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阜阳市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感悟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

       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1)、根据文意,第2段划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词语是(   )
A、认真 B、坦然 C、乐意
(2)、开头引用墨子严厉批评耕柱子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3)、第2段划线的三个句子,它们的句序能调换吗?请说明理由。
(4)、从这篇短文中你明白了什么?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大母鸡

       我酷爱养鸡,家里养了六只母鸡,其中一只大母鸡又大又肥,全身披着黄羽毛,头上有一顶红色的小冠子,真神气。

       大母鸡吃刁横又霸道。有一次,我拿了一把米来喂它们,大母鸡首先在我面前咕咕地叫,好像在对我说:“小主人,快来喂我吧!真把我饿死了。”我对它说:“就你(tān niàn)吃!”我把米放进食槽里,大母鸡就张开它的大翅膀扑向食槽,还专门找大颗的米吃,其他的母鸡吃得咕咕直叫,只好吃它刨出来的碎米,有一只黄母鸡不服气,就悄悄地来到食槽,和大母鸡抢着吃,刚抢一口,头部就被大母鸡狠狠地啄了一下,吓得那只黄母鸡赶紧躲到一边去了。其他母鸡再也不敢抢食槽里的食了,只得乖乖地吃大母鸡刨出来的碎米。

       大母鸡还喜欢打(dǔn dùn)。它打盹时还很讲究,先用(zhuǎ zhǎo)子“刷、刷”地在地上(bā pá)个坑,然后就蹲下来眯上眼睛,把头插进它那大(chì cì)膀下一动也不动,你走过去,它也不怕,还是打自己的盹。

       我们全家人都喜欢这只大母鸡,因为它每天下一个蛋,比其他鸡下得多。它下蛋时先吃得饱饱的,然后就安安稳稳地卧在窝里,忽然它浑身哆嗦起来,顿时它的羽毛竖了起来,样子忐忑不安,不一会儿,它就站起来。我走近一看,鸡窝里已经有一个蛋了,一拿起来,热乎乎的,我把蛋取走后,赶紧抓一把米喂它。大母鸡一边吃一边“咯咯”地叫,好象在说:“我下蛋了!我下蛋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共在人间

    那一年,到土耳其去,住在一个仿佛与世隔绝的小农村里。我们下榻的农舍,住着一对老夫妇。两张脸像是皱缩成团的黑枣子,密密地布满纵横纹路。可是,他们腰不弯、背不驼,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涯。

    正是麦子播种的时候,还是停留在原始落后的“点播”方式,老叟走在前面,用锄头在土壤里打洞;老妪跟在后头,把麦种轻轻地撒进洞里。一行行、一亩亩地种,神情专注而满足,好似在从事一件无比庄严的事情。

    傍晚,夫妻俩在厨房里烙饼。满布岁月沧桑的古老灶子,烙出了满溢麦香的饼,含蓄的米黄色,淡淡的麦味儿;大而圆、烫手。在幽幽的暮色里,两人坐在矮矮的木凳上,以枯瘦多皱但却坚实有力的手捧着饼儿,大口大口地吃,脸上笑意荡漾。

    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活着,真好。

    知足地活着,常乐。

    许多人,活着而不快乐,只因不满足于他所拥有的,一心憬憧他所未知的,“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往往坐这山,望那山、吃这碗、盼那碗;任由“欲望的树”在心田里无止无尽地长着,长了一寸,他要一尺;长了一尺,他要一丈;眼看那“树”已经高入云霄了,可是,他还是满心焦灼地嫌它“发育不良”。天天在欲望的“无底深潭”里浮浮沉沉,弹指间,短短数十寒暑已成过眼云烟;回首前尘,竟不知“快乐”一词如何诠释。

    这个下午,和这一对萍水相逢的老夫妇共食大饼,共享快乐,是记忆里的永恒。

    老夫妇教会了我,有一亩田,便诚诚恳恳地耕那一亩田;有一块饼,便快快乐乐地吃那一块饼。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共在人间,话人间、爱人间。天上究竟有多少富贵、多少安逸,不必说,更不必盼。

课外阅读。

鉴   宝

文/聂鑫森

    夕阳西下时,五十岁出头的阳欣走出了他下榻的北城宾馆。的鼻翼有力地翕动了几下,分明嗅到有饭菜的芬香自西边的一条小街飘来,心中一喜:那儿该有个好吃处!

    阳欣是个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供职于南方的一家省级博物馆。他的强项是古瓷鉴定,已有十几本专著问世。他之所以来到这北地小县,是该县博物馆邀请他来看一看历年库存的一批古瓷器,帮忙“掌掌眼”,以便向公众开放展览。

阳欣还是个美食家,不但会吃,而且会做,没事时喜欢琢磨各种菜品的制作。家中小院种着许多花草,芙蓉花、晚香玉、马齿苋、荠菜、小青竹……他随手采来便可成为菜肴的原料。比如用芙蓉花和豆腐做成“雪霁羹”,洁白的豆腐上飘着淡红的花瓣,真如雪后飞霞;小笋子出土时,拔几根洗净去皮,切成细段,下油烹炒后,再打两个鸡蛋,煎出黄中泛翠的“金镶玉”。至于各种禽畜之肉,他都有妙法烹饪。朋友称他是“儒厨”,因为他做的菜既有书卷气,也有诗的想象,调和五味,管领水火,一般的烹饪师难以比肩。

    他七弯八拐走进了这条小街,从油烟味中知道这些小饭馆多以牛羊肉为主要菜料。北地多牛羊,取之方便,但不知烹饪得怎样。他喜欢清静,便走进了街尾的一家门脸很小厅堂很小且没有一个客人的“习均羊肉馆”。刚到门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殷勤地说:“先生,里面请。”

    阳欣看了看小伙子,眉清目秀,上下也穿得干干净净,就点了点头,跟着走进厅堂,挑一张桌子,坐下来。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泡上茶,然后递上单薄的菜单。阳欣猜测,这小饭馆的名字应该是小伙子的名字,这冷清劲说明生意不好,只好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

    阳欣扫了一眼菜单,说:“我先点个焦酥羊肉,来二两酒,好吗?”习均喊声好咧”,进厨房去了。随即,厨房里的刀、砧、锅、勺也响了起来。过了一阵,一大盘焦酥羊肉端了上来,还有一把小酒壶和一只小酒盅。阳欣斟上酒,不忙着喝,先举筷夹了一块焦酥羊肉放进口中,细细品嚼。嚼着嚼着,他眉头皱起来了,然后把筷子重重一搁,叫道:“小习,你来!”

    小习慌忙跑过来,毕恭毕敬地站着。

    “这不行,焦过头了,有糊味;却又不酥,咬着粘牙,你得重炒!”

    小习和气地说:“先生,对不起,我重炒,您稍候。”焦酥羊肉再次端上来时,阳欣又尝了尝,依旧说:“难以下咽,谁教你的活?”

     “一个乡下厨师,还花了两干元拜师钱哩。先生,我再炒一次试试。”

    阳欣叹了口气,说:你是个老实厚道人,就别浪费材料了。你到街上去买几个小秋梨来。今儿我反正没事,教你几招。”

    习均飞快地去买了梨来。

    阳欣系上围腰,走进了厨房。厨房很洁净,各种菜料、配料、调料摆放得井井有条,这让他有了一种“技痒”的感觉。

    先炒焦酥羊肉。阳欣取一块肋条羊肉,去骨,烙去残存的毛后用温水浸泡一阵,再刮洗一净,升起猛火,放入锅里烹煮。煮熟后捞出来又清洗一遍,装入盆内(皮朝下),放入盐、糖、拍破的葱和姜,还有桂皮、料酒……

    阳欣接着做梨丝爆羊肉。习均记住了,切条的羊肉爆炒到快出锅时,才将洗净切好的粗梨丝放入,铁铲搅拌几番,赶快入盘,又香又脆,这条街上没有这道菜。

    习均特意寻出一瓶茅台,一老一少,坐在小厅堂里边吃边聊。

    临走时,阳欣搁下五百元钱,说:你不要推辞,先放下。庖厨虽小艺,却不可不读书明理。你先把这两道菜推出去,准火!明天傍晚我再来,再教你做两道菜。”

    四天过去了。第五天的傍晚,阳欣没有来!习均想:只知道这个人叫阳欣,住在北城宾馆,是那里的大厨师吧?明天上午一定去找找他。

北城宾馆没有叫阳欣的厨师!习均却从住房登记册上看到订房间的单位是县博物馆,便又赶快去了那里。

    年轻的馆长听了原委,哈哈大笑。

     “习均,你遇到高人了。他是文物鉴定专家,不到一个星期,把馆里的古瓷都鉴定了一遍。还会鉴人,说你是个可以造就的厨师,为人忠厚、谦和,脑瓜子也灵,所以要帮帮你。”习均愣了,然后问:“阳先生呢。”“他家里有事,匆匆回南方去了。他给你用宣纸写了个匾额,又用小楷字写了一叠菜谱,托我交给你,还嘱咐我们,如上馆子就到你那里去。制匾的钱,他也留下了。”

    习均展开一张四尺宣纸,上写六个隶字:一街香羊肉馆;落款是:湘人阳欣。

习均的手抖动起来,泪花哗哗地涌出了眼眶。

(有删节)

课外阅读。

心中的桥

    故乡的木桥,实在朴实无华。倾斜的桥身,标志着它的古老;粗大的桥墩铺满厚厚的青苔,流水冲得它们伤痕累累;圆木柱搭成的桥面,高高低低,留着很多的空隙,几根锈黑的长条钉子紧紧咬着它们。桥下的江水悠然东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唱着一曲单调古朴的歌谣,像摇响了老祖母破旧的纺车。

    第一次走到桥头,看到急急而过的江水,听到“哗哗”喧腾的水声,我就吓得闭上了眼,赖着要母亲背我过桥。母亲没有答应。她拉我上了桥,教我一步步踩着她的足迹走。我的脚特别不听使唤,哪儿有洞,偏偏往哪儿踩。就这样闭着眼,不知过了多久,费了多大周折,我才号啕大哭过了桥。母亲也累得汗水淋淋,但她终究也没背我。

    到了学龄,母亲要我足迹上学,每天都要路经这座桥。我先是绕大弯从小路走。一天,小路堵了,我只好战战兢兢走上了桥头。看见母亲正站在桥的另一头,朝我招手,我放心了,蹲在地上,等母亲来抱。可过了好久,母亲仍没有过桥,我知道——她不会来接我了。我只好慢慢向前探出一只脚。桥面的空隙像童话里的老虎的血盆大口,模板松动的地方,在我的脚下“吱吱”直响。我一边哭喊着“妈妈”,一边一点点地移动。就这样,我几乎是挪着过了桥,扑进母亲的怀抱,委屈地抽泣着。母亲搂着我,擦干我的眼泪。她的脸漾开了一丝淡淡的笑意,眼里闪烁着母亲的柔光。我静静地沐浴在爱的柔波中。

    长大了,忆及童年过桥的往事,妈妈说:“哪有母亲不疼儿女的,但生活之路是靠你自己走的。”是啊,当告别生我养我的母亲,扬起生命之帆时,我要只身一人去闯险滩、过恶浪 , 去遍尝失败的苦涩,去领略成功的欢欣……每想到这些,我就会想到母亲让我过桥的往事,我为儿时对母亲小小的怨恨而羞愧,我为母亲深沉的爱而感动。家乡的木桥,它是引我走上最初的人生之桥,我的面前一定还有更为艰险的桥 , 但家乡的木桥——那指引我蹒跚学步的桥,将给我温存的抚慰、无穷的力量。啊,架在我心中的“母亲桥”,将伴我一生,将引我走向成熟。

阅读天地。

让王爷下轿

    一次,王爷出门,坐的是八抬大轿,跟的是前后随从、卫士,开道锣,助威鼓,人喊马叫,真是威风凛凛,神气十足,没想到半路遇上了巴拉根仓。 “谁这样大胆,看着王爷还不闪在路旁跪下!”王爷气得吹胡子瞪眼,粗声粗气地喊。“报告王爷!”随从把巴拉根仓抓到轿前说,“这就是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巴拉根仓。”

    “是,我叫巴拉根仓。”巴拉根仓不慌不忙说,“小民没认出是王爷大驾。”“哈哈……,你就是巴拉根仓?”王爷说,“听说你最能用谎话骗人,是吗?” “不敢,小人是最爱说实话的人。”巴拉根仓说。“都说你最有本事,今天你能把我从轿子里骗下来吗?”王爷自以为难住了巴拉根仓,得意地大笑起来。“不敢,不敢,我怎么能把王爷赶下轿呢!如果王爷下了轿,我倒有办法马上请你上轿。”“真的吗?”“凭小人这点智慧来说,这点小事并不难办到。”

    王爷心里想:我偏不上轿看你怎么办。便答应说:“好,好。”说着从轿里跳下来。 巴拉根仓等王爷两脚一落地,笑着说:“聪明的王爷,这不是把你骗下轿了吗!”

    王爷被巴拉根仓耍得张口结舌,直瞪着那双臃肿的眼睛,一句话没说就又钻进轿子。

    “看!聪明的王爷,我不仅让你下了轿,还让你一句话没说又上了轿!”

     随从们见王爷气得嘴歪眼斜,都偷偷笑起来。

    “真是个骗子!快抬轿走!”王爷大怒说。

    轿子刚抬起来,巴拉根仓喊道:“站住!”

    王爷以为巴拉根仓又出什么鬼点子,忙叫轿子停下。巴拉根仓哈哈大笑说:“谢谢王爷按着巴拉根仓的话又把轿停了下来!”巴拉根仓说着催马赶路去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