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昆山市三校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联合调研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相应问题

如何欣赏音乐?

艾伦·科普兰

每个人都会根据各自的能力来听音乐,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是在三种不同的层次上来听音乐的:感官层次,表达层次,纯音乐层次。我把这个过程机械地拆分开来,这唯一的好处是便于分析。

听音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觉得好听,这是感官层次。音乐有一种强大而原始的感染力,对每个正常人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此刻你正读着这篇文章,如果有人在钢琴上轻轻弹奏一曲,房间里的氛围会顿时不一样。在这个层次听音乐,就只是听而已,不用任何思考,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着其他事情;对于音乐完全可以心不在焉。不少自认为合格的音乐爱好者沉溺于这个层次。然而,音乐的价值并不等同于它诉诸感官的愉悦程度。

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听音乐的第二个层次,也就是表达层次。不过,这可是个难题:要用语言来解释某一音乐作品表达的含义,准确无误,还要让每个人都满意,只有老天爷才知道这有多困难。但是,我们谁都不能否认音乐具有“表达”的力量,每个音符背后都有某种意义,作品总有想要言说的内容。这就是下面简单的问答:

“音乐有意义吗?”

“当然有。”

“你能用语言把这个意义说清楚吗?”

“不能。”

人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不会满意,他们总希望音乐有一个具体的意义:如果音乐能让听者的联想越熟悉、越明确,比如,一列火车、一场暴风雨、一个曼妙的舞姿……对他们来说,这样的音乐就越富有表现力。一位胆怯的女士曾向我坦陈,她担心自己的音乐欣赏力有严重缺陷,原因在于她听音乐的时候没法联想起某种明确的事物。这当然是把重点搞错了。

要我说,一首乐曲无法变成简单而明确的解释或联想,它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会引发不同的感受:或安详宁静或朝气蓬勃;或懊悔不迭或心满意足;或暴怒或喜悦……它可以用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来表达人类最微妙的情绪和感受,甚至传递任何语言都无法言说的意义。假定你很幸运,能用很多词汇来确切地描述你“听懂”的某一音乐,而且你很得意于自己的描述。但这并不能保证别人会满意,别人也不需要满意。重要的是,每个人对同一首乐曲的理解会不同。就连经典作品,每次重新听的时候,你的感受很可能也会不同。

我的意思是说,音乐的确可以表达某种意义,但欣赏音乐不是喋喋不休的解释。听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触动,能体验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是最重要的。

听音乐,能够               。这就到了第三个层次,纯音乐的层次。的确,除了令人愉快的乐音和所能表达的意义之外,音乐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中。一般来说,普通听众不太能达到这个层次,当然,专业音乐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区别也在于此.但他们的误区在于,经常全神贯注地陷入琶音“和断奏”,以至于忽略了乐曲更为深刻的层面。我觉得,提高对乐曲的理解比克服纯音乐层次的坏习惯更为重要。不过,如果人们能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能跟上作曲家的思想脉络,能听出旋律、节奏等要素,就会在纯音乐的层次上慢慢听出门道,这对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是没有任何坏处的。

最后,我再重中一遍,为了便于分析,才把欣赏音乐分成三个层次。实际上,人们不会只在某个单一层面上听音乐,而是各个层面相互联接、相互融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想的听众在同一时刻既能进入音乐也能超脱音乐,既能欣赏音乐也能品评音乐。只有当你更自觉、更有意识地去听,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欣赏音乐。

可是,读再多这样的文字也无法代替音乐本身带给你的体验。欣赏音乐最重要的是多听,要广泛涉猎,对经典作品反复听,听莫扎特,听巴赫,听贝多芬,听斯特拉文斯基等等。我想,不仅音乐,每一种艺术的欣赏都应如此吧。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琶音:一种专门的音乐技巧。②断奏:钢琴的基本弹奏法之一。③莫扎特、巴赫、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都是著名的音乐家。

(1)、下列对标题的回答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听音乐不能只沉溺在音乐带来感官愉悦这个层次。 B、听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要能产生明确而熟悉的联想。 C、听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触动是最重要的。 D、懂得一些音乐的专业知识对深入理解音乐有好处。
(2)、下列选项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来欣赏音乐 B、有意识克服从琶音、断奏听音乐的误区 C、听懂音乐曲式的原理和作家的思想脉络 D、知道旋律、节奏等要素不一样的表现力
(3)、文章末段谈到“每一种艺术的欣赏都应如此”。请根据此段内容,就“如何欣赏艺术”这个话题,用下面句式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欣赏艺术,最重要的是……,而不是……。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就要……

举一反三
班级准备开展以“人是否要活得纯粹”为辩题的辩论赛,邀请你参加。

【材料一】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活得太完美。人生不可活得太完美,也不可活得太纯粹。人不要把自己活得太干净,要学会让自己的人生容纳一些东西,容纳一些自己看上去,不那么完美不那么幸福的东西。因为太过于追求完美,不论现实的生活有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最后都会产生物极必反的灾祸。

有智慧的人,不会把自己活的太“纯粹”。在《道德经》“以道佐主”之中,阐述的就是让我们学会用道的温和来应对自己人生的道理,用不偏不倚的适度状态,一切顺应自然,才是一个好的结果。《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事物达到强盛的极点时,就会走向衰亡,就不会叫做道,不道就会造成败亡。“道”就是遵循自然,一切适度。

(节选自百度文库《人不要活得太纯粹》)

【材料二】

真正将艺术纯粹性鲜明表达出来的是明清以后的艺术家,并且这种表达有着越来越明显的主观意识。这个观点的中心旨意皆在于表现自我情感的关键性功能,还有其在文艺创作中的指导性作用。以徐文长为例,牡丹本来代表着富贵,然而,徐文长却喜用泼墨之法,为什么如此?他曾经讲过:“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贵,若风马牛弗相似也。”这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是对艺术纯粹性的主观发挥。而邵梅臣则同样将艺术自我表现的纯粹性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他说,稀奇古怪是我的做法,虽然可能被外界认为并不值钱,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万钱不卖的。上述种种观点均可以说明,自我意识在绘画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是传统情感与传统理论在新时期的重新审视与解构,是肯定人欲与回归人性的必然选择。

(节选自黄胜《论艺术的纯粹性》有删改)

【材料三】

当面对选择和判断的时候,一个人要有理性,这种理性不为外界的知识、欲望、社会要求等等因素制约和强迫,而是出于生命的原初和固有,独立于一切经验,可以被称为“纯粹理性”。在“纯粹理性”引导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体现出人的最大自由。陶渊明不能跟那些强权人物合作,因此他既坚持了一般的社会正义立场,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了个人的“理性”,即任性而为,由着性子来了。这个“天性”来得更自然也更合理。一个人追求生命的宽容、放达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幸福,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这是一种被解放了的幸福感,陶渊明诗里表达这种情绪的诗句是非常多的:“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归鸟》)“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连雨独饮》)“任真”二字说得多么透彻。

陶渊明身上有两个方面非常突出,一是入世的忧心,二是出世的愿望。这二者是矛盾的,不能够协调的。入世不用说了,他在诗中多次表达了不为世用、不能一展抱负的痛苦;他出世的愿望也是明显的,他由衷地追求和喜欢恬淡的生活。这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但其中的一个却更为本真,那就是从人的世界回到自然的世界。

(选自张炜《纯粹理性》有删改)

【材料四】

孙均一出场,职务是亲兵营副统领,能做主的就是管理手下的小兵。再说满江红这个局,孙均其实一开始没打算入,可能对他这种刀口舔过血的人来说,好好活着往上爬,就是第一要务。空有一身武艺却只能在一个院子里使出来的孙均,真的甘心做秦桧的“走狗”吗?我不这么认为,而他的转变也有很多维度。

首先,长姐如母,姐姐对孙均甘于现状的态度表达了激烈的不满,把他赶出家门,这样他有了雪夜的一次深思。其次,精忠报国,不仅是张大背后的四个字,我想他这么快发现,一定是因为他见过太多岳家军,他们的不畏强权与坚毅,再一次助推孙均思想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自我觉醒。外界的因素可能是诱因,可能是助力,但最根本的,还是孙均自我觉醒的念头,这个念头不是一个时辰的任务带来的,而是他说的“时时刻刻想,也时时刻刻不想”,不难理解时刻想,想自己存在于世给刽子手们当走狗的意义,想岳元帅忠君爱国却被莫须有罪名构陷的无奈,想抛开水深火热环境里的勾心斗角当个普通人。

忍?忍不下去了啊!表面上是张大等人切断了他的退路,是他手下要被拿去祭旗,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孙均心里的小火山爆发了。

将军意气,挥斥方遒,从来不是孙均的底色,孙均的底色是千千万万个看似麻木的国人的觉醒与抗争。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还保留着心底那颗微弱的火种,只待一个契机,便可星星燎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