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门楣上家国

①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古代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勋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的,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荣耀。

④《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古代的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给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⑤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

⑦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⑧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但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机器制匾、3D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

⑨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除了继承手艺的制匾师傅,匾额成为一门学问走进高校,也是一条传承的途径。匾额学可以把匾额的文化、文饰、颜色、图案等一一提取出来,进行系统研究,避免匾额在流传中出现文化特色的流失。成立了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让它作为一门学问,得到更大、更有效的普及。安排组织社会科学界、史学与国学的高校团队,以研究、教学、实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古匾的整理考证工作,以缓解对深奥内容理解的似是而非和部分收藏者不知匾、不懂匾的困境,为匾额学夯实引领弘扬之路的理论之基。

(1)、读第①-⑤段,下列有关“匾额的起源和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匾额兴起于先秦,用途十分广泛,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与勋章、证书相比较而言,匾额的激励作用更广泛更持久。 C、匾额都是由书法家题写的,所以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 D、匾文大多凝聚着中华人文要义,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
(2)、读第⑥-⑧段,下列有关“匾额的现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市、乡村都很难恢复当年“无室不匾”的盛景。 B、现在除了一些特殊场所、建筑有匾额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 C、擅长手工制匾技艺的匠人师傅越来越少,造成了匾额行业凋敝的现状。 D、一方面匾额技艺的生存遭受冲击,另一方面仍存在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
(3)、读第⑨段,下列有关“匾额的传承”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匾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人有传承的义务。 B、将继承手艺的制匾师傅引入高校,成立匾额学,匾额文化就能得到更大的普及。 C、匾额学要对匾额的文化、文饰等进行系统研究,避免它在流传中出现文化特色的流失。 D、匾额学理论的夯实,还需要组织社会科学界、史学与国学的高校团队来进行整理考证工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4题。


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

①很多人觉得食品添加剂不是“好东西”,希望食品都能“零添加”;也有很多人觉得“天然成分”比“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更安全,所以要选择“纯天然”。但人们或许不知道,有些食品添加剂并不会危害健康,甚至加了比不加更有益;也有些食品添加剂本来就是“天然成分”,可谓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

②在这些有益健康的食品添加剂中,首先要说一说营养强化剂,它们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大类,包括了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钙、铁、锌、硒等)和其他营养物质(深海鱼油、乳铁蛋白等)。

③对于某些特殊人群,营养强化剂是必需的,比如一些婴儿的母亲没有母乳,孩子需要吃婴幼儿配方乳粉,这些乳粉就必须加入多种营养强化剂,配合乳清蛋白等其他成分就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婴儿的全部营养需求,使宝宝健康成长。

④近年来,粗粮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粗粮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食品添加剂中有一大类叫增稠剂,一般是胶类、多糖类、糖醇类和改良淀粉类物质,其中有很多品种都是来自于天然食材的膳食纤维。比如,提取自豆类植物的刺云豆胶、槐豆胶、瓜尔胶、葫芦巴胶、决明胶、皂荚糖胶、田菁胶、大豆多糖;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黄原胶,可得然胶;提取自海藻的卡拉胶、海藻酸钠、海萝胶;提取自其他植物的黄蜀葵胶、亚麻籽胶、沙蒿胶、阿拉伯胶、果胶;提取自动物皮、骨和结缔组织的明胶;还有近些年保健品中较为常见的甲壳素、葡聚糖、壳聚糖也都是膳食纤维。

⑤另外,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也是对健康有益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因为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当然,对于那些听到化学名词就心里不舒服的“自然爱好者”,另一些抗氧化剂可能更适合他们的胃口,比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还有一些抗氧化剂是直接从植物中提取的,比如茶多酚、甘草抗氧化物、迷迭香提取物、竹叶抗氧化物等,它们也包含多种抗氧化成分,不过在食品中添加的量也比较少。

⑥食品添加剂里面还有些品种听起来十分“高端”“洋气”,比如番茄红素、蜂蜡、石榴果汁浓缩物、薰衣草油、紫苏油等。甚至有些百姓厨房里的常见调料也算食品添加剂,比如八角、茴香、丁香、肉桂等。另外,目前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90%是来自鲜活农产品,仅有10%左右来自加工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威胁其实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而且适当吃一些具有营养强化作用的加工食品,是有益无害的。

    (摘自《百科知识》)

阅读《博客》回答小题。
                                                                                                                                             博  客
        ①博客,即“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它让任何人都能够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
        ②2004年,博客已经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但中国博客还悄无声息。在接下来的十几个月中,博客在中国疯狂发展。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中文博客站点数量超过5000万。同时,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博客在勤奋的敲打着一个互联网传奇。《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1.23亿网民中,2800万经常写博客,这个数字是上一年的两倍。
        ③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正是因为加入博客的“零门槛”,它在人们的心中更具诱惑力。不过,博客的意义仍远远的超出人们的想象。
        ④首先,博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可以及时记录发布自己的生活故事、思想历程,发挥个人无限的创造和表达能力,还能以文会友,同别人进行深度的沟通。
        ⑤其次,自由发表和个性化书写的传播,是博客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博客将成为公众的武器,人们用它来表达政治见解,对国家的政策走向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⑥再次,博客的即时出版,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它造成人们对传统出版业的怀疑与审视,从而影响到整个出版行业作出新的选择和调整。
        ⑦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质疑博客浪潮会使网络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如揭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等。博客的随意性与开放性导致内容泥沙俱下,缺乏公信力。但这些都不妨碍博客的发展。一边探索一边建设,一边表达一边吸收,“人人皆博”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死海不死

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②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

③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④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 亿吨氯化钠(食盐);有 63.7 亿吨氯化钙;有 20 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 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⑤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 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⑥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 75 公里,东西宽 5 至 16 公里,海水平均深度 146 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 400 米。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 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一一死海。

⑦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 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 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⑧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 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 40 到 50 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ChatGPT如何练就对答如流的本领

①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快速迭代,甚至有科技公司宣称,ChatGPT今后可能取代人类。那么,ChatGPT真的有可能取代人类吗?它的原理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解密。

“套娃”方式让ChatGPT实现长文本生成

②英文缩写ChatGPT翻译过来就是“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它是一个可以生成内容的预训练模型。什么叫生成内容呢?成语接龙游戏就是一种生成,根据前面的内容生成后面的内容。如果我说“守株待……”,ChatGPT可能会生成“兔”;如果我说“声东击……”,ChatGPT可能会生成“西”。这就是单字接龙的生成能力。

③如果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生成,想要生成一段长文本岂不是太慢了?这就需要用到“套娃”方式,即每生成一个字,就把它和前面的内容组合起来,再去生成下一个字,如此反复,就可以生成任意长的文本。比如,开始时输入“守株待”,ChatGPT生成“兔”,然后把“守株待兔”作为新的内容,再生成下一个字。这样通过大量的单字生成和组合,任何长文本都可以生成。

生成内容受两个因素影响,并非随机答案

④那么,ChatGPT生成的内容是不是完全随机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生成内容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上文,二是ChatGPT自身的语言模型。简单来说,就是相同上文、不同模型会生成不同内容,相同模型、不同上文也会生成不同内容,这就和每个人脑海中对“守株待兔”后面应该连接什么字都有自己的理解是一样的。

⑤当然,我们还希望ChatGPT生成我们想要的内容。这就需要给ChatGPT提供大量我们想要的内容,让它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的语言模型。就像重复学习“守株待兔”后面的词应该是“猛虎”,久而久之,看到“守株待兔”后,我们的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词就是“猛虎”。ChatGPT也一样,通过学习就能逐步掌握我们想要的语言规律。

ChatGPT通过学习,能自己生成新答案

⑥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能举一反三。如果训练过“守株待兔,猛虎”,看到“守望相助,英雄辈出”,也知道下一句应该是“猛虎”,这就是ChatGPT的泛化能力——运用学习到的规律回答没有见过的问题。这与我们通过学习就会运用道理回答新的问题是一样的。

⑦ChatGPT回答问题也是这样的原理,给它提供大量正确的问答范例进行学习,它就掌握了回答这个类型问题的方法,从而可以回答没有见过的新问题。这点不同于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直接在数据库里找现成答案,而ChatGPT懂得回答问题的方式,自己就能生成新答案。

⑧不过,ChatGPT的答案不一定正确,因为它可能按照错误的规律生成错误或虚假内容,就像我们也可能从错误例子中学习到错误的知识一样,产生不符合事实的答案。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它的“一面之词”,而要通过多次提问来评估它的可靠性。

得益于极大的模型规模和三段训练法

⑨ChatGPT为何能达到如此惊人的语言生成效果呢?这得益于极大的模型规模和三段训练法:首先,ChatGPT吸收了上亿条互联网数据进行无监督预训练,掌握了广泛的语言知识;然后,人工设计语言交互模板规范它的行为;最后,通过人工提问,不断反馈训练,提升它的创造力。通过这样逐步的训练,ChatGPT才能超越我们的预期,完成很多复杂的语言任务。

(冯润/文,选自《科普时报》2023年10月27日,有校改)

【文本二】

①ChatGPT虽然很先进,但尚不能完全替代人,仍有局限性:它只能根据给定的训练数据信息,如某些单词或词组出现的概率生成文本,无法理解“字里行间”的含义或语境;只能提供受过训练的信息,无法回答训练数据之外的问题;还会生成包含冒犯性或不恰当语言的回答。人工智能初创公司通用智能的首席技术官乔希·阿尔布雷希特说:“技术人员能在现有基础上添加相关操作,以防止ChatGPT一直说冒犯性的话或瞎编东西。”

②由此,ChatGPT不可避免地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科技伦理问题,二是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人类应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以利于理解人工智能的潜在益处和风险,努力确保它被公平公正使用,防止对社会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等。《自然》杂志给出了进一步研究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务必要对模型进行持续校对;制定问责制与规则;投资真正开放的大语言模型;扩大辩论范围;讨论拥抱人工智能的好处。ChatGPT会设置多层道德底线,兼顾科学和伦理,约束“经济人”行为,以保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特性。

(周宏春/文,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6日《ChatGPT如何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有校改)

君子之志,不会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一己之私和利益得失,而是关注全社会和人类的命运和道的实现,正如文化传承,与全体人类息息相关。

博物馆定向观众

【材料一】

新京报:如何理解城市、市民、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如何让老百姓愿意走进博物馆?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前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作为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

如何能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要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让文物故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我一直认为,一座好的博物馆是有情怀的、有温度的,人们会把这座博物馆当作自己生活中的博物馆,平时经常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可以说,一座好的博物馆,应该让人们用双脚来投票。

新京报:博物馆如何把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给大家?

单霁翔:博物馆应在做好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资源分享给社会公众。博物院的藏品要更多地展示出来。文物藏品只有在展出之前,才会对它们进行精心维护。人们能够看到这件藏品的时候,才是它被修复到最好状态的时候。文物展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物保护的过程。

(摘编自《一座好的博物馆应该让人们用双脚来投票》,《新京报》)

【材料二】

精巧细致的夜灯、传承古法的彩妆、惊喜连连的“考古”盲盒……“双11”之前,文创产品销量持续攀升,各地博物馆乘着网络东风,再次凭借各种文创产品打开破圈之路。

进入21世纪,博物馆文创逐步走入大众视野。早期文创集中于雨伞、冰箱贴、书签、帆布包、日历等实用性强的日用品。后来,故宫以清代朝服的珠串为灵感,设计出的“朝珠耳机”引领博物馆文创朝着更为鲜活、轻快的阶段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创产品着力提取文物灵感,大力挖掘互联网资源,通过创意组合设计出新式产品。当前,以创新手法表达文化内核,在体验互动中传承优秀文化已成为博物馆文创团队的共识。如故宫《谜宫》系列创意互动解谜书籍、上敦煌福海博物馆为“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推出的航海历险手游、长沙馆推出的《法门梦影》剧本杀……

(摘编自喻婷《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博物馆文创全力破圈》,中国江苏网)

【材料三】

今天,公众登录“云游敦煌”小程序,就可以进入高清还原的数字藏经洞中,近距离观赏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和碑文等。不仅如此,公众还可以通过人物角色的扮演,“穿越”到不同历史节点,与多位历史人物展开互动,“亲历”藏经洞的前世今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传播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时空观——文物从此“活起来”。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古人的生活可观可感,历史与现实产生交叠……而也是在这样的变革中,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有了更大的可能与可塑性。

(摘编自张焱《科技让博物馆有一颗现代的心》,《光明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