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心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1)、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段,请分别概括出来。

(2)、联系前后文,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3)、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

A、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闯入者》:比闯入人心更难的是闯入电影院

【五一影事】4月30日,《何以笙箫默》《赤道》《闯入者》和《念念》四部电影上映。五一黄金档,前两部商业片和后两部文艺片所受际遇大相径庭。特别是《闯入者》,这部带着对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再一次思考的片子,虽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亚太影展、开罗电影节、多伦多电影、釜山电影节等一系列佳评,被众多影评人评价为“王小帅至今最好的一部电影”,豆瓣评分7.8.但在五一黄金档却遇上了排片的尴尬。这在业内外引发了影片之外的另一种反思。

【院线数据】下面是万达院线2015年5月3日的排片数据图,五一黄金档排片情况可见一斑。

【八方声音】别忘记院线那么贵的租金、那么高的运营费,是依靠什么电影撑起来的。我们在类似五一这样的黄金档的排片,一定是采取最保险的方式,话题性的商业片一定是给到最多的排片。不过像《何以笙箫默》这样的粉丝类型电影,很多年轻观众属于冲动型消费,过完节热乎劲儿也就过去了。我们在节后会给与《闯入者》《念念》这样的影片更多的排片。——院线经理

电影是文化商品,每一部都需要经过专门的审核,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电影除了给观众带来轻松快乐外,还应该给观众带来其他的东西,比如严肃的思考。带来快乐的责任主要由商业片承担,而带来严肃思考的责任则主要落在《闯入者》这些文艺片肩上。当然,商业片和文艺片在内容上的分野有时候并不是那么清晰,商业片也可以有很严肃的东西,文艺片同样可以有商业上的考量,只是说它们的侧重点及根本定位不一样。——中国新闻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院线保证每一部电影的每天最低排片量当然非常过分,也不利于电影市场的优胜劣汰,但院线或许可以保证:在观众还没有和新片见面的情况下,保证新片上映首日的最低排片量,让所有电影至少有个亮相的机会,让观众至少有个选择的机会。——网友 毛毛

如果院线认为即使首日的最低量排片的市场风险也不想承担,那么政府文化部门或许可以考虑,对首日上座情况不佳的新片予以相应的补贴,保证这些电影在最低排片情况下,在经济上达到平均上座率的水平,以弥补市场主体——院线的损失。——共识网

【号脉问诊】把脉艺术电影:《闯入者》为何闯不出好票房?

《闯入者》在国内上映不敌与之同天上映的《何以笙箫默》,其“票房缘”真的可遇不可求?我们不妨一起来为电影把把脉。

病症一:王小帅导演并非第一次遭遇这种尴尬局面,从2005年的《青红》、2008年的《左右》到2011年的《我11》,无一不是口碑上佳票房难看。王导演在创作中融入个人回忆和人生态度,以唤起部分市场观众的共鸣和感触是很讨巧的艺术创作手法,但有些回忆和经历是必须对应到特殊的人群身上才引得出感触来。比如《青红》、《我11》、《闯入者》三部曲,都提及贵州“老三线”场景和文革相关故事,这些描写对生活过那个年代的观众来说必定会有别样感受,但这群受众基本集中在50-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并非当下电影院的撒钱主力军。新生代观众对那个年代的生活知之不多,在初步接触这部电影信息时,很难被这种故事设定和预告片勾引出观看的欲望。

病症二:在营销宣传上,《闯入者》较王导之前的作品要好上很多。如邀请李志和尚雯婕演唱宣传主题曲试图借歌推广,与滴滴打车合作送打车券,让主演吕中上《非常静距离》等。不过其宣传传递的很大比例是围绕《闯入者》的“世界电影之旅”,不断引用各方影评,多次转发王小帅关于独立电影和艺术片争取市场空间的言论,冥冥中给青年观众的印象是《闯入者》属于比较“深”(缺乏趣味性)的电影。如若要吸引“有回忆”的中老年人进影院,则或许电视、报纸和地铁公交等硬广上都应该更多费心思才是。再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影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已经司逐渐空见惯。如《何以笙箫默》,临近上映,在微信朋友圈推出黄晓明表白的肉麻小动画吸引用户互动,正是巧妙借到了精准营销的东风。

病症三:《闯入者》争取更多受众局限于与主流院线玩拉锯战。

这些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很“极速”了,但观众对艺术电影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艺术院线未成规模之前,文艺片争取更多受众也不应局限于与主流院线玩拉锯战。《推拿》在首周票房失利后,导演娄烨改用单条院线放映方案,以保证较长时间的放映档期,这种长线二轮放映也不失为一个选择。另外,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也是受众接触电影的重要渠道,如今未来互联网多屏终端的传播功效日益明显。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就传导演王晶与爱奇艺合作的六部新片将采取“院线和网络同步上映”,《卧虎藏龙2》和《无境之兽》也将在Netflix网站和院线实现同步上映。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夜深同花说相思

杨荻

       ①她叫秀花,果然手巧,擅长绣花。我有时候笑她,你的名字可真够土的,这时候她总是露出很羞涩的样子,仿佛自己犯了错遭到批评,又自我解嘲地说,土吗?都是这样的名字啊,我妹妹还叫秀莲呢。

       ②上大学那年,女生宿舍时兴拉床帘。我给她修书一封,不久,一幅床帏就绣好寄过来了,白色的细棉布,彩色的丝线缀着一朵一朵的花儿。我拉上床帘,小小的个人世界也跟着芬芳。可惜,毕业后,那块很长的白色绣花棉布,跟着日子弄丢了。

       ③我打电话问,干吗呢?她说,十字绣呢。她在绣十八个美女,原来想绣《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可惜那个图案刚刚卖完,她就买了十八个美女,说是绣完送给我搬家用。我心想《红楼梦》我是喜欢的,毕竟有典,您弄十八个没有出处的美女,我挂墙上多俗啊。于是,我委婉地说,您绣那多费事啊,少说也要两三年,再说眼睛、颈椎也受不了啊,我可不落忍,千万别绣了。她不听,还是要绣。我只好放狠话,我不太喜欢的。她讪讪地说,那我就挂自己墙上。

       ④然而,我还是劝她别绣了,她又说,闲着也没意思。搬家后,她离开了故居旧邻,陌生的环境里,她和夕阳一般孤单,我也就不好再强行阻止。高楼的西窗下,这个叫秀花的女子拿着绣针,在西晒阳光下低头做着十字绣,一针一针,绣着【A】一幅画,绣着寸寸光阴。远远看去,也是【B】一幅画。

       ⑤和她住在同城,却也不总见面,为此我常常自责。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只想回家,休息日只想放松,只觉得精力不够,不够再去腾出心打点一份感情,然而她有。

       ⑥我接到她的电话,说已经坐公交车到了单位门口,我急忙跑出去。看到她穿着齐整,站在银杏树下,在过往的人流中冲我笑,又露出那点少女般的羞涩。她的手里拎着沉重的布袋书包,都是吃的,牛肉蒸饺、炒花生、山楂酱、红烧肉、柿子、白萝卜。她从西向东,穿过多半个城市,只为给我送饭。有时候时间晚了,也会在我回家时路过的公交站点下车,于尘埃中等我。我接了沉重的布袋书包,开车绝尘而去,留她在黄昏的暗影里,继续等候开回的公交车。

       ⑦衣柜里的衣服换了一茬又一茬,压箱底的是一件紫色缎面棉坎肩,她亲手缝制的。床上的床品换了一套又一套,压床底的是一床粉色缎面的棉被,她亲手缝制的。有些东西,不可再生,而你却贪婪地想此生永远拥有,只好压在箱底。

       ⑧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有能力,就给她建造一个世界,好比秦王的阿房宫,唐王的大明宫,我要把她妥妥地雪藏起来。有时候我又想,她的整个世界,无非是我开放的平安幸福花。如此深情如此夜,我真想热热地唤一声,娘。夜深同花说相思。她叫花儿,我的娘亲,已经老去,正在更老。

(选自《2013年季度精选集<读者•原创版>春季卷》,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使的礼物

刘继荣

       ①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②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③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④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⑤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⑥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⑦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⑧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 , 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⑨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⑩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⑪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⑫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叠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⑬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⑭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⑮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⑯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 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⑰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⑱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⑲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⑳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选自《最感人的情感小小说﹣﹣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间草木·槐花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返。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风吹走的夏天

秦俑

    ①那是我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夏天。

    ②那天是高考分数线出来的日子,我没有跟家里人说实话。我说还得要几天时间呢,他们对我的话深信不疑。我的父母一大早就得去地里干农活。父亲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密,他常跟我们兄弟俩说,秋天的收成怎样,就要看这一季的努力了。哥哥大我四岁多,上完初中就跟人去东莞打工,今年春节回来,承包了村里的制砖厂,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回家吃。

    ③吃过午饭,我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去了村子三里地外的一个食品批发部。在那里,有离我们村最近的一部公用电话。但回来的时候,我的腿里一定是灌满了铅,要不我怎么会觉得回家的路这么长?

    ④离最低录取线差了两分。我不知道该怎样将这个消息告诉我的家人,怎样面对他们脸上的失望。我在村子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最后坐到了村口的桥墩上。

    ⑤也不知坐了多久,四周响起此起彼伏的蛙声。我一步一步地往回走,走到家门口,走进卧室。我一晚上都没有说话,也没有出去吃饭。母亲进来看过我几回,她不停地摸我的额头,怀疑我是不是生病了。哥哥给了我一个饼,问我是不是出成绩了,我背着脸说,还没呢,还得有几天。

    ⑥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或者说,我压根儿一晚都没有入睡。我跟父亲说,我想去哥的制砖厂做工。父亲头也不抬地说,你能做什么?我对父亲的轻蔑感到非常不满,干什么都行,就是搬砖块我也愿意!就这样,我去了我哥的制砖厂做工。哥哥告诉我,砖块刚烧出来时很脆的,需要从窑里搬到窑外,经过日晒雨淋,消掉一身的火气,才能砌成一面墙。我具体的工作,是将窑里烧好的砖一块一块搬下来,垒到担子上。窑里很闷,砖面很糙,不大一会儿,我全身就湿透了,手心也磨出了三四个血泡。哥哥心疼地将他的手套摘下来给我,可依然不管事,锋利的砖棱儿还是不小心划破我的手套,又划破我的手指。我没有吭声,身体上的疼痛可以让我暂时麻木,忘却分数的烦恼。只有等晚上躺在床上,我才像一条搁浅在岸上的鱼,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⑦那一年我17岁,1.74米的个头,瘦得跟豆芽菜似的。一个多月又苦又累的工作,并没有让我变得更瘦,相反我感觉自己一天一天愈加强壮,就像地里疯长的玉米苗一样。半夜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身体里有“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我的力气在增长。我一直没有勇气说出高考结果,很奇怪,他们也没有再问我。有好几次,在跟父亲和哥哥说话时,我试图往这个话题上引,结果他们都将话岔开了。我也没有看到他们脸上的失望,也许他们早就猜到了结果吧,也许他们从来都没有对我抱希望。我的话变得越来越少,也不怎么爱出门去疯了。邻居见到我,说我变黑了,长大了,像个男子汉了。我偷偷对着镜子看过自己,看上去有点陌生,嘴唇上都长出了一溜儿浅浅的胡茬。

    ⑧下过一场雨,天气开始转凉。是9月初的一天,父亲一大早叫醒我。起来吧,今天该去上学了。母亲已经准备好了被铺,上面还散发着前几天晒进去的太阳味儿。哥哥将学费交到我手里,说是给我这一个多月的工资。父亲照例背着铺盖,送我到村口的桥头。父亲说,天气凉了,你在学校要注意身体。我接过背包,走在了通往复读的路上。一阵风吹过,我积蓄一个夏天的泪水终于忍不住飞落下来。

    ⑨村庄渐渐地远了。这个夏天,也渐渐地在我身后远去了。

文学作品阅读

夏日的葵花

安宁

①盛夏,当庭院里一小片向日葵园,终于有了第一朵花的时候,小鸡们也已经羽翼丰满,它们不再聚精会神于啄食或者踩踏小小的向日葵嫩芽,而是喜欢用爪子在泥土里到处抓挠,寻找肥硕的虫子吃。有时候它们也会飞到墙头上去,欣赏着露出金黄色花瓣的向日葵,好像这一片即将绚烂的地盘,是独属于它们的。

②我也开始像一只鸡或者麻雀那样,蹲踞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在清晨或者黄昏,观察向日葵如何迎着朝阳绽开笑颜,并追寻着阳光的足迹,转动自己的花朵,直至夕阳落下,它们也一低头,坠入了梦乡。

③村里人并没有种植向日葵的习惯,不过是像西瓜地里点缀一些甜瓜一样,女人们突发奇想,在玉米地的中间,种上几十棵。于是开花时节,那有灿烂笑脸的向日葵,在田野里便格外地引人注目。每个路过的女人都会停下来,怀着心思看上一会儿。如果碰上主人在,就会隔着玉米地喊:你家种的葵花看着真喜人。主人的回话,都是要分亲疏远近的。如果是本家,就会大方回过去:等熟的时候,给你送几个过去。地头上的女人再看那风里葵花的笑脸,便觉得愈发诱人。

④从我们家的向日葵园初具规模的那天起,就不断有女人们来造访。她们以各式的名义过来:有时是借点针头线脑的东西有时来看一眼我们家的猪啊,鸡啊,是否长了斤两,卖给谁家更能挣钱有时问问去镇上买化肥了没,化肥又涨价了没;有时又说要跟着母亲学纳花样鞋底。母亲床头的大箱子里有一本厚厚的书,书当然不是用来读的,而是夹各式各样的剪纸,剪纸其实是一些花样,纳鞋底的时候,先画在上面,再用各色花线将图案纳出来。女人们一边翻着母亲的花样本,一边啧啧地赞叹,说:“瞧这喜鹊剪得,简直是神了!还有这牡丹,多喜庆!”

⑤母亲于是变得忙碌起来,既要给向日葵浇水、施肥、捉虫子,还要侍弄左边的菜园子。菜园子里有蜜蜂、蝴蝶飞舞,嗡嗡地响个不停,好像要驱赶前来拍马屁的女人们。母亲一边听着院子里女人们的絮叨和废话,一边在菜园子里锄草。青椒和茄子有些已经结了果,鲜嫩嫩地藏在枝叶之间,母亲多个心眼儿,偏偏不摘,因为摘下来,还要虚让一番,万一哪个女人不客气,全都拿了去,岂不是亏了?于是女人看着忙碌的母亲,向右瞅一眼蓬勃向上的葵花,向左扫一下硕果累累的菜园,讪讪地一笑,说:“丽她娘,你先忙着,我走了,改天再来。”母亲擦擦汗,终于忍不住客气一句:“有空来啊,等葵花熟了,我送点过去给你们家孩子尝尝。”那女人果然兴奋起来,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喜气洋洋地走了。

⑥因为这一片向日葵,我们家安静的院子有了些热闹。晚上母亲坐在马扎上,将向日葵数了又数,确定好了会收获多少向日葵花盘,便跟父亲絮叨要送谁家。父亲不喜欢听这些婆婆妈妈的事,而且他也不理解这点蝇头小利有什么好算计的,让母亲那么费心思。即便是全留着自己家吃,谁又能说什么。不过乡下男人女人们的距离,永远都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就像这一片向日葵,母亲看到的是成熟后乡下人事的复杂;而父亲,却根本不关心谁会吃到这些葵花籽,他完全不参与这片不成气候的向日葵的收成小事。

⑦在秋天尚未到达之前,女人的心思,就像这夏日的向日葵,沉甸甸的,快要压弯腰了。

(选自《文艺报》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