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
A、主张建立公天下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举一反三
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播天主教方面。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返回首页

试题篮