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百家争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材料二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材料二:孔子广收徒门,兴办私学,有独到的教育思想。他的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他有针对性地教育冉求,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做敢为.但不够稳重。他怕仲由冒失,就叮嘱仲由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 孟子 墨子 庄子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