来学校找我,又怕打搅我睡觉,就和战友在车里胡乱挤了一宿,第二日早上才来学校,看见我后,冲上来紧紧抱了我一下。父亲一贯性格刚强,平时很少流露感情,这次拥抱,还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

    ⑱那小伙在医院的精心治疗下,恢复得很好。小伙出院那天,阳光灿烂。他寻到我家,给我父亲磕了仨响头,非要认我父亲为干爹。

    ⑲我父亲担心他再学坏,就让他跟自己学开车。

    ⑳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他已成为本市运输业非常叫得响的一位老板,去年,还被市里评为“年度最具爱心十大人物”之一。

议论文阅读

成功属于求进者

①福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如今走进长汀,却是草木繁茂,满眼葱茏。多年来,长汀干部群众接续奋斗,描绘了荒山披绿的画卷。这一传奇告诉我们:成功属于求进者。

②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只有始终求进,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③求进,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今天,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聚焦目标、铆足干劲、永不言弃,才能意气风发走向未来。中国决定发展自主导航的时候,容易开发的轨道资源已被先发国家申报占用,想要后来居上难度很大,但北斗科研工程团队潜心研发,潜心推进,用心攻关,一方面加快发射速度抢占可用轨道,另一方面创新轨道设计,尝试多星共轨,最终组成了一个全球首创的、三种轨道混合的导航星座,实现了中国北斗导航全球的梦想。

④求进,必须“越是艰险越向前”。艰险恰似黎明前的黑暗,只有笃志前行者才能看见万丈霞光。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的传奇组合隋文静、韩聪,挑战冬奥历史上无人做过的“捻转四周”,要让世人瞧瞧,男单女单有四周,双人滑也有四周。他们苦思勤练了年半,终于做到了力量与重量的最高难度平衡,最终以总成绩239.88分刷新世界纪录的表现摘得金牌。谷爱凌在第二轮落后的情况下,最后一跳挑战左转1620的超高难度动作,惊险中逆转夺冠。可见,挑战艰险,抓住契机,方能险中求胜。

⑤求进,还应“致广大而尽精微”。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事之成,亦求微末之精。北京冬奥会用于颁奖的花束绒线花,是北京冬奥的首创。中国各地手艺精湛的“织女”们,面对2400支花束绒线花和26000片月桂叶的赶制任务,时间紧迫,又不能错针漏针,那些平凡的“织女”们在不清楚是为奥运而做的情况下,依然用一颗工匠之心,精细的双手,琢玉成器,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成功钩织了永不凋谢的荣耀之花。

⑥关山难越,难阻决意跨越之辈;风雨历尽,天酬痴心破难之人。求进者冲破千里冰封,定能迎来万里春风,品尝成功的硕果。

(原文有删改)

文学作品阅读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①这天,卢娜早早就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静一静,然后仔细盘点一下能卖出变现、弥补亏空的物资:她必须速速把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她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时新换的灯泡。

②那还是几个月前,店里来了一位省城的陌生顾客。他抽出书架上那本巨厚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好奇地问:“这部书去年刚上市,你一个民营书店怎么能进到货?”

③卢娜看他一眼,笑着说:“卖书人总有办法的,不要小看了老城的书店,这本书,本店已经卖出去一百多本了。”她不想告诉他,为了让明光书店第一时间进到最新最抢手的书,她动过很多脑筋。

④这位顾客总共拿了20多本书。等着卢娜清点的时间,他踱步走到店门外去,抬头朝着门楣上的招牌看,然后一字一顿念道:“明光书店!”又自言自语:“明光书店,这个名字,蛮好! 读书就是给人带来亮光的。”

⑤卢娜心里忽然被狠狠地剐了一下……

⑥她亲自为他把书捆好,再套上了一只大号的塑料袋,这样书不会折角。现在人工越来越贵,书店入不敷出,这些琐杂的事情,她常常都是自己做的。

⑦临走前,顾客和卢娜说道:“我从不网上购书,都在书店里买。我,想让书店活下去。”

⑧卢娜心里又是一震,一股电流从头顶瞬间传到脚底。店里暗下来,她走过去开灯,店里所有的灯都亮起来。不过,这几年,为了省电,她早已把所有的灯都换成了低瓦数的节能灯。

⑨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这家老区的书店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⑩那位顾客已走到门口,像是无心地转过身随口说一句:“书店的灯光好像暗了点,买书的人看不清书名。你看,能不能把灯光调亮一点?”

⑪或许是有所触动,卢娜在几天内就把墙上的壁灯、天花板上的筒灯,全都换了灯泡。但是几个月后的现在,看着刺眼的灯光和即将倒闭的店面,她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 她气呼呼地把灯关掉了!

⑫她连老公都没敢告诉,有人对她说新区大发展,老城肯定人心惶惶,要她早做打算……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

⑬“关店吧!”卢娜最终下了决心。

⑭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

⑮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新区要办书店,准备资助明光书店了!

⑯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 她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 老公的工资也不用再贴补书店了!

⑰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新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 她要让明光书店的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⑱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

⑲卢娜眯起眼打量,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省城顾客! 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 书店亮了许多哦!”

⑳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卢娜下意识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

㉑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㉒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过一天好日子。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你就不是你了。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做自己!”

㉓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的一下蹿上来,燃成了蓬金红色的火焰。

㉔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