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 , 为举子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粹密,遂为专门。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慨然曰:“士苟精一艺, 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求见愈笃。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致知之。翁既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罗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乡之诸医,闻翁言,即大惊而笑且排。独文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 文懿得末疾,医不能疗者余十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验。于是诸医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誉。翁之医益闻,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于道,翁咸往赴之。其遇病施治,不胶于古方,而所疗皆中。然于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威声随影附,翁教之忘疲。

 (节选自《九灵出房集·丹溪翁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B、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C、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D、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指名讳,古时说话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称,说及去世的尊长时,在名字前加“讳”,以表尊重。 B、“经”为经学著作,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解释经文的书为“传”,二者合称 “经传”。 C、“举子业”指在科举时代为应考试而准备的学业,包括应试的诗文、学业、课业、文字等。 D、辏,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辐辏”指人或物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丹溪放弃科举,致力医学。他年轻时师从朱熹理学学说的正宗传人许文懿,后听命于师嘱,毁弃原先所学的科举学业,慨然从医。 B、朱丹溪刻苦学医,敢于质疑。他夜以继日地学习当时盛行的方剂,当他发现古方不能治疗当时的疾病时,毅然决定外出拜师学艺。 C、朱丹溪学医不畏艰辛,终有所成。他四处寻访名医,恩师罗先生指点他不要完全抛弃过去的学问,由此成为一代名医。 D、朱丹溪医术高明,辩证施治,他的恩师得了四肢疾病,多年没医好,他学成回来后,把老师的病治好了;后来请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②罗曰:“尽去而旧学, 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

(5)、丹溪翁为何能够在医学上取得极高的成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底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地,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使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晴不宜服药,宜即弄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史部侍郎。其年,进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成大位,卿又居近职,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脏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身计。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隶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湖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弟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

    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徒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烈备边为言,又不听,递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

    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饮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

    乾道改元 , 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

    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 , 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