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语堂认为,儒家思想即便在现代社会,依旧具有很强的活力。在他看来,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第一、孔子学说的重点在人世间,是积极进取的。第二、孔子学说有一整套理性的思想体系。第三、孔子学说提倡知识。第四、孔子学说具有包容性。

因此,林语堂认为,尽管西方现代思想对儒家学说构成了挑战,但是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林语堂认为,道家的思想虽然消极遁世,但它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精神需要,同时给中国文化赋予了浪漫的色彩。林语堂说:“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古代中国人十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满足’。”如果它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了”。林语堂说中国中堂立轴和瓷器上的绘画,有两种流行的题材,一种是合家欢,上面画着一家男女老少,正在欢天喜地过大年或庆丰收。另一种为闲散快乐图,如渔翁、樵夫或幽隐文人,悠然坐在松荫之下,体会天人合一的意境。这两种题材分别代表孔教和道教的人生观念。林语堂认为孔子的学说过于崇尚现实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而由道家演变出的道教有之。道教代表神奇幻异的天真世界,这个世界在孔教思想中则付之阙如。

总之,在林语堂看来,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所以,道家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风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道家的哲学之思想者不少。

林语堂认为,佛教思想虽然也是消极的,但是在哲学上以及人生态度上同样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在哲学方面,孔子的哲学,只有德行上的哲理,而佛教却含有逻辑的方法,含有玄学,更含有知识论。林语堂说佛教在中国影响之大,以至于改造了孔子哲学的本质,导致了理学的诞生,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学者的信仰:在宗教方面,“在一个混乱的国家。一个宗教以世界为空虚,可能是逃避尘世悲痛多变之生活的去处”。它可以使人们淡漠一切世事俗务,实现精神的宽慰和解脱。林语堂说,“一个忠实的佛教徒确比常人来得仁爱、和平、忍耐,来得慈悲”。此外在今天的中国,由于佛教寺院多在高山名胜之地,烧香拜佛还可以给人们提供旅游、欣赏风景的机会等。所以,同道教一样,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

林语堂坦承中国文化存在的缺陷,他认为中国文化固有优处,弱点亦多,同西方相比,“我们的社会观、人生观,至少落后人家二百年”。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他认为主要是理学吸收了道家与佛教的消极因素的结果。林语堂说,儒家学说在孔孟、墨子时代还是动的哲学,孔子本人就是“活活泼泼的世故先生、老练官僚”,少有静观宇宙的话,注重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到孟子时代,更讲求大丈夫之论,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是到了宋代,由于濂溪、横渠、二程等人出入佛、道十几年,深受道家“主虚、主静、主牝、主柔、主无为、主不可见欲”的影响,再加上佛家看破世情之法,天下事越无可为了。所以,林语堂认为只要我们直追孔孟,找到儒家的中心思想,与西方比较之,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就可以恢复中国文化的活力。

(摘编自姚传德《林语堂论中国文化的结构》)

材料二:

主持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并对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提供了重要启示。              

邴正: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历史中孕育了优秀传统文化,形塑了伟大精神品格。中华民族素有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神话是民族精神最本色的闪光。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蕴含着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伟大精神:天塌了,女娲采石补天;洪水来了,大禹导河治水:头断了,刑天挥舞干戚:没路了,愚公立志移山:天之高远,夸父追逐太阳!中华民族素有家国一体的博大胸怀,主张敬老扶幼,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准则。中华民族素有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视天下为己任,追求普天同乐的理想境界。《论语·颜渊》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抗疫中展现的伟大精神力量,很多都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

陈卫平:回望两个多月来的抗疫,社会各界展现的“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精神最令人印象深刻。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以责任为重的深厚传统,如孔子的“行义”和墨子的“贵义”,都具有“义不容辞”之意,即对于必须扛起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孔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的,因此必须为生活于其中的群体负起责任,为此可以弃置个人利益。孟子说“君子自任以天下为重”,即以关怀天下为己任,具体来说就是对家庭邻里、社稷百姓、自然万物肩负起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的责任。

(摘编自2020年4月8日《光明日报》)

(1)、材料一中林语堂关于道教及道家思想的阐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教在古代得以传播,说明了儒家思想不能完全满足人内心的欲望。 B、与追求“合家欢”的儒家不同,道家追求个人享乐和“天人合一”。 C、道家是中国思想中的浪漫派,有力滋养了中国文化中的田野风特征。 D、中国文化存在缺陷,,其中道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语堂认为,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一样,其积极意义都大于消极意义;他还认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依旧具有很强的活力。 B、受佛、道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进取精神有所降低,只要找到其中心思想,就能恢复儒家思想的活力,恢复中国文化的活力。 C、从材料二看,这两位被采访者都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本次抗疫斗争的胜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产生的正面影响。 D、这两则材料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阐述时,都先列出相关史料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3)、下列四个问题中,填在材料二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何理解抗疫斗争中彰显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B、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展现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C、抗疫斗争中彰显出来的精神既有深沉的历史厚度,也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D、抗疫斗争中彰显出来的精神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如何理解这一精神力量。
(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中国文化的构成要素。
(5)、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

    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的文学修辞法。

    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

    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谣。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下来。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中国士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最早的诗歌(如《诗三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继承一些成分。这继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若用刘勰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那么在这“通变”中,“用典”也就自然成为创造中重要的环节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况不同,士人崇尚的风气不同,这又区别出“用典”的多少、好坏等。为什么到了宋代,会出现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呢?这就与宋代士人推崇的风气有关。他们更看重书本,而看轻了生活,或者说从现实逃向书本领域。黄庭坚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堆积如山,如与北方民族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内部纷争不断,而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他们逃向书本是他们与现实矛盾无法协调的产物。这样,黄庭坚看重的是杜甫和韩愈的诗“字字有来处”。

以上所述,说明了文学修辞中的用典的种种情况,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会文化中。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状况孤立地来理解文学修辞中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冲撞与融合: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

吴思敬

    历来的文学革命,其倡导者为了冲破巨大的阻力,往往会从两个方向上去寻求助力:或是面向古代,高张“复古”大旗,其实质则是革新;或是面向外国,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文学革命之火。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郭沫若坦诚地宣称:“欧西的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早了四五世纪。……我们应该把窗户打开,收纳些温暖的阳光进来。”当然,中国新诗受外国影响,除去新诗人希望“迎头赶上”西方的急迫感外,更深一层说,是由于现今世界上始终存在着一系列困扰着各民族哲人的共同问题。尽管各民族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依然在起着作用。实际上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人类的文学发展史。

    到“五四”前后,西方近百年的文艺思潮已经历了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不过,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客观上说,外来的东西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是受着当时的国情制约的。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从歌德、雪莱那里汲取营养,那狂飙般的激情,天狗吞月式的自我扩张,均使他的诗歌显示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刘半农、朱自清等人的早期诗作则大多揭示当时社会中种种黑暗与不平,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然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时难免泥沙俱下,导致艺术上的不精致;一些如实描绘社会弊端的诗篇,又由于写得太“实”而失去了诗味;大革命后的普罗诗人又普遍存在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直接说教的倾向。特别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新诗人们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的,而是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固有特色,对西方的东西既有吸收,又有扬弃的。一些在现当代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如冰心、徐志摩等,无不是从取法于西方开始,但没有跟着西方诗人亦步亦趋,而是把西方的东西与本民族的特点融合起来,因此他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的翻版,有中国诗歌的某些传统风貌,但又不是“国粹”式的传统诗。

    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这种冲撞,使我们的新诗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而且这种责难、争论与困惑一直持续到60年后的新时期的诗坛一一回想一下围绕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争论,以及伴随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而出现的喧哗与骚动……两种文化的冲撞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这种冲撞冲决了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势,为诗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冲撞带给读者审美习惯的变革,造就了一批批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尽管当前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使诗人处于空前的窘境,尽管当代的诗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中国诗人在寂寞中坚持着,中国诗坛的圣火并没有熄灭。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画为什么要有“神”

梅墨生

    ①中国文化有几个大的转折,秦汉是对先秦的转折,尤其是汉,汉代思想是总结先泰而开辟后世,汉代文艺思想的要点就是承先泰道家思想重本重神之实,注重探索神气形之关系。重神是汉朝的思想,到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写照,都是沿着这种思想而来的,并不是个人创造。西汉《淮南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神贵于形”,往后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再到后来石涛的“不似之似”,到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都是这个命题的延续。

    ②在神与形的关系上,与这种思想一致的还有中国画,后者历来便强调神似。

    ③九方皋“相马”,虽然说不出马的雌雄,但能认定千里马,能看出马的本质。所以说“神”是一个或隐或显的东西,“神藏于内”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神”在古代哲学中是一个认识论,到美学中则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宋朝佚名画家的《出水芙蓉图》在一平尺左右的团扇上,荷花的神韵是用比较工整的画法传达出来的。背景中并没有交代水,却仿佛带着水气,我们能感觉到这花是长在池塘里,不是死的枯萎的,而是鲜活的。荷花本身就是既淡野又鲜丽,而且是半开放的状态,左下的两辨和上面一团有多与少的对比,很美妙。还有一叶张开,一片半卷的荷叶,衬托着荷花,这就是用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味道,用有形的东西表达一种难言的美,这是中国绘画真正的精髓,属于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非常像现在摄影的特写镜头。

    ④中国文化现在而不功利,在现实中又超越现实,有“出”和“入”之分。在庙堂总想江湖,在江湖总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国文化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上痛苦徘徊。中国画也是如比,既画现实中的物,又赋予其美好的情操,超越现实又不脱离现实。所以神韵就是入世又超脱,享受又不能陷入享乐的极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中国人始终带着诗意的浪漫、直觉的眼光,同时也一直带着哲思,却又不背负西方基督十字架那种沉重的责任感。

    ⑤画家背后一定有自己的人与文,而人文合起来就是他的世界观,就是他对生命的态度,也是他生活的方式,他追求的理想、审美的境界都与此息息相关。通过作品可以看出他背后的文化趣味,看出他背后的人文支撑,看出他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知识阶层的文化趣味。如杲通过作品看不到这些,作品背后是一片苍白,作品则没有深厚的内容,不值得我们品玩,因为中国画最强调的就是内在神韵。《出水芙蓉图》也许不是纯粹的文人画家的作品,然而背后有一种既深又淡的生命情怀,它可以作为中国画的范型,作为中国画代表作来被理解,进而通过它来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这也是一种享受。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

罗海东

    中国式文人以独特的审美情感和系统的技术枝巧用毛笔书写汉字,书写主体的集体人格化、书写工具的强大表现力、书写技法的高度程式化、表现客体的形音义自足与千变万化,使得中国书法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专门艺术。在中国艺术内部,书法也颇有代表性。文字是文明最基本的要素,而汉字的实用与书法的审美一体两用密不可分,所以中国书法地位特殊。历史上,汉字始终是中国的通用文字,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民族跨度较大,更加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调和的辩证法、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写意抒怀的艺术观等,在中国书法中均有集中的、综合的反映。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自然依随汉族的文脉而发生、发展,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创造。早在东周时期,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所出“中山三器”与“守丘刻石”,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楚汉相承,由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一道,对汉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在汉代,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创立完备,从此中国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资源南北分流,由此逐渐形成1700年来中国书法碑、帖两大体系双峰并峙的基本格局。北方少数民族直接确立了北碑体系,也间接促进了南帖体系的发展。元代,朝廷为笼络士人,礼聘宋朝宗室赵孟頫并推赏其书法,赵氏倡导的复古书风,亦使宋末颓微的中国书法重回传统正道。同时,以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法家群体,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的保护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许多皇帝偏爱书法并身体力行,对中国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康熙、乾隆二帝,分别崇尚董其昌和赵孟頫这两位继承型的帖学大家,令清代前期书坛延续了书法正脉。清代中后期,由于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促成了碑学中兴的局面。

    因此,中国书法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中华文化整合中的标志作用。中华文化整合的核心内容,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混融,其关键点在政治军事上表现为秦(代表黄河文化)灭楚(代表长江文化),在文化艺术上则以汉字(书法)之“书同文”为标志;其次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文献功能。书法遗迹即文字遗存,不仅可与其他文献相互印证,甚至在相关文献损毁阙如时成为研究某段历史某些问题仅有的线索,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例如被誉为“篆中之草”的《散氏盘》铭文,本为一篇地契,却是研究西周晚期诸侯国纠纷与土地流转制度的珍贵文献;再次对中国社会的维系调和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中和简静、含蓄深沉为主要审美取向,具有人文化育功能,关乎科举应试需要并与儒、释、道兼通的中国书法,为统治者治人尤其是治士独特贡献。不仅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书法、用书法,受到书法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入世不利的文化精英如苏轼、徐渭等,往往也以书法释怀寄情、寻求精神的超逸。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近年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一批影视作品热播,且受到社会普遍好评,引起了评论界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探讨。

    ②从中外文学发展史来看,现实主义本来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姑且不论,仅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发展而言,从新时期之初充满批判反思精神的反思文学,到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改革文学,都充分显示了当代现实主义文学曾有的辉煌成就和社会影响力。

③然而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在大众文化消费转向的背景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现实主义文学一度陷于低迷,魔幻化、空灵化、娱乐化之作日渐流行。如果对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现状加以反思,无论从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度还是从文学对社会变革发展的影响力来看,都无法与新时期初的文学盛况相比。其中虽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但从文学本身来看,现实主义精神的不断弱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作品引起的社会效应来看,当今时代仍然需要现实主义文学,或者说当代文学仍然需要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当然,在今天开放性多样化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各种创作取向都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但人民对文学介入现实生活的强烈需求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并致力于重铸现实主义文学精神。

④从创作题材来看,反映现实生活应当是现实主义的首要任务。只有直面现实生活,真实反映并强力介入生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现实主义精神。从反映生活的内容来看,不能只是满足于描写庸常化的生活,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中那些人们普遍关注的现象,包括社会变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现实。

⑤现实主义并非自然主义式的照搬生活真实,而是要求高于生活真实达到典型化的高度。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化,并不仅限于按照生活真实进行综合创造,而是要用深刻的思想洞察现实,用高于现实的审美理想烛照现实,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所谓创造典型人物,不只在于刻画人物鲜明独特的性格,更需要穿透人物的灵魂,在艺术审美理想的观照下,把人物真假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及其复杂性深刻揭示出来,这样才真正具有典型意义。

⑥罗兰巴特说过,这里没有惟一的现实主义,只有不同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虽有不同的风格流派,当今也仍然呈现开放性发展状态,但其文学精神应当是相通的。倡导重铸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呼唤现实主义文学重返文学现场,使其更加有力地介入现实生活,是人民要求促进现实变革发展的需要。

(选自《上海采风月刊》2017年7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所以超过其他生物,因人类有一种优越力量,能变化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她,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我们对外界尚需要调理,则对自己而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至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得成为一气。所以我们的东西不要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节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