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普宁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谱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

【注释】①贾(gü): 招致。②芮季: 芮伯的弟弟。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最后的。③捐:抛弃,舍弃。④晓(xiāo):吵嚷,争吵。此指进谗言。⑤谱(zén):诬陷,中伤。⑥渎(dü): 贪污。⑦启: 招致,引发。此处指招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派遣) B、不如之(像……一样) C、而多人之言(听信) D、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一马(只有)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 无 以 应 之 则 将 晓 于 王 王 必 信 之 是 贾 祸 也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周厉王和芮伯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 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②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③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中国的风度,历朝历代皆备。北宋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那么多光照千秋的名字集中出现在这短短数十年间,他们狭路相逢,因朝廷党争不和而成为政敌,却又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度。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一)王安石为官和变法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秩满 , 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 , 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 , 邑人便之……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①传播美名。②擢:提拔。③官吏任期届满。④陂塘:池塘。⑤俾:使。⑥吕祖谦: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二)反对变法的声音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司马光)逆疏其利害,曰:“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节选自《司马光传》)

山村五绝(其四)

(北宋)苏轼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注】①预先。②这组诗共五首,后被指为反对“新法”,诽谤朝政的罪状。③拄着藜木的手杖。④青苗贷款。“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⑤强半:大半。

(三)是谁救了苏轼?

元丰间朝廷以群言论公(苏轼)。丞相王文公(王安石)曰:“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当时谳议以公一言为决。

(节选自《太仓稊米集》卷四十九)

【注】①谳议:议处案件。

(四)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风评

“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宋史·吕诲传》)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执拗,此其实也。(《续资治通鉴》)

苏轼: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王安石赠太傅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