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婆婆来我家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门口,跟婆婆热络地说着话。

②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另立门户,他们与他感情一般,与母亲感情也一般,平常不怎么往来,只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③他没正式工作,蹬着辆破三轮,上街帮人拉货。婆婆怕跑菜市场,有时会托他带一点蔬菜回来,他每次都会准时送过来,看得出,那些蔬菜,已被他重新打理过,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 .婆婆削个水果给他吃,他推托一会,接下水果,憨憨地笑.路上再遇到我,他没头没脑说一句,你婆婆是个好人。

④他却得了绝症,肝癌,穷,医院是去不得的,只在家里吃点药,等死。精气神儿好的时候,他会撑着出来走走,身旁跟着他的白发老母亲。小区的人,远远望见他,都避开走,生怕他传染了什么。他坐在我家的小院子里,苦笑着说: “我这病,不传染的。”我们点头说: “是的,不传染的。”他得到安慰似的,长舒一口气,眼睛里,蒙上一层水雾,感激地冲我们笑。

⑤一天,他跑来跟我婆婆说: “阿姨,我怕是快死了,我的肝上积了很多水。”

⑥我婆婆说: “别瞎说,你还小呢,有得活呢。”

⑦他笑了,说: “阿姨,你别骗我,我知道我活不长的,只是扔下我妈一个人,不知她以后怎么过。”

⑧我们都有些黯然。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在开而他,却像秋天树上挂着的一枚叶,一阵风来,眼看着它就要坠下来,坠下来。

⑨我去上班,他在半路上拦下我。那个时候,他已瘦得不成样,脸色蜡黄蜡黄,他腼腆地冲我笑, “老师,你可以帮我一个忙么? ”我说: “当然可以。”他听了很高兴,说他想在小院子里种些花:“你能帮我找些花的种子么? ”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见我狐疑地盯着他,他补充道:在家闲着也无聊,想找点事做。

⑩我跑了一些花店,找到许多花的种子带回来,太阳花,凤仙花,虞美人,喇叭花,一串红……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⑪这以后,难得见到他。婆婆说,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哪个劝了也不听。

⑫我笑笑,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真希望他能像那些花儿一样,生命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⑬某天大清早,买菜回来的婆婆突然说,陈家老四死了。

⑭像空谷里一声绝响,让人怅怅的。我买了花圈送去,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灰暗与冷清的,却不,一院子的姹紫嫣红迎接了我 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院子的小粉蝶。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花旁,拉着我的手,含泪带笑地说: “这些,都是我家老四种的。”

⑮我一时感动无言,不觉悲哀,只觉美好。原来,生命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存活的,就像他种的一院子的花。而他白发的老母亲,有了花的陪伴,日子亦不会太凄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⑧段中划线的句子。
(3)、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是一篇寓意丰厚的美文,请你为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谈谈你对所拟标题的理解。
(4)、读完文章,我们不禁想起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的人,他们不光鲜,不富有,却成为一道动人的风景,请你结合文意,以“你,一个普通的拉车人,却______”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想对陈老四说的话及你的内心感受。(6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二分之一的爱》,完成问题。

      ①她一直不太喜欢这个整天拖着鼻涕的小孩,尽管这是她弟弟。父母生她的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刚刚提倡不久,所以,那批小孩里,独生子女居多。而她,偏偏就有一个比自己小六岁的弟弟。

      ②周日,大院里的孩子都由父母领着去公园,她却只能待在家里。弟弟年龄小,父母都围着他转了,哪里轮得上自己。

      ③鼻涕精一岁多时,就可以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喊她切切(姐姐)了。常常是和同院的小女孩们玩跳皮筋或是走格子,玩得尽兴的时候,他便出现了。望着同龄的小女孩们那种诧异、同情或是带着一点调笑的表情时,她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丢人了。于是更恼他。

      ④上中学时,弟弟上了小学,调皮,成绩又不好,还总是跟别人打架。学校里的同学都喊他捣蛋虫。

      ⑤最让她不能接受的是,捣蛋虫开始挑战她的权威性。一次,爸爸买了甘蔗回来,一刀下去把一根甘蔗一分为二,她抢先拿起了靠近根部的那段。按照以往的规矩,捣蛋虫应该老老实实地拿起另一段,没想到这次他却伸手出来,强硬地说:“拿来!”她不乐意了,冲他瞪眼睛:“什么拿来,你给我老实点!”他更不乐意,突然就扑上来抢她的另一半。他们扭打了很长时间,她哭着对他喊:“我告诉爸妈去。”他却一边啃着甘蔗一边得意地说:“你告去啊,就会告状。”

      ⑥但半个小时之后,他可怜巴巴地拿着作业来问她,她冷冰冰地回绝了他。看着他哭丧着脸拿着作业本走出去,她心里有种快感。没想到他却会恶人先告状,说姐姐不帮他学习。

      ⑦父亲把她喊过去训话。她却气恨地说:“谁让你们多生了他,一份爱分开了,也成了二分之一份,我不要这二分之一份,我要全部!”

      ⑧父亲笑了,说:“今天给你二分之一,以后,他会把这二分之一还给你的。”

      ⑨她认为父亲肯定是在哄自己。

      ⑩高中时,她终于摆脱了弟弟的影子。姐弟两个,很少因为什么事情吵架了。很快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她才知道思念的滋味,甚至那些吵吵闹闹的时光,在她看来都那么值得怀念。

      ⑪她两个星期往家里打一次电话,每一次都是父亲或母亲接电话。开始,她还不以为意,可是后来,她渐渐想,为什么那个小不点就不能接一次电话呢?他上中学了,是不是与其他小男生一样长高了,声音变粗了呢?

      ⑫寒假回家,她刚下火车,就听到一个粗粗的声音在喊,姐。

      ⑬顺着喊声望去,她看到了他,个子居然长高了很多。最让她诧异的是他的嗓音,较之以前的细嫩而言,几乎判若两人。

      ⑭他跑过来,拉起她的行李往前走,一边走一边说,咱爸买了一条大鱼,有五六斤呢,我快要馋死了,你可回来了。

      ⑮她微笑地看着他努力地拉着自己的行李走在前面。

      ⑯她结婚后没多久就怀孕了。最后一次检查,是弟弟陪她去的。上台阶时,他搀扶着她慢慢走上去。他的手那样有力,她觉得,自己全身的重量都放上去也不成问题。突然,她转过头喊了声,弟。

      ⑰他抬头,一脸关切的神情,怎么了,姐。

      ⑱她笑了,眼睛湿湿的,往事种种,包括父母所说的话都涌现了出来。是的,弟弟正将他那二分之一的爱慢慢还给自己,而自己何尝又不是呢?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把应该属于他的二分之一的爱慢慢还给这个还不算长大的小子。原来,两个二分之一的爱加起来不是一份,而是两份爱,证明他们来自同一对父母,同一份基因,因而会在同一片天空下相亲相爱、相依为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嫦娥三号”领跑人类探月新阶段

黄志澄

    中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发射成功。12月15日夜,“嫦娥三号”探测器在精准发射、奔月飞行、绕月探测、月面软着陆、着陆器就位探测、玉兔月球车漫步虹湾、互拍成像后,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人类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的探测器,将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掌握月面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至今,全球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不算“嫦娥三号”),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洲航天局和印度各1次。以上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为51%。在这一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8年至1976年间,由美苏太空竞赛引发的首次探月高潮。当时苏联和美国,发射了上百个月球探测器。在这期间,苏联研制和发射了“月球”“宇宙”和“探测器”三个系列的月球探测器,并经历多次失败。如1965年至1969年,苏联多次发射“宇宙”系列月球探测器,任务是进行月球采样,但全部失败。同一期间,美国共执行了6项月球探测计划,特别是1968年至1972年发射的“阿波罗”8号至17号载人登月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到访这个星球。

    第二阶段为1976年至1994年对探月的冷静思考阶段。在此阶段只有日本进行过一次探月活动。其原因是随着冷战形势的缓和,加之苏联解体,太空竞赛有所缓解;美国和其他准备探月的国家,总结以前探月活动的耗资大、科学目标不明确、难于持续发展等教训,提出了探月的新战略,从而将对探月的认识提升到理性阶段。

    第三阶段为从1994年起至今的第二次探月高潮阶段。人类再次认识到探月在政治、社会、科技和资源开发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通过对“阿波罗”登月航天员取回的样品进行研究发现,月球表面有大量地球上少有的氦-3,它可能是一种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所以月球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青睐。美国于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发现了月球两极存在水冰,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人类新的探月热情。在这个阶段,除了美国和俄罗斯外,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等,都相继加入了探月的行列。

    “嫦娥三号”将“玉兔”号月球车送上月球,是美国取消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后的首次重大探月活动,意义非凡。由于美国改变了太空探索的重点,俄罗斯新的月球探测器尚未发射,2013年12月15日夜,我国“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任务——“嫦娥”成功落月,“玉兔”信步虹湾,中华千载梦圆。

    我国在人类探月新阶段中,稳居了领跑位置。这意味着中国探月之路,风险和荣誉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张纸

苏沧桑

    ①“你叫什么名字?”一个女人问。

    ②“泉林。”一张纸回答。

    ③这是2013年初夏的一个早晨,在一个巨大的造纸厂里,她用双手捧起一张米色的纸,在心里问它,如同问一个刚满周岁的婴孩。

    ④这是她见过的最奇特的纸。不是见惯的雪白,而是本色的。不是森林做的,而是废弃的麦秸做的。

    ⑤这张本色的纸,躺在她手上,素净,妥帖,安静,甚至,仿佛是幸福的。

    ⑥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的。一开始,当它还是一棵麦子的时候,它就在抗拒自己成为一张纸。因为,成为一张纸,会失去清白,失去作为一棵麦子的本分,更可怕的,是会制造污染,背上骂名。它生是麦子,死也是麦子,这才是好的归宿。

    ⑦在被运往造纸厂漫长的路途中,它凄凉地回顾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⑧麦苗的青涩、单纯,犹如昨天。活着的每一秒,是为与阳光的相爱。然后,有一天,它的身心终于圆满,沉沉的麦穗、锋利的麦芒,都意味着它已成熟。它懂了,原来,它的长大与成熟,不仅仅是它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这片土地上无数生命的延续。

    ⑨于是,它坦然等待麦粒从身体抽离的刹那,一下子,它从麦子变成了麦秸,一下子空了,像一个空巢老人般,开始算计自己最后的岁月。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结局——粉碎,焚烧,渥烂,总之,都是变成肥料,重新归于土地。如果真是这样,也挺好,它还是它自己。

    ⑩但是,如果变成一张纸,那一定会在无法预知的辗转里,失掉什么。失掉什么呢?

    ⑪白纸,忘了远古时毛笔尖落在身体上的柔软力感。

    ⑫纸巾,忘了手帕,和手帕上皂角的香。

    ⑬缝纫机,忘了细腻的绣花针脚,那午后春光里兰花指撩起的一缕秀发。

    ⑭……

    ⑮在麦秸成为白纸的过程里,必然也会忘记什么。不明就里的化学品、漂白粉,像一波一波文明的潮流,一漂过,便漂去了本色、传统,意犹未尽的种种情怀丧失殆尽。像一代一代人,离月球、太空越来越近,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

    ⑯而它,原本是金色的麦秸呀,它多么希望自己最后仍然是金色的,哪怕,是和草纸一样的颜色

    ⑰所幸,它是泉林的麦秸,它没有想到自己在成为一张纸的过程中,走了与它的想象不一样的路。

   ⑱它被运往造纸厂,没有被渥烂,没有被漂白,没有流出黑液。草浆造纸污染这一历史性难题,已被这里的聪明人攻破。黑液转化成了养育花草果木的有机肥,棕色的污水经过净化,变成了可养鱼、灌溉的生态水,一群红鱼游在清澈见底的水里,如游在镜子里。

    ⑲就这样,一门齐鲁人以智慧独创的工序,让一棵麦秸幸福地走完了一生,又经凤凰涅槃,此刻,像一个重生的婴孩,躺在她的手上

    ⑳其实,出生的那一刻,它是自卑的。它不是雪白的,而是米黄色的。黑色的字落上去,字仿佛穿上了旧衣服,有点暗淡,不光鲜。字嫌弃它,嫁错了人一样委屈哭泣。

    ㉑可是,更多的人看见它,会看到比“本色”两个字更宽广深远的意义,会由衷地心生欢喜。这一张与众不同的纸,多么珍贵。

    ㉒2013年初夏的一天,一个女人摩挲着它,欣喜地问:“你是纸吗?”

    ㉓“是。”

    ㉔“你叫什么名字?”

    ㉕“泉林。”

    ㉖“泉!林!真好!”她在心里说。

    ㉗她不知如何才能更亲近它,便在这张纸上写道:2013年6月15日,泉林,你好,我来了,我在。然后,她把一个女人画在纸上,就像,她把自己安躺在一张本色的纸上,如安躺在她走过的40多年的岁月里。那一刻,她与这张纸惺惺相惜——多年来,她一直如同麦秸珍爱自己一样,珍爱属于她自己的“本色”。她为它骄傲,亦为自己。

    ㉘不管什么,最后总是要死的,活着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死去的过程,怎样的活法,就是怎样的死法。从麦秸到纸,有截然不同的过程,结果却大相径庭,大有讲究。

    2013年初夏的一阵清风吹过,一张纸轻轻飞起来,贴上了一个女人的脸,像一个知音的拥抱。

(选自《2013年中国最美的散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间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考在第21名。”

    说这话,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一定没问题。”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搂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鹭鸟是大地的时钟

傅菲

2月,南方的旷野油青,桃花开始爆蕾。我等着惊蛰这个节气到来。惊蛰,带来了春雷,也带来了万里之遥的白鹭。

白鹭,是南方核心的写意符号之一。它们以人字的队形,掠过我们头顶,嘎嘎嘎,叫得我们驻足,仰望它们。A.白鹭是奔跑在空中的白马,是河边的翩翩少年。白鹭是梨花也是桃花。白鹭是青青禾苗,也是细细柳枝。

惊蛰后的第三天,第一批鹭鸟来了,呼呼呼,驱赶着惊雷,云一样盖过来。到了象山森林公园,鹭鸟便一直在森林上空盘旋,呱呱叫。

它们并不急于在树林里过夜,也不急于选择林地。它们在杉林上空盘旋,在林子里面来回飞,起起落落,在树上跳来跳去,拍打着翅膀,亮开嗓子叫。在象山森林公园飞了两天,鹭鸟最终确认,树林没有毁坏,林子里没有网。鹭鸟似乎在说:这片林子,和去年的林子一样,适合安居,食物丰富,生活平安。

来的第一批鸟,至少万只。它们找到了去年筑巢的树,那些树依然冲冠而上,蓬松婆娑,开杈的枝丫欣欣向荣。这里有它们的食物,有它们的天空,有它们的壮阔的湖滨。

最后一批来到象山森林公园的鹭鸟,在惊蛰之后的第六日。20万只鹭鸟,在近七平方公里的森林,安歇了下来。相较于数量庞大的鹭鸟群,森林面积不算大,甚至可说,它们是挤在一起的。但它们从不争夺营巢之地。各类鹭鸟选择不同的树林片区营巢,分片栖息。

B.白鹭站在田野里,扬起长颈轻啼,长长的脚支撑着雪团似的身子,像修道院里穿白袍的修士。白鹭的美,让人震撼。当白鹭突然出现在油青的旷野,会一下击中我们的内心——南方田园油画般的静穆和空灵。

白鹭也因此一直“飞”在我们的古典诗词里。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萧纲写过《采莲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莲蓬熟时,正是白鹭幼雏试飞的时候。莲塘多鱼虾多蜗牛,白鹭啄食,养肥身子,以便继续往东迁徙。

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却是另一番景象: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甲】桃花初开,鳜鱼产卵,南方细雨绵绵,正是白鹭初来西塞之时。在诗人眼里,白鹭不单单是美景,还是田园生活的积极写照。

宋代诗人丘葵写了一首《白鹭》:

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

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

绿秧青草外,枯苇败荷滨。

口体犹相累,终朝觅细鳞。

丘葵成长于南宋末年,社会动荡,笃修朱子性理之学,而终生隐居,不求人知,长期避居海岛。【乙】____。

鹭鸟初到象山森林公园,雄鸟开始求偶。因为爱情,它们有了海潮般涌动的激情,如潮汐,在月下哗哗作响,浪奔浪涌。早晨,晚上,树梢上,湖滨,扑扇着翅膀跳舞。C.它的脚细长,翅膀张开,像涨满了风的船帆。雌鸟也跟着跳舞,浑身颤动,像初恋的少女。

鹭鸟求偶期一般是一个月,之后便是营巢、产卵、孵卵、育雏。育雏需要两个月,鸟爹鸟妈整日来回奔波,四处觅食。鹭鸟有“覆巢”的习性。巢期生活约一个月,小鹭鸟试飞了,鸟爹鸟妈把鸟巢掀翻,不让雏鸟窝在巢里。“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鹭鸟如人类智慧的父母一样,懂得生之艰难,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没有练就一双坚硬的翅膀,飞不了远途。

是的,鸟的生命在于飞翔,在于征服遥远的旅途。

秋分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八十度,开始昼短夜长。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不再打雷;天气变冷,小虫蛰居土穴;天气干燥,雨水变少。繁忙的秋种,已开始。虫惊,为惊蛰;虫蛰,为秋分。这是一个生命周期。万物轮回。在这一天,鹭鸟远飞,离开象山,在南粤短暂休憩,继而继续南飞,度过寒冷的冬天。

白鹭悉数离开南方。D.它们依时而来,依时而去,像大地转动的时钟。

(选自《鸟的盟约》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