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济南历下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曾散

①长江浩荡,暮霭沉沉。夜色一点一点漫了过来,笼罩在武汉上空。

②月亮仿佛也戴上了口罩,只露出小半张脸,注视着这里的街市。四处霓虹闪烁,却鲜有人语——入夜的武汉,本是一座人声鼎沸、红透天际的不夜城啊。

③郑能量长得高瘦,戴副眼镜。这个“90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斯文,但也显得老成持重,让人放心。我边采访他,边跟着他做志愿者。

④现在是晚上7点多了,爱心人士赞助的一百五十份盒,刚刚装上车,郑能量的电话铃声就响起了。“您好!请问是郑大哥吗?”是个怯怯的女孩声音。“是的。我是郑能量,请问您有什么需要?”这是他接电话的标准答复,有求必应,铿锵有力。“听说您那里有饭提供是吧?能否送一点给我?谢谢您!”“没问题,我的手机号就是微信号,你加我微信发送定位,马上给你送过来。”

⑤一口气开到约定地点,见面聊了才知道,打电话的小张是名大学生,放了寒假,告别父母来武汉陪外婆过年。小张告诉我,她外婆平时都是一个人独居,这次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正在住院治疗。

⑥“那你就是密切接触者,你的身体怎么样?”我一边从车上给她拿盒饭一边问。“我被隔离观察了十四天,没有症状就回家了,可回到外婆的房子里就犯了难,我在武汉没有熟人,家里吃的都耗尽了,我又不熟悉环境,不敢随便出门。刚刚在网上看到郑能量发布的信息,就马上打电话求助了。”小张很有礼貌,语气也很平静,但我听出了她的无奈。

⑦郑能量说:“一定保护好自己,以后有什么困难就给我打电话,我会帮你想办法的,我电话二十四小时在线。”小张连声道谢,我们看着她单薄的身影消失在楼道的转角。

⑧郑能量的手机还在不断响起。晚上8点多,还有很多人没吃饭,有些是跟郑能量一样的志愿者,一直忙着没空吃饭,有些像小张这样的,家里面没有存粮了。

⑨送完盒饭,又要赶往南京路上的武汉市中心医院,送一批爱心物资。还有下午刚接收的四千箱羊奶,河南商会爱心企业捐助的,近期都要送达各个医院和社区。郑能量要计划一下接下来的物资发放工作。

⑩电话骤然响起,果然有人求助。已经是半夜12点。郑能量发车启动、导航设置一气呵成。雨后的街道格外沉默,冷凄凄,湿漉漉,空荡荡。

⑪求助者说,她九十岁的奶奶低烧,他的父亲叫李在轩,带着奶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等检查完,天已经很晚了,两个老人在医院门口等了很久,始终打不到车回家。

⑫赶到医院,果然见到两位老人。见我们来了,李在轩立即声明,小伙子请放心,我们都没有感染新冠肺炎。“没事的,大爷,我来接你们回家!”郑能量搀扶着老太太上车。看着颤颤巍巍的老人,我的内心无法平静,在这个雨夜的武汉,我看见了人类面对病魔的顽强,也感受到驱散寒冷的温暖。李在轩千恩万谢的话语洒满了他回家的路。

⑬“大爷,没事的。”郑能量说得风轻云淡。

⑭平安抵达。李在轩扶着母亲下车,临走时将几百元钱卷成卷,丢在车座椅上。郑能量________________。“小伙子,好人一生平安!”老人频频拱手作揖。或许在他心里,再多感谢的话都显得无力,只能用这种传统的礼仪表达谢意。

⑮郑能量是一位逆行者,他和那几万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白衣战士一样,从外省逆行而来,顶着风和雨,带着光和热。一个人的能量即使再大,在这场疫情面前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谁说“无衣”,大家“同袍”就能战胜困难。疫情下的武汉人民并不孤单,并不是在单打独斗,有那么多同胞与他们同在,互助互爱,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⑯夜色浓重。深夜两点,在这座英雄辈出的城市街头,我与郑能量道别,看着他的车渐行渐远。那尾灯一点一点变得模糊,最终融进整片暖黄的路灯中。

(《人民日报》(2020年03月25日,有删改)

(助读小贴士)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先秦《诗经·秦风》,意思是说,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

②郑能量:原名“郑郑”,湖南人。1月25日大年初一,他开着一辆刚买两年的小车,进入武汉做志愿者。

(1)、通读全文,梳理文章情节,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郑能量的工作

晚上七点多

A

送完盒饭

送爱心物资,计划物资的发放

半夜12点

B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

没问题,我的手机号就是微信号,你加我微信发送定位,马上给你送过来。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画线句子。

雨后的街道格外沉默,冷凄凄,湿漉漉,空荡荡。

(3)、联系上下文 , 补充第⑭段横线上的内容。(至少使用两种人物描写方法,不少于40字)
(4)、结合文章内容 , 谈一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一个人的能量即使再大,在这场疫情面前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谁说‘无衣’,大家‘同袍’就能战胜困难”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驯鹿的生存法则

陈效卫

    ①生活在冻土苔原带上的驯鹿,堪称生命的奇迹。上苍要“饿其体肤”,驯鹿就降格以求,练就了用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充饥的能力。驯鹿的两角之间可拓展到近2米,分枝繁复超过30叉,有利于大面积扫雪觅食。驯鹿进化出的鹿科动物中的最阔蹄子,可从深达1米的坚硬雪里刨出食物,也易于在深雪、密林、沼泽中长途跋涉、快速行走。

    ②每年春天伊始,驯鹿还要“劳其筋骨”,例行北上数千公里,在日夜兼程的战略转移中觅食。这一达变的本领使驯鹿不仅开发了食物的品种,如改变素食习惯而猎食旅鼠等,而且避开了温带较多的天敌。而生活在同一土地上的猛犸象只会株守家园,在气候变暖、草场植物减少后遂有饥馁之虞,距今约3700年时即绝灭。

    ③冻土苔原带上的驯鹿在“足食”的同时,也学会解决了“丰衣”问题。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驯鹿的冬毛变得浓密柔软,且中间充满空气,一如穿了双层皮袄,不仅格外保暖,而且游泳时还可增加浮力,可谓一举两得。

    ④面对自己的天敌——善于尾追的雪狼,驯鹿也练就了硬功与绝活。除了巨大而凌乱的长角可使敌人在“眼花缭乱”“手足无措”中被划伤外,驯鹿的常备武器——强壮灵活的四肢和坚硬宽大的四蹄更使敌人猝不及防。尤其是有力的后蹄腾挪奋力踢出,对体量矮小的雪狼有着巨大杀伤力和威慑力。

    ⑤联合作战是弱者制胜的法宝,驯鹿深得此法之妙。平时驯鹿都是群居,抱团御敌。每年大迁徙时,驯鹿更是数百只乃至千只合力前行,且分工有序:雌鹿领头,幼鹿居中,雄鹿殿后。一旦遭遇群狼袭扰,驯鹿在全力抵御的同时,则由匀速前进变为加速奔跑,矮小的雪狼常常望尘莫及。

    ⑥驯鹿队伍的超常战力,离不开“半边天”的自强。与其他所有鹿类不同,驯鹿中的雌性也长角。这种角虽相对短小而柔弱,但关键时可用于自保,从而极大地减轻了整个家庭的负担。而且,护子之情下的雌鹿,尚能迸发出母性的天然伟力。母鹿在自备武器的同时,还将孕期缩至7个月,只有猛犸象孕期的1/3,这又大大减少了自身的脆弱性。

    ⑦在成功地解决了“与天斗”“与地斗”的难题后,驯鹿家族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与人斗”。

    ⑧动物所谓“没有天敌”,仅是就动物界自身而言。在善于延长臂力和脑力且贪婪成性的人类面前,任何有价值的动物任凭多么凶猛都难逃厄运。鹿角自身也有独特价值,如何避免贪婪的人类杀鸡取卵?驯鹿采取了妥协的制胜策略:每年不辞劳苦地长出新角,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从而拥有了“每天一个蛋,刀斧靠边站”的永恒价值,牺牲小我终以保全大我。驯鹿能成为动物界为数不多的“寿终正寝”者,凭借的正是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与智慧。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10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可可西里回头

骆非翔

    思贤是我们在楚玛尔河东岸的一个保护站认识的少年,他来自河北廊坊,17岁,是保护站里的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去年,我们从格尔木顺着青藏公路去那曲,到楚玛尔河附近的时候,听到了前方路段出现坍塌的消息,于是我们在保护站停了下来,遇到了保护站的一伙青年志愿者,而思贤正是其中的一位。

    他在这里当志愿者的生活,就是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藏羚羊每年的初夏都要赶往水草丰茂的卓乃湖、太阳湖去产崽。每一天,他们都在藏羚羊经常出现的地方静静守候,如果这些可爱的藏羚羊机警地来到了马路旁,他们就和朋友远远地站起来,在马路上扯一条上面写着“藏羚羊过公路,请停车熄火”的横幅拦住来往的车辆,然后人们就停下车、熄火,安静地等待着那被藏人称为神物的藏羚羊慢慢地犹豫着走过公路,前往可可西里的西部腹地,去繁衍后代。

    他说,我们虽然干的事情很简单,但是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

    我问他:“你这么小,怎么就想到来这里当志愿者呢?你的父母不担心吗?”

    他听后,头一低,然后淡然笑道:“我其实是离家出走的。”

    他告诉我,他是一名高中学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爱好是摄影。而父母对他的

    “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气得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但是就在两个月前,他最心爱的老相机被愤怒的父亲给摔碎了,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和一群网上认识的志愿者来到了这里——梦想了好久的目的地。他想一一拍下这世界上最壮美的风景。他说,他不知道该拿什么去反抗父亲对他梦想的“压迫”,却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有了深深的使命感。

    他说完他的故事,我不便相劝,只好拉着他去拍照了。第二天,我们离开保护站,驱车去那曲。

    他把我们送到路上,然后亲切地和我拥抱、道别。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大概是为那年少执着的梦想吧。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他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半个月后,我们再次遇到了思贤,他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的红肿。他要我们带他回格尔木。我们带上他就上路了。

    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告诉我说,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原来,三天前,他们在路上为藏羚羊“开路” 的时候,有一个鲁莽的司机为了赶路,居然不顾他们的阻拦,闯关而过,直接撞飞了一只可怜的小羊羔,羊群被切割成两半散去了。他们为此悲愤不已。然后,他们捧着那幼小的羊羔埋在了保护站特意为羊羔挖的坟墓里。他们葬了羊羔之后,却看到有一只母羊在公路旁徘徊哀号,整整一个下午都在呼唤。他们知道那是羊羔的母亲,于是,又含泪把羊羔给挖出来,放到母羊的面前。母羊悲伤的神情令每一个人心碎。直到母羊绝望地离开,他们才重新埋葬了羊羔。

    说完后,思贤的眼中有泪光泛起,年轻的脸上悲愤交集。我们听了也义愤填膺,却没有人多语。

    我搂着他的肩膀问:“你接下来准备去哪?”

    思贤忽然泪如泉涌,他握住我的手哭道:“大哥,我要回家!我妈妈一定找我找疯了!”

    我一把抱住他,将他的哭声拥在怀里。我的眼泪忽然也涌了出来。这个迷失在世界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之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终于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回头了。

【附】可可西里介绍:“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一说为“美丽的少女”,以发音不同而异)。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们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之一。区内的特有生物种类不但是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而且为世界上所瞩目,在学术上和自然保护上均十分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信天游,不断头

高宝军

    ①走进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原,就像走进了民歌的世界、信天游的海洋。

    ②你听,山梁梁、沟洼洼、垴畔上、硷畔外、场院里、锅台前,处处有歌声;你看,放羊的、打场的、耕地的、送粪的、烧砖的、绣花的,个个是歌手。歌手不分老少: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歌唱不论时日:年初唱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又开口。

    ③这个圣人布道遗漏的偏僻山区,这个畜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独特地域,由于地广人稀的居住环境,多旱少雨的自然气候,荒凉瘠薄的土地条件,穷苦人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是:吆驴赶马搞驮运,背井离乡走口外,长年累月当长工……那单调苦焦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以歌抒发情感的习性。那苦中带乐的腔,唱中带哭的调,酸中带甜的词,豪中带野的味,把陕北人的豁达、直率、质朴、粗犷和热情全都表露了出来,真乃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④年龄不同,歌声也不同。中年男人的歌中多豪迈,开口有英气,行腔走流云:“一亩高粱打八斗,碾碎高粱酿好酒,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也逃不脱酒的手”;中年妇女的歌中有柔情,歌从口中出,情在心上流:“腊月里冻冰正月里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上漂呀水上漂,想起我的丈夫好心焦”;老婆以歌教男人,宽容里有规劝,贤慧中多虑忧:“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

    ⑤但这些都不是唱民歌的主力,主力是年轻人,年轻人多情,主打歌自然是情歌。情歌的内容大多表现真实,但也有诙谐夸张的,这些情歌通俗而不粗俗,大胆而不出格,形象逼真,神韵无穷。男的看上女的,眼里看,心里想,嘴里就会自然地吟唱:“二妹子好来实在是好,走起路好像水上漂”。“你穿个红袄袄硷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心扰乱”。女的看上男的,口里不说,歌声在心底油然而起:“马里头挑马一扳手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两人见了面,更是火一团:“空中的鹞子河里的鱼,十七八女娃娃对牙子驴”。“蛤蟆口灶火烧干柴,越烧越旺分不开”。

    ⑥陕北民歌像陕北人的性格一样明快、直爽,柔如春江水,劲似梁上风。乐时冲天笑,悲来动地哀。“打碗碗花儿就地开,有什么心思咱慢慢价来”,多么细腻的感情;“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一月里满,受的是牛马苦啊吃的是猪狗饭”,多么有力得质问;“当官的胆小有钱的愁,穷光蛋不唱怕干球”,多么豁达的胸襟!

    ⑦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这个山连着山沟套着沟的黄土高原,民歌究竟有多少种唱法,谁也说不清。除了情歌、小调之外,还有扭秧歌老汉唱的秧歌腔,送神鬼巫唱的祛病调,犁地时农人唱的回牛曲,工地上民工唱的号子音,一样样情似深秋高山淌流水,一首首韵如阳春田野飘白雪,听得不会唱歌的人也不由得跟着哼几声。

    ⑧陕北民歌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民歌,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她曾和人民军队胜利号角一起,从陕北高原出发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随着新中国的影响,她已和五星红旗一起,漂洋过海,传遍七大洲、四大洋;随看华夏文明的振兴,她将和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一道,从现在走向将来!

    ⑨唱不完,听不厌的信天游呀,永远回荡在家乡陕北山沟沟、峁梁梁,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心田上。

(2008年9月8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一说可以通到山西,一说可以通到靖边。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我班上有个同学是安塞人,他告诉我,从延安西川流来的那条河就源自安塞。所以那时候,满怀好奇心的少年的我常常望着滚滚而来的西川河水,充满遐想。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去安塞。安塞的街道不长,宁静安谧,铺面好多都住着人家。这里只有一个供销社和一座国营食堂,要不是挂着一块县政府的牌子,人们也许想不到它是个县城。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润。

    ③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

    ④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我心神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

    ⑤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消云散,一切如常。⑥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甲】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贴在我的身上了,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

    ⑦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⑧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⑨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乙】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⑩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这北国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丙】“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孩子们忘情地歌舞。

⑪杏花的气质是温婉秀丽、清清浅浅,桃花的风度是激越轩昂、风风火火。如果说杏花的魂灵是水,那么桃花的性情就是火,矢志不渝地燃烧。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⑫安塞的丘陵沟壑里奔腾着不少河流:延河、杏子河、西川河、小川河、小沟河、双阳河……现在发现,在它的地层下,有更多的石油河。整个安塞大地是包着一团火的。世世代代的安塞人也像这片土地一样,心底回荡奔突着滚烫的热血。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

⑬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丁】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姓们若成了优秀的腰手,星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

(选自《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3年15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