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阜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三  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举一反三
古今以来,农村经济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是我国兼业农户形成并得以相当程度发展的时期。农户兼业的主要形式是兼营家庭手工业,其所从事的生产项目颇为繁多,产品多以为城乡市场提供日用品为主。其中,最多和最重要的是棉布和棉纱,其次还有蚕丝、苧麻布、苇席、蒲席等。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广州府志》记载:广东东莞县西南乡间,农家“田事之余”“则捆莞为席,辫麦为笠,穿绒为伞”。

——摘编自刘小京《略析明清时期的兼业农户》

材料二:近代中国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各种剥削日益严重,导致无地农户增多。许多农民在难以生存的情形下,走上背井离乡、出外谋生的道路。据1933年21县有报告资料的县份统计,离村农户均占该县农户总数的4.8%,高者达12.2%。农民离村者,或到本区别村充当佃农雇工,或奔向边疆垦区,或挤进城市,更有漂洋过海去谋生的。

——摘编自张福记、陆远权《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简论》

材料三: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或者跑运输、当小商小贩、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户已不再把改善生计寄希望于种粮、卖粮,而是寄希望于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因而粮食生产投入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更多投入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

——摘编自李文《新时期以来农户的兼业化发展及其原因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 1904 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近代交通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港口的兴建,东北地区相继兴起一大批新城镇,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初其雏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东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 1941年,东北大都市有沈阳、哈尔滨、长春等16处,小都市172处,另外还有一些小城镇,共计 312 处城镇。

——摘编自荆葱兰、张恩强《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关内移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1/3放在了东北。从投资额来看,东北占44.3%,接近一半。东北地区成为了共和国重点布局地区,也就是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龙头、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并走在了国家前列。

——摘编自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