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作为一个在当代散文前沿探索的作家,林渊液有非常清晰的文体意识和独特的问题意识。她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散文的经典化相比其他文体要更艰难?
散文在现代化转型中,承受着某种文体转型之痛。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转型跟文体转型关系密切。文学体裁分类法是文学观念的直接外化。民国时代所酝酿并最终实现的中国文学的变革主要通过语言变革(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文学体裁分类框架变革(从文史哲混合不分的杂文学框架到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分的纯文学框架)来实现。在一级文类框架的确立过程中,不同文类地位的升降都反映了“现代转型”内在的诉求。
现代文体转型中,从鄙下一跃而居于尊贵者,莫过于小说。这跟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将小说纳入以“言文合一”推进民族国家文化自新的策略有关。黄遵宪说“若小说家言,更有直用方言以笔之于书者,则语言,文字几乎复合矣”,他强调“直用方言”的传播便利。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不无夸张地宣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小说因为要去承担参与现代民族国家转型重任,遂一跃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体。
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转型过程中明显借鉴了西方的文体分类框架,但却并非全盘照搬。在西方的文学三分法中,并无“散文”之位置。散文这一文体出现在四分法文类框架中,是中国学界在融会中西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创造性成果。“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体裁中占得一席之地,跟中国强大的“文章”传统有关。在“五四”前后的文学“现代”过程中,小说和戏剧因为与文学革命相关而获得器重,而传统庞杂“文章”则被“减负”而纯化为“散文”,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立场更加被强调。无论是小说、戏剧背后体现的启蒙现代性逻辑,还是散文服从的审美现代性逻辑,背后都是一个更大的民族国家文化现代转型逻辑。
从传统的文章,到纯化的现代艺术散文,意味着散文这一文体在文化使命上成为一种轻文体,在实际接受中也常被视为一种没有门槛,缺乏专业性的文体。这使得散文在数量上极为虑大,为某些真正精品被挑选出来制造了障碍。
现代散文并非没有经典,创造经典的重要方式主要是中小学教科书。如果现在问一个普通读者,哪些是他(她)所熟悉的现当代散文经典,估计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是会经常被提到的篇目,原因就是他们被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中去。在中学教科书这个如此小的经典化入口之外,文学期刊、出版社也是塑造经典的重要力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曾风行一时,其畅销跟出版社审时度势并大力推广也有相当关系。
事实上,当代散文内部有一大批非常具有变革意识、思想能力和开拓精神者,他们大大地拓宽了“五四”以来对散文的轻文体设定,使散文成为一种既能进入历史,又能激活当代;既有经验肉身,又有思想灵魂的开放性文体。很多优秀的当代散文,是值得导入经典化程序分享于后世的。
(摘编自吴义勤,陈培浩《当代散文的经典化难题》,《广州文艺》22020年4期)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