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湖南省娄底市语文2020-2021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快乐阅读。

微(wēi)型(xίng)蔬菜

    在北京大兴区的农民蔬菜大棚(péng)里,你会见到许多蔬菜家族中的小家伙:纽(niǔ)扣萝卜,扁扁的,真像纽扣,不但有紫红色的,还有乳(rǔ)白色的。

    弹球西红柿,如葡萄般一串串挂满枝头,形状大小如弹球。尝一尝,味道比普通西红柿更清香。

    馒头小茄子,一头略平,一头略圆,就像小馒头,个个紫中带青有光泽。

    钢笔黄瓜,仅有钢笔粗细,(yān)渍(zì)后别有风味。

    葡萄土豆,每个只有七八克重。还有形状、颜色、大小酷似香蕉的西葫芦。

    这些微型蔬菜,是中科院的技术人员用转基因方法培育成功的,主要用于配(pèi)菜,使盘菜造型锦(jĬn)上添(tiān)花。

(1)、比一比,再组词。

     加      壮

     茄      状

(2)、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微型蔬菜”有

(4)、这些“微型蔬菜”是用什么方法培育成功的?主要用来干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 伞

佚 名

    雨伞是人们雨天出行必备的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有3500年的历史,伞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登”。

    关于雨伞的发明,民间有诸多传说。流传最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天,常常被雨淋。鲁班为了不让送饭的媳妇被雨淋到,沿途建造了一些避雨的亭子,天下雨了,便可在亭子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能多设,而且天气如小孩子的脸一样变化无穷,尤其是夏季的雷阵雨,说下就下,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有个随身的亭子该有多好!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顺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的木质骨架,装上伞把。于是世界上第一把雨伞就这样问世了。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雨伞也在不断地改进、更新。最初鲁班大师发明的雨伞是笨重的木质骨架,然后有人做出了粗大、笨重的竹子骨架油纸雨伞,后来人们又把油纸雨伞改为黄色油布雨伞。这种雨伞不光笨重,不便携带,那熏人的油漆味人们也很难适应。再后来人们用细钢条做成骨架,用不同颜色的布做成雨伞,雨伞又太长,携带还是不太方便,最后改造成现在可以折叠的自动伞。用时自动撑开,不用时折叠后放在背兜里,随身携带,非常方便。

(有删改)

伞的故事

崔淑杰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能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浑身烧得滚烫滚烫的。母亲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母亲的难处,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母亲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听了母亲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踩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扳,“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织布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母亲织了一夜的布。我悄悄地走到母亲跟前,用颤抖的声音喊了一声:“娘!”母亲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母亲笑了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终于有一天,母亲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母亲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眉开眼笑地说:“去吧,你要的伞!”

    我惊叫着,从母亲手里接过伞。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然一抬头,望见了母亲那笑得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这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选自《小学阅读指南》,有删改)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紫禁城琉璃瓦的智慧

周乾

[批注 1]看到标题,我会产生这样的疑问:____

    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紫禁城,有着吸引公众向往的无穷魅力,而其中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就是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琉璃瓦顶。

    ②琉璃,是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古人也叫它“五色石”。我国古人早在西周时期就具有琉璃制作技术,而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烧造建筑琉璃的制品,并逐渐应用到了皇家宫殿和庙宇建筑中,在明清时更是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应用。紫禁城屋顶上的琉璃瓦的使用,有着多方面的科学性。

    ③首先 , 琉璃瓦有利于提升建筑安全性。防水性是琉璃瓦的重要特性,也是琉璃瓦取代普通陶瓦的主要原因。有这样一段关于琉璃瓦的描述:“相州魏武帝故都,所筑铜雀台。其瓦初用铅丹,杂胡桃油捣之治,火之,取其不渗,雨过干耳。”这说明当时对琉璃瓦的使用,正是利用其不渗水、雨后干燥快、不会增加瓦顶重量等优点。琉璃瓦表面施釉 , 不会吸水,因而不会增加屋顶的重量,从而保护了建筑的安全。

[批注2]“施釉”中的“釉”是一个生僻字,但它不影响我理解文章内容,可以不回读。

    ④其次 , 琉璃瓦有利于保持建筑恒温。紫禁城的建筑冬暖夏凉,有着多种措施,而琉璃瓦的使用,则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琉璃瓦属于隔热性能好的建筑材料,琉璃瓦除了具有较好的强度,还具有热阻大、导热系数小的特性。琉璃瓦的上述特性有利于反射夏天的太阳光,亦有利于阻隔冬天的寒气渗入,因而有利于保持建筑内部的恒温。

    ⑤再次 , 琉璃瓦有利于防止瓦件风化。与普通陶瓦不同,琉璃瓦不存在风化的问题,能够长久保持完好。其主要原因在于瓦的胎体表面有釉面层。由于釉面层本身光滑且不吸水,当雨水落到釉面瓦上时,一方面,釉面层的封闭性使得空气中的水分无法渗入胎体;另一方面,琉璃瓦表面光滑,且在屋顶上有着明显的排水坡度,因而水流能够顺着瓦面迅速排向地面。基于以上两种因素,瓦件很快保持了干燥,因而不会渗水,避免了风化的产生。

    ⑥最后 , 琉璃瓦有利于保持屋面洁净。紫禁城的琉璃瓦顶通常是明亮而又洁净的。在紫禁城的屋顶上,很少看见鸟粪,其主要原因在于琉璃瓦本身光滑、明亮,具有鲜艳的色彩。大面积的鲜艳色彩对鸟类而言会产生较强的刺激效果,使得鸟儿避而远之。

[批注3]你留意到“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这些顺序词了吗?关注它们,能帮助你理清文章的层次。

[批注4]原来琉璃瓦的作用这么大啊!

紫禁城屋顶采用琉璃瓦不仅具有科学性还能丰富建筑立面效果突出建筑的功能。我国古建筑专家林徽因女士认为,“本来轮廓已极优美的(古建筑)屋宇,再加以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miǎn)便几无瑕疵可指”,充分说明了琉璃瓦的装饰功能。从功能上讲,紫禁城里的琉璃瓦多用黄色,而在古代,黄色正是皇权的体现。可以说,琉璃瓦也反映了我国古建筑丰富的艺术和文化。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