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材料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出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在一系列努力下,截至2019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5%。
中西部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等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可谓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为了完成这项攻坚任务,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加大对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和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实施力度,2017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231.52亿元。大班一直是普通高中教育的“痛点”,近年来,各地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等措施,加快推进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从全国的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比2017年下降10.97%。普及高中教育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特别是高考综合改革提出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对普通高中学生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当前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问题,以确保各项改革能够有效衔接、协同推进。
(摘编自《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取得积极成效》,《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13日)
材料二:
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建议》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
《建议》以“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根基,重点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加快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面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摘编自《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0日)
材料三: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迈入普及化阶段。加快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使之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是当前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主体意识觉醒,通过重点布局“211”和“985”工程结构调整方案,集中优势资源创办一流大学,成为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又成为新的重大战略抉择,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产生深远影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随之带来的高等教育“阵痛”,既是不得不交的“学费”,也是改革的有效尝试。从教育层次结构来看,高等教育规模扩展速度过快,优质教育资源稀释,高校毕业生在面临高就业压力的背景下选择继续升学,研究生入学压力随之增大,整个高等教育结构呈现明显的“学历后移”趋势。从人才培养结构看,历史形成的专业教育惯性和市场要求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又一普遍问题。当前,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的重点应着眼于“跨学科”人才培养、“跨学科”科学研究、“跨学科”社会服务,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竞争的共同起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具有前瞻性的高等教育布局,破除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合理的壁垒,提升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为复杂问题解决、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智力支撑。
(摘编自《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3日)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
年份 |
省级馆 |
市级馆 |
县级馆 |
合计 |
||||
财政拨款/万元 |
购书专项经费 /万元 |
财政拨款 /万元 |
购书专项经费 /万元 |
财政拨款 /万元 |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
财政拨款 /万元 |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
|
2010年 |
1780.1 |
300.0 |
2692.0 |
641.0 |
5253.4 |
453.2 |
9725.5 |
1394.2 |
2011年 |
2004.1 |
500.0 |
3863.7 |
377.0 |
5329.4 |
575.3 |
11197.2 |
1452.3 |
2012年 |
3102.0 |
500.0 |
5646.6 |
467.0 |
7433.5 |
648.2 |
16182.1 |
1651.2 |
2013年 |
4462.9 |
700.0 |
5656.1 |
544.6 |
8628.7 |
803.9 |
18747.7 |
2048.5 |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薏阅读空间》)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