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天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材料:张元济(1867—1959),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总理衙门章京等职,支持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张遭“革职永不叙用”,后经李鸿章介绍,入南洋公学(近代著名官办高等学堂,今上海交大前身)任译书院主事兼总校,开始编译出版教材和参考书籍,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跨越。在这期间,张元济主持出版的最有影响的书籍是严复翻译的《原富》(即英国亚当·斯密著《国富论》)。
1902年张辞去南洋公学职务,到商务印书馆筹建编译所。至此,张元济实现了人生第二次大跨越。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行,教育改革思潮再次兴起,编写得体、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张把握住了历史机遇,1903年推出中国第一套现代教科书——“最新教科书”,1912年又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为变革中的国家确立了全新的文化标准。
——据张人凤《戊戌到辛亥期间的张元济》等
材料一: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是他们的代表,中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摘编自《17-18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比较》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