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

(4)、第③段中的脚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丹诏名胜九侯山

①被誉为“南闽第一峰”的九侯山位于诏安县金星乡,总面积226平方公里,中心景区25平方公里,主峰西山岩海拔1120米。据《漳州图经》记载,“大禹后裔,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峰,尊若王侯,故名九侯山”。  

②九侯山以“峰峻、水秀、树奇”闻名,景观瑰丽,置身其间,如临仙境。

③九侯之峰,雄伟险峻。九侯山云雾迷蒙,群峰如苍龙穿行于云海,峰顶有数十块巨石,叠簇而立,这些巨石姿态万千,情态各异。有的峭然独立,如金鸡护蛋;有的端庄安详,似金蟾蛰伏;有的憨态可掬,犹老牛卧眠;有的二石对立,像“大圣拜观音”;有的二石偎依,若“八戒娶妻”……

④九侯之水,秀美神奇。九侯山主溪流全长近20公里,最具特色的是松涧泉飞瀑。每逢夏季,一泓清泉从天柱峰飞流直下,与鲤鱼巨石撞击后形成三叠飞瀑,远看如一尾巨鲤冲波击浪逆流而上。相传开漳圣王陈元光平定“靖安之乱”后,带领将士来到这里,见泉水清澈,就取剑在石头上用泉水磨砺,顿时剑光逼眼,以剑劈石,石头裂成两半,后人在石壁上刻下“试剑”二字作为纪念。若将泉水置于瓶中,水终年不沉淀、不生苔,清冽甘美。

⑤九侯之树,荣茂奇丽。山上原始森林密布,落叶覆盖,厚达一尺。“阴阳树”则是九侯山的标志景观。所谓“阴阳树”,乃为两棵高山榕。其中一棵的树根生长在一块状若花瓶的巨石下,树干紧贴着石壁,树冠茂密,宛如开在瓶中的花朵,距花瓶石约2米处生长着另一棵高山榕。不可思议的是,这两棵树在同样的土壤环境中却是此消彼长,一枯一荣,互为阴阳。

⑥“鸣鸟穿岩唱孟秋,浮云绕树画中游。洗心圣地添新景,试剑清泉依旧留。”九侯山虽然不如武夷山闻名遐迩,但是其秀丽的风光,神奇的传说仍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驻足品赏,使它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⑦南宋理学家朱熹任漳州知县期间,曾察访九侯山,见九侯山钟灵毓秀,立刻用茅草临时扎成一支大笔,当场书写“西斋”二字,如今这块牌匾依然悬挂于千年古刹九侯思禅房的竹门楣之上。明代大儒黄道周题写的 “洗心之藏”的匾额也悬挂于寺中正殿。福胜岩左侧石壁上刻着清代贡生吴泰来题的“谷神玄牝”,这四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九侯山并不大,却有佛、道、儒三家在此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真正体现了有容乃大的哲学思想。

⑧九侯山上还散落着众多的摩崖石刻。元朝高僧无碍手书的“九侯名山”、明朝云南参政罗汝芳镌刻的“天开”、清朝举人林天翔题跋的“万山第一”等30多处珍贵的摩崖石刻,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⑨九侯山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山上的每一棵奇树,每一块异石,无不诉说着神奇的故事……来吧,让你我走进翰墨飘香的丹诏大地,拥抱这梦幻如诗的九侯山水!

    (选自《闽南风》2015年第1期,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

    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②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

    ③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

    ④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堕,以显其刚猛。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

    ⑤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内敛,低调,温和,谦逊。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4月14日,作者:马德,有删改)

阅读下文,的哈问题

雪花是冬天凝固的泪滴

积雪草

    ①雪的世界,凉,冷,脆,寒,但却难以抵挡心中的喜欢。

    ②喜欢下雪天。

    ③薄暮时分,天空低低地垂下来,仿佛触手可及,有黧黑的云自北边翻滚而来,渐渐压至头顶,天空变得暗淡和压抑,让我有了想大口喘气的欲望,仿佛一条失水的鱼。

    ④我站在窗边,看着远处的山、楼房、学校,还有街边光溜溜的没有一片叶子的树,和街道上慢慢蠕动的汽车和人流,仿佛一切都静止不动,像明信片上的风景一样,关则美矣,但,却毫无生命力可言,晦暗,呆滞。

    ⑤其实静止只是相对而言,那只是站在高处向下看时的一种错觉,这个时节,这样的天气,人们一定是步履匆忙地往家里赶,往有温暖和光亮的地方赶。唐朝诗人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⑥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意境,适合三两知己,围炉而坐,畅谈慢饮。暂且抛下烦恼和压力,抛却欲望和功利,像雪一样纯净而美好,像雪一样执着而诗意。

    ⑦我站在窗边,思量着给哪位好友打电话,邀约一起喝酒或饮茶。忽然看见一片小雪花轻轻地飘过来,像一位略带羞涩的少女,轻轻的,低眉,含首,潋滟。我心中柔软的动了一下,有了想伸手接住的冲动。

    ⑧那片雪花晶莹、剔透,轻柔绵软。透明的晶体,在微微的气流中,毫无支撑地失去了方向感,它像精灵一样随风起舞,上下翻飞,像一个舞姿曼妙的舞者,把美丽动人的舞姿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天空,直至精疲力竭,最后才慢慢旋转到窗前,缓缓飘落,仿佛终是带着不舍和留恋……

    ⑨随后,很多的雪花,仿佛听到了信息和号令一样,纷纷赶来,优雅而柔软的舞姿在风中摇曳;天空中渐渐弥漫成棉絮一样,纷纷扬扬,没有一刻的工夫,远处的山,楼房,树木,街道,变成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仿佛童话里的白雪世界。虽是天将向晚,我的眼前却是明亮一片。

    ⑩我终于还是忍不住,起身去了露台,伸出手,接住一片皎洁的雪花、这精灵一样的舞者,在我温暖的掌里,片刻的工夫,汪成一滴水,它悄无声息的融化在我的掌心里,像一滴泪。

    ⑪我想起一句谚语:瑞雪兆丰年。雪花落入泥土,用它多情的眼泪,润泽广袤无边的大地,无私无悔地付出自己的全部,直到全部融入泥土,和大地融为一体。我暗想,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景!因为这雪,我仿佛看到了期待的画面。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10期)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风 筝

王安忆

    ①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②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在她眼里,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③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

    ④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1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1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1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只能跳脚了。

    ⑤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⑥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学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我闲来无事,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⑦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⑧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

    ⑨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每周上3次英语课。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做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写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

    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我要听到你的声音

 ㅤㅤ   ①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住院做手术,耽误过一段学习时间。再回学校时,语文、数学这些科目还能通过自学跟上进度,唯独音乐课,完全没法自学。因为不识谱,本来也不擅长唱歌,音乐课上大家一起唱之前学的歌,我只能跟着其他同学对口型。

    ㅤㅤ②我们的音乐老师,是刚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对那个年代的一所普通小学来说,她是光芒耀眼的大明星。音乐课上,老师坐在钢琴前,黑白琴键随着她手指的跳动,流出好听的声音。同学们也跟着节奏摇头晃脑,此起彼伏地唱着歌曲,虽不整齐,但听得真切。我低着头跟着大伙儿张嘴,却发不出声音。老师时不时地抬头微笑着,目光扫过全班同学。她一眼就看出我在对口型。课间的时候,她把我叫到身边,弯了腰问我:“怎么不跟着大家一起唱?”

    ㅤㅤ③我低头攥着衣角,我想应该解释一下住院之类的情况,但脱口而出的是:“我不会唱歌。”

ㅤㅤ    ④音乐老师睁大眼睛问:“不会唱歌?”

    ㅤㅤ⑤然后她反应过来:“哦,你的意思是书上的这些歌不会唱。”她翻了翻手边的音乐课本,很随意地把它丢到一边,转过头来说:“没关系,那就唱你会的歌。”

ㅤㅤ    ⑥我呆立在那里。

ㅤㅤ    ⑦老师顿了顿,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

    ㅤㅤ⑧接下来的一节音乐课,她没有继续按课本教,也没有弹奏课本上的歌曲,而是让大家自由发挥,想起什么就唱什么;唱一首欢快的歌,一首春天的歌,一首跟朋友有关的歌……她弹着琴给我们伴奏。有的小朋友唱得根本没调子,她也伴奏得很开心。我不记得那节课上自己唱了什么,大概是一首儿歌吧,她一边敲着琴键,一边冲我微微点头。

    ㅤㅤ⑨这是二十多年前一件很小的事情。

    ㅤㅤ⑩别误会,我并没有因这件事点燃对音乐的热情。但它对一个小孩子的成长来说,仍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刻:一个公认的很厉害的老师,用满不在乎的姿态丢下课本,却以认真的神情说:“我要听到你的声音。”

    ㅤㅤ⑪即使一个小学生很难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这件事的意义,但当时的我也确实从中得到了一些信息,这是成长中不容我忽视的信息:唱歌是你想有就可以有的权利。

    ㅤㅤ⑫我以为我发不出声音,其实可以。这个声音好不好听,是另一回事,而重点在于那是我的声音,没有人能取代“我”。

    ㅤㅤ⑬在那之前,我完全不记得听过自己的声音;或者听到了,也觉得不好听,不用听。不仅是我,我身边的孩子都一样,大家都是局外人,在想象出来的条条框框里,设置着自己的生活半径。家里有一些儿歌磁带,封面上都是粉妆玉琢的重置,好像只有他们的声音才是好听的,回荡在千家万户的录音机里。那些孩子大概在北京,或在上海,和我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他们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ㅤㅤ    ⑭不仅是条件的问题,甚至不是视野的问题,小朋友们都能通过电视和杂志接触到花花绿绿的世界,但在心里,有没有想过那个世界跟自己有关?

    ㅤㅤ⑮那一次,我知道,我的声音很重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