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3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省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选自2013年第1期《大科学》)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早晨,刚睁开眼睛,爹就对娘说:“小三子亲了俺。”
      ②娘狐疑地问:“你又梦见小三子啦?老头子,又说瞎话了吧?”
      ③小三子是爹娘最疼爱的小儿子。小时候,小三子经常钻到爹娘怀里,搂着爹娘的脖子,小鸡啄米似的在爹娘脸上啄。爹娘下田回来,被小三子啄几口,心里甜丝丝的,浑身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了。小三子长大后,再也没有亲过爹娘,话也少了很多,和爹娘有了大大的隔阂。但是,爹娘都没有忘记小三子的小嘴啄在脸上那种麻酥酥的感觉。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到底做过多少次,她自己都记不清。爹梦见这样的场面比娘少得多,所以每梦见一次,都稀罕得不得了。有时候,娘都梦见小三子好几次了,爹还一次没梦见呢,爹就编瞎话给娘听。娘每一次听了都直撇嘴。
      ④可这一回的情形却与以往不同。爹没好气地说:“谁做梦了?谁说瞎话了?俺是说前天进城,小三子亲俺了!”

      ⑤娘惊异地瞪大了眼睛,嚷道:“真的?你昨天回来的时候,咋不早说?快,快给俺说说,小三子咋就亲了你?”
      ⑥爹看了娘一眼,“唉,俺们那小三子啊……”
      ⑦原来,小三子大学毕业以后,没能马上找到接收单位。直到秋风吹黄了黄泥湾所有的山头,都还没有小三子就业的消息。小三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成了拧在爹娘心头的沉甸甸的疙瘩。爹卖了一千斤稻谷,背着包袱,揣着钱,进城去看小三子,陪小三子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小三子送爹回去。临出门的时候,小三子突然抱住爹的脑袋,在爹的腮帮上亲了一口。爹愣了,小三子也愣了。小三子松开爹的脑袋,愣愣地看爹。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像家乡门前潺潺的小溪。小三子流着泪,缓缓捧起爹的脸,在左脸上亲了亲,又在右脸上亲了亲。最后,小三子紧紧抱着爹,放声大哭起来。
      ⑧爹咂咂嘴,回味着:“小三子的泪滴进了俺嘴里,咸津津的。”
      ⑨娘的泪水像门前的小溪汛期来临,哗地流了出来。娘哽咽着,喃喃地念叨:“小三子,俺可怜的小三子。”
      ⑩不到半天时间,小三子亲他爹老脸的故事就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说着说着,笑歪了嘴巴,笑痛了肚皮。自古以来,都是大人和不懂事的娃娃互相亲亲,何曾见过黄泥湾哪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亲吻爹娘的?这个小三子,肯定是在城里呆久了,电影看多了,没羞没臊的。小三子的娘更好笑了,这事儿也值得她大喇叭似的到处宣扬吗?
      ⑪秋去冬来,小三子回家过年。时光飞逝,过完春节,小三子又要离家了。临走的时候,爹娘把他送到村口。乡亲们簇拥着他的爹娘,一起为他送行。人们都想瞧瞧小三子亲吻爹娘的西洋景儿。可是,小三子挥手再见了,放开脚步走了,也没有亲亲爹娘。突然,人群里响起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三子兄弟,不亲亲你爹你娘再走?”
      ⑫小三子停下了脚步,慢慢转过身来。
      ⑬爹郑重地说:“是呢,你娘等了这么多天呢。”
      ⑭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的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选自  江 岸《亲吻爹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呜呼,未来的CEO

       ①CEO,一个时髦的名词,中文意思即为首席执行官。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在治理公司结构时出现了这一新名词。首席执行官为一种高级职务名称,是在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事务的最高执行官;所以,又可称为行政总监。随即,这个名称渐渐在全世界流行。终于,也来到了中国。CEO,多么神气、多么耀眼、多么气派,而且是英语的叫法,在我们周围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公司,那就意味着最顶级的上司和最有实权的人物了。

       ②不料,这么一个周身闪耀金光的名词,成为一些人诱惑儿童家长的钓饵。

       ③儿童CEO培养学校、少儿CEO培训中心……那可真是扑面而来、应接不暇。这些学校几乎都有一个耸人听闻的口号:您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将还给您一位未来的领袖!我很想知道这样的学校也罢中心也罢,究竟会怎样塑造一个未来的领袖未来的CEO呢?课程表上有马术、高尔夫、橄榄球,还有战略研究、战术研讨、管理学、厚黑学和三十六计。我有些明白了,所谓的CEO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玩国外贵族们玩的东西、学习各种进攻与守卫的手段或谋略。这种学习,真的适合中国孩子吗?

       ④那些体育运动,对孩子来说足够安全吗?在孩子心智还没发展成熟的时候就接触那些尔虞我诈的韬略,对孩子真的好吗?其实,社会上好多类似的学校,瞄准的就是家长的钱袋。各种语数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的补习,那是第一步,张挂起“同步”的旗帜,扬言“成绩不进步退还学费”;其次,那就是种种兴趣班。不是说要素质培养么,那好,种种乐器种种美术种种体育全面开花。最新颖的,就是用未来作诱饵,让家长们的心不动也要动。

       ⑤面对儿童教育的这种乱象 , 我不由得想起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一句名言:“人各有才,才各有小大。大者安其大而无意于小,小者乐其小而无慕于大。”苏大诗人还进一步指出,应“是以各适其用而不丧其所长”。通晓而明白的话语,我觉得仿佛就是针对我们今天所言,而且还一针见血。家长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往大里去,而且是越大越好,但是这适合每一个孩子吗?

       ⑥那些胡乱开价、名称往大里起的所谓培训、教育、学校,说穿了就是迎合了一些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脆弱心理。

       ⑦中国传统教育从一开始就着手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要求有开阔的视野和处事能力。也许,这些才是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的根本。而那些花里胡哨、名目繁多的什么什么领袖、CEO教育,说到底,最后给予孩子的又有些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选自《博物》2012年第4期,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我们该怎么吃饭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老鼠为什么爱大米

    人类问老鼠:“你为什么爱大米?”老鼠说:“它能填饱肚子,还能让我变得更聪明。”

    这并非异想天开——日本名古屋明治大学的药理学家在老鼠身上进行了细致的实验。实验显示出大米至今鲜为人知的神奇功能:老鼠喜爱的大米具有许多有益的特性,特别是能提高动物的智力。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员发现,未被淘洗过的米对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着非常有益的作用。吃这种米饭的老鼠,不易受β—淀粉状朊蛋白的影响(这种蛋白能杀死脑细胞,诱发早老性痴呆症。这种疾病多发于人的老年阶段,最终会导致患者智力的完全丧失)。同时,大米可谓容易发胖的人们的福音,它富含维生素,用它做成的食品不会刺激胃液分泌。它所含的黏性淀粉能在胃里形成保护膜,让我们远离胃病。

材料二:主食不可偏废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主食在膳食中的比例应占70%。目前,我们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易引起一些慢性疼痛和多发病。甚至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食比例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

材料三:相关的调查

①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84名2—6岁营养不良小儿中,粮食摄入量只占需要量的66%,严重不足的患儿粮食摄入量只占膳食总热量的40.48%。换句话说,这些营养不良患儿中,主要原因不是膳食中少鱼、少肉,而是主食没吃够。

②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调查报告称:有24.08%—30.23%的上海市大中小学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在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中,1305名小学生和1277名中学生中,分别约有10%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早餐不吃主食,只吃牛奶、鸡蛋。中餐、晚餐粮食摄入量也不足。作为主食的饭不够,孩子血糖水平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自然高不了。孩子肚子虽然不饿,可是学习紧张,大脑却缺少能量,难免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影响到学习质量。

    ③目前在少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吃饭过快的现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营养学家认为,一般来说,孩子吃每顿饭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进食过快不利于身心健康。吃得过快,使吃饭只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发和培养饮食乐趣的作用,也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④近二十来,我国居民中营养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人数持续上升,米、面、粗粮等主食摄入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每天平均摄入量从459克下降到366克,减少了五分之一。有专家呼吁,树立平衡膳食结构的理念在我国已迫在眉睫。

    ⑤常有孩子以零食代替主食。他们的胃里常有食物进入,总不能被排空。这样,在吃主食时,他们就会缺乏食欲,吃得很少甚至根本不吃。由于正餐进食太少,很快又会出现饥饿,他们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体消化系统正常的消化功能会被破坏,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阅读《还愿》, 回答小题。

还愿

①我是研究心理学的。老伴王伍是个业余小说家,写了一辈子,钟情于他的笔头一辈子。

②这些天,我发现老头子行为举止有些异常,翻箱倒柜,乐此不疲。

③找什么啊,这么执着?

④通常情况下,他不告诉我的事,我是不干涉的。我们俩都彼此尊重对方的自由。见他找得这么苦,我才不得不发问了。

⑤“一张旧照片。对了,你见过的。 ” “早说呗。我帮你找找看。 ”

⑥很快便找到了。这是一张老照片,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和10个娃娃的集体照。老王是其中的一个。背景有学校标志性的图案:五羊哺乳。

⑦我问他找出来干什么用? 他说,我想联系上他们。

⑧我算服你了,情种! 这是我给他起的绰号,叫了几十年了。你们都老得没门牙了,入土的入土、坐轮椅的坐轮椅……就算健健康康的,又有谁关心这几十年再无联系的同学? 况且还只是同上了小学一年级的同学。

⑨会有的。也许也有同学和我一样保存着这张照片呢?又或许,虽然不再存有这张照片了,但一见如故,知道自己是照片中的一个呢?

⑩互联网时代,这也在理,还真难说。可发到朋友圈里两天过去了,没有信息反馈。又两天过去了,还没信息反馈。

⑪我就揶揄他:别痴了,自个儿是情种,以为别人也是?

⑫可揶揄过后,我还真希望他能梦想成真。他出生在广州,可在那儿读完小学一年级后,父亲病故,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了在南京的继父。这些一年级的老娃娃,就是他的故乡寄托也是他唯一美好的童年回忆吧。我也希望万能的微信真的万能! 因为工作忙,他一直没回过故乡。

⑬老头不死心。你不觉得追这个梦很美好吗? 我就不信会落空!

⑭美好是美好,但美好会逝去。都活到这把年纪了,人情也淡薄了,他以为所有人都会像他钟情于自己的婚姻伴侣那样永远对擦肩而过的任何人保持着一片痴情。你不就在那上过一年小学吗? 真是天下第一号情种! 我嘴巴不饶人。这也是给他打打预防针,真联系不上,别太失落。

⑮到第七天,终于有信息反馈了,真是通过微信联系上的。一个老太太发来了一张和他同样的照片,并说右起第三人就是她。她叫张楚鸣,现居广州。

⑯老头回信迅速:我叫王伍,和你靠着呢,右排第四位是我,现居南京。

⑰又过了若干天,居然联系到了六个人。其中一人留存着这张照片,其他三人记得有这张照片。

⑱老头子去照相馆翻印并放大了这张照片,并一一标明名字。张楚鸣说,那位女老师还在,她叫姚瑶,还健康着哩,也住在广州。老头子一听太高兴了,对我说,姚老师顶多也就大我们十来岁吧,她还健在,一点儿也不意外。

⑲这些小学一年级的同学小伙伴们决定,金秋十月在就广州相会。我陪着“情种”飞去广州。出机场的时候发现一张举过头顶的小纸牌,上而写着“迎接王伍同学”。没想到的是在广州的张楚鸣等三位同学和姚老师居然都来了。那一刻,我和王伍对视了一下,虽未说话,但我能感到他心里的百感交集。

⑳聚会的人不多,也就五六个人,但凑在一起七嘴八舌,都成了话痨。从儿时嘴上无毛到如今满头白发,大家慨叹着、珍惜着。老头子几十年没讲过粤语,但慢慢说起来,仍很地道,老师和同学们都称赞他。

㉑那张十一人的合影又被提起,原来他们都是排在班级前十名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姚老师对学生可好了,自掏腰包让大家留影。姚老师说,得感谢艳芳照相馆,照相技术全国一流,不然也不可能保存得这么好,惹得大家这么喜爱。张楚鸣又说,孙中山和宋庆龄在广州时都到艳芳照过相呢。

㉒参观母校当然是聚会的重头戏。姚老师带我们去了校史馆,这张照片被珍藏着,全班同学的升学照也被珍藏着,王伍痴痴地看不够。他的名字,档案册里赫然在列。姚老师说,王伍,你补充下个人档案吧。虽然只是小学,却更令人难忘。

㉓补充一下你日后的升学、步入社会的事业轨迹。王伍调皮地说,这敢情好,小学是最宝贵的时光,小百姓也能入青史,嘿嘿。

㉔他写好后递给我看:写了在南京大学读完大学又读研; 写了步入社会当上公务员,够简约的,一笔带过; 然后写了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发表出版的主要篇目我看完,对他会心一笑。

㉕哇,还是个大作家呢! 同学和姚老师都祝福他。大作家不算,就是个爱好。在他心里,只是想念他的同学、老师和故乡。他憨憨笑着。其实,他的公务员是从科长做起,到厅长,又到了副市长,直到退休。他没写。我发现,这次还愿的故事,也属心理学范畴,蛮有价值的。遂补记之。

注:揶揄:调侃、戏弄的意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