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及时刊登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有关应对瘟疫的稿件,其中有些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材料可以反映出 (    )
A、  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 B、科学的卫生观念得到普及 C、瘟疫改变了人们世界观 D、中国的生物科学取得突破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90年代末,康有为对于以农立国论调批评道;“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因此力主将中国“定为工国”。他在《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进而提出:“今天下之言变者, 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变事而已,非变法也。”“若决欲变法,势当全变”。梁启超提出“以工立国”。他还斥保护关税政策是“病国之道”,认为自由贸易乃”天地自然之理”。严复出于经济自由的需要,认为政治民主权利乃其保证与前提。

张謇宣称:“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他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人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工固农、商之枢纽”,“非此不能养九州数百万之游民,非此不能收每年数千万之漏卮。”

对于“依靠国内自筹资金而不必借外债”、“借外债足以引起瓜分”、“让外商赚钱中国吃亏论”、“借外资有回扣损失”等论调,孙中山一一予以了批驳。他还指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因此走出闭关自守的藩篱,以溶入世界性经济之中。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国际地位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

——摘编自苏全有《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