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实验探究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1种群的数量特征 同步练习
初次捕获并 标记只数(M) |
重捕只数(n) |
重捕个体中被 标记只数(m) |
32 |
36 |
4 |
组 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0 | 2 | 3 | 3 | 4 | 12 | 4 | 2 | 3 | 3 |
表:稻鸭共作对稻田中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及稻田杂草相对优势度的影响
杂草密度(株/m2) | 物种丰富度(种) | 杂草相对优势度 | |||||
草龙 | 节节菜 | 稗草 | 陌上菜 | 异型莎草 | |||
常规区 | 40 | 12.0 | 0.247 | 0.189 | 0.100 | 0.102 | 0.094 |
稻鸭区 | 2.3 | 5.3 | 0 | 0.259 | 0.271 | 0.089 | 0 |
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1)采用样方法调查杂草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blank#}1{#/blank#} .表中杂草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blank#}2{#/blank#}值.表中数据说明稻鸭共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杂草的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
(2)由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可知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blank#}3{#/blank#} .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blank#}4{#/blank#} 地位下降,而有些杂草的优势地位明显上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由此推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稻田群落的{#blank#}5{#/blank#} 有不同的影响.
(3)稻田生态系统中的{#blank#}6{#/blank#}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blank#}7{#/blank#}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blank#}8{#/blank#}的复杂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的{#blank#}9{#/blank#} 功能提高.
样地编号 | 植物种类数(种) | simpson多样性指数 | 薇甘菊覆盖度(%) | |||
引入前 | 引入后 | 引入前 | 引入后 | 引入前 | 引入后 | |
1 | 22 | 25 | 0.88 | 0.97 | 72 | 65 |
2 | 16 | 21 | 0.71 | 0.86 | 92 | 75 |
3 | 20 | 26 | 0.85 | 0.98 | 75 | 62 |
注:引入前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前,引入后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2年后;simpson多样性指数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
捕获数/只 | 标记数/只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
初捕 | 50 | 50 | 28 | 22 |
重捕 | 50 | 10 | 32 | 18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