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
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
材料三: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晁错(西汉)《论贵粟疏》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 材料三: 材料四:(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地主、官僚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这就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伦理道德。——《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1)材料一反映了汉代农民的艰辛生活,那时的“春耕”是应用何种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引发了怎样的社会变革? (2)材料二反映了南朝江南经济什么现象?指出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北宋都城怎样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极大的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试举一例加一说明。
读图学史。
──(唐)房玄龄等《晋书。食货志》
推论:西晋后期大量中原人口纷纷前往南方,加重了当地人民负担,不利于南方的开发。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