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段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学校2020年小升初语文初一新生入学考试卷

阅读回答问题。

毛笔,中国人的精神象征

非遗时光

    毛笔是华夏独有的文化发明,中国文人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笔为锄,以纸为田。为我们留下的“笔下春秋”,作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一笔一画,美妙而优雅。

    南朝大书法家智永禅师曾客居湖州善琏,他把习字用壳的毛笔理在蒙公祠南面的晓国内,在石碑上亲题“退笔冢”三字,此处至今还供人瞻仰。草书高手张芝幼时即勤练书法,家门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复洗笔而变黑,后人称之为“墨池”。后来张芝的字”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滴行不断一笔飞白草”,被后人不断称颂和临摹。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情趣。

1)…….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从出土的彩陶花纹可辩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

东汉蔡邕著的《笔赋》,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汉代官员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帽子上,以备随时取用,称为“簪白笔”,就是今天的“便携式”。

    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尤以善链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游善链镇。住在镇上蒙话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至元、明代,浙江湖州涌现出一批制笔能手,如冯应科、陆文宝、张天锡等。以山羊毛制作半毫笔风行于世,世称“湖笔”。

毛笔的纷繁类别

    毛笔的分类很多,按笔头原料可分为胎毛笔、狼毛笔(狼毫,即黄鼠狼毛)、免肩紫毫笔(紫毫)、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猪鬃笔)、鼠毛笔(鼠须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石獾毫笔等,以兔毫、羊毫,狼毫为佳;依常用尺寸可以简单地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笔有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依笔毛弹性强弱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按用途可分为写字毛笔和书画毛笔;依形状可分为圆毫和尖毫;依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2)………

    一款好的毛笔具备“四德"一即“尖、齐、圆、健”。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书写时字体锋棱易出,生动传神。齐是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圆是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笔锋圆满,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健是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免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

毛笔的精神传承

    而今,毛笔时代渐渐远去,钢笔时代、圆珠笔时代、签字笔时代依次更迭,互联网更几乎让“笔”生存无依。

    余秋雨在散文《笔墨祭》中写道。"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如果说。传统文化和手艺的消失是对高速发展的时代的顺应,那么传统工艺守望者们,能够有条件将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一支柔软的毛笔。伴随着上下五千年,写就了坚强的“中国"。传承着文明的血脉,也凝聚着中国精神。

(选自《读者欣赏》2018年11期,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湖州一直是中国毛笔制作的中心,尤以善琏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曾在当地潜心制笔。 B、毛笔类别纷繁,可从笔头原料、常用尺寸、笔毛弹性、用途等角度分类。 C、圆是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笔锋圆满,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 D、毛笔虽然柔软。但写就了坚强的“中国”。不但传承着文明的血脉,而且凝聚了中国精神。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写上恰当的小标题。

   ②

(3)、文章第二段引述关于“退笔冢”“墨池”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咬人”的植物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植物,会“咬人”,且“咬功”了得,它们专门给人“难堪”,跟人“过不去”。火麻树便是其中一种。

    火麻树生长在云南、广西等海拔800~2000米的石灰岩山地常绿阅叶林中,是荨麻科中稀有的常绿乔木树种。它生长较快,树冠覆盖面大,高8~15米,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火麻树会“咬人”,人一旦触碰到它,它立马会“咬”上一口,使人火烧火燎得难以忍受。就连大象也很怕它。大象一旦被火麻树“咬”伤,也会疼得嗷嗷叫。

    火麻树没有嘴,怎么会“咬人”呢?经科学家分析,原来火麻树和蝎子草等植物一样,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植物。它的叶片上生有刺毛,刺毛中含有蚁酸、乙酰胆碱、组胺和5一羟色胶等可引起皮肤刺激的生物碱物质。刺毛一旦接触人的皮肤后,就会立即引起刺激性皮炎,瘙瘁,严重烧痛感,红肿,就好像患了荨麻疹一样。它的刺毛末端是一种带刺的薄壁球状细胞,细胞壁含硅,质脆。当接触皮肤时,球状物(破裂  破碎),粗糙的末端刺破皮肤,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的刺毛内含物就紧跟着冲进来了,因而让人感到像被“咬”了一样。但火麻树也并非十恶不赦的“恶树”,从它的汁液中提取的“树火麻”可以用来驱除蛔虫,它的树皮还可(创造  制造)纤维。

    会“咬人”的树还有很多。在我国辽宁东部的桓仁山区,也有一种会“咬人”的树——漆树。它的枝干像楸树,叶子肥大对生。春天,枝叶萌发出一簇簇绿里透红的枝叶,煞是好看。但是,当地人不仅不敢去采摘它,就连望一眼也觉得害怕,因为它的确会“咬人”。不少人不相信这种树真能“咬人”,冒犯了它,结果真的被“咬”伤了。凡是被“咬”伤的人,先是起带白顶的鸡皮疙瘩,然后浑身肿胀,眼睛、嘴巴只剩一条缝,痛瘁钻心,最后皮破流黄水。要经过多方面调治,轻则二十几天,重则两三个月才能康复。

    漆树中所含有的混合物质漆酚,会导致人产生皮肤过敏反应,所以就成了“咬人树”。

课外阅读

说鼠

    老鼠,北方俗称耗子,大概是人类最熟悉也是最痛恨的动物。按照动物学分类,鼠是啮齿目动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不算差别较大的袋鼠和松鼠,其种类就超过180多种。老鼠对气候及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所以,地球上老鼠的数量大大超过人类。老鼠无犬齿,门齿却很发达,且无齿根,终生不断生长,需常常啮物以不断磨短,所以尤爱啃“硬骨头”。故老鼠对建筑物、仪器、电缆、图书、文物、家具、乃至桥梁、堤坝的破坏及危害极大。老鼠的食物主要还是以植物为主。据统计,一只老鼠每年要吞食和糟蹋十几公斤粮食。全世界每年被老鼠消耗的粮食可够全球人类吃两个月。无怪乎俗语要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对人类来说,老鼠最可怕、最危险的危害是它们能传染多种致命的疾病。在上几个世纪中,鼠疫数次流行曾使几千万人死亡。如今,老鼠配合跳蚤使鼠疫和埃波拉出血热在印度和非洲又大施淫威,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人类又一次面临着瘟疫的威胁。

    人类与老鼠的斗争历来就没有停止过,利用老鼠的天敌消灭老鼠是最有效的方法。老鼠有三大天敌:猫头鹰、蛇和猫。猫头鹰昼伏夜出捕食老鼠,是著名的捕鼠能手。蛇更是老鼠克星,如果住宅内有一条家蛇,那么,老鼠必将销声匿迹。老鼠见了猫,其机警、灵活、狡猾瞬间全变成“仓皇逃窜”,最后“束手就擒”,成为猫的美餐。

    鼠年说鼠,当然也要说说老鼠的益处。老鼠能够预感某些灾害性天气和天灾,如洪水、地震等。由于老鼠身体器官、生理功能和灵长类动物较接近,因此医学家和科学家常用鼠做各种实验。对于我们无所不吃的中国人来说,鼠肉也是一个可待开放的食物资源。鼠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佳品。什么动物一旦能被人类作为一种偏爱的食物,那么它们就有灭顶之灾的危险。希望有朝一日老鼠会成为稀有动物。我们拭目以待。

阅读理解

苦 菜

尚建荣

我小时候随父母在山区生活,那时缺衣少食,经常用野菜充饥。所以,我干得最多的活是拔野菜,吃得最多的野菜是苦菜,记得最清楚的是苦菜的形状。苦菜的叶片为长圆形,叶子边缘长有不整齐的尖齿,叶片折断后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

玉米地土质松软,苦菜生长茂盛,叶片肥嫩,也比较容易拔出来。 于是,我经常到玉米地里拔苦菜,每天能拔很多。有一次我到玉米地里拔苦菜,这里真是草盛苗稀。苦菜长得密密麻麻,却看不到玉米。我高兴极了,瞅准一株生长得特别茂盛的,就急忙去拔。刚拔离地面,一群黄蜂从那株苦菜生长的地方飞了出来,嗡嗡地向我猛扑过来。我撒腿就跑,但还是被黄蜂追上了,蜇了我的左眼。 眼皮很快肿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疼得晕头转向。从此,见到生长茂盛的苦菜,我在拔时就特别小心。

树下土质坚硬,很难把苦菜连根拔出,一般要用刀割或斩。有一次,我发现一棵梨树下面有很多苦菜,就去拔,却拔不出来,揪下的全是叶片。 于是,我就用刀斩,没看清楚,刀斩到石头上,被弹起后碰到我左手,中指被划了一条很深的口子,骨头都露了出来,鲜血直流。如果是今天,父母肯定要领到医院包扎,但当时没有这样好的条件。 当然,我也没有今天的孩子金贵。不过,我有一个父母教我的止血偏方。 于是,我立即摘了一些刺儿菜叶片,揉烂后压在伤口处,再用手帕包扎好伤口。血很快就止住了,我就继续拔苦菜。

母亲常把苦菜煮在面条里。苦菜很苦,实在难吃。那年夏收前,家里缺粮,就用苦菜充饥。母亲煮的面条里一多半是苦菜,我实在吃不下去,就将面条拣着吃净,偷偷地把苦菜倒到墙角。母亲发现后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她说:“家里的面很快就吃光了,只能吃苦菜,如果不吃就会饿死。”听了她的话,我再也不嫌弃苦菜了……吃苦菜长大的我,现在吃什么都感觉香甜。

(选自《健康生活》,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